国有企业,这个令人骄傲的名字,在改革开放二十几年中,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国家为之花费的心血不可不谓之深,企业做出的努力不可不谓之大。然而,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行为却依然存在亟待改善的现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就笔者的浅见,试作探讨。
真正的市场经济行为论是一种价值取向决定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只有那些争取企业财富最大化的行为,才是市场经济的行为。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惯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因此,国有企业在现实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非市场经济运作理念的误区。
误区一:“大家、小家”不分,
财务报表数据失真。
过去,每年国家的财务税收大检查,都会发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少报利润、少纳税的现象;而与之相反的是,大多数效益较差的国有企业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虚增盈利、多纳税的情况。为什么国有企业会存在这种与企业财富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理念相违背的做法呢?归根结蒂,是因为现在的宏观经济管理环境还未真正地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往往“婆婆”太多,受多重领导,上级部门的管理仍然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套路:产量、劳动生产率、
利润总额等等。下达的指标过多,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最终导致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不理性行为。
企业虚做利润的方式不外乎以下两种:
一是少计销售成本。有的企业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少转或不转成本,将该计入产品成本的部分放在存货或者在制品,结果造成“资产虚胖、利润浮肿”,将潜亏长期挂在帐上。
二是虚列销售收入。有些销售收入在将来是可能真实存在的,但企业为完成指标而提前在
会计处理上予以承认;更有甚者,靠通过造假合同、假发货记录、虚开发票的方式做根本不存在的销售收入。后者不仅由于应收帐款的虚增造成了资产不实,还白白缴纳了各种税金;就前者而言,至少也造成了现金提早从企业的流出。对于有些资产负债率高达85%的国有企业,本来资金周转就极其困难,仅有的流动资金还被用来交纳虚假利润招致的种种税金,这种现状不能不令人扼腕。
误区二:特别注重订单的数量,相对忽视订单的收益。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主体,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观念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加工量最大化(销售额)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只要将国家给的订单转化为产品再交给国家就可以了,企业不可能存在应收帐款或合同欺诈等情况。因此,造成了企业对订单不多加审阅的习惯。企业被推向市场后,虽然大多数企业已逐渐被迫习惯了靠自身实力在市场上抢订单,但对订单质量的把握还没有跟上。
订单质量的优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风险和收益。从订单质量而言,高风险和低收益的订单都是企业需要特别关注的。作为市场经济中理性的个体,企业应该对自己所承接订单的风险和收益的不确定因素有较强的控制力。比如,明明企业只有承受500万元的风险和不确定损益的能力,但由于开始对订单质量缺乏准确的评价,事中又对订单的执行缺乏实时监控,到最后发现企业将要招到的损失已大大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就是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是相当危险的。
误区三:静态对待资金流量,忽视资金的时间价值。
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有的高达80%以上),大多数企业是高负债经营,而非处于较宽松的自有经营状态。因此参与市场竞争的价格,应该要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现在国有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忽视资金的时间价值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
一是在资金的取得方面。
虽然现在大多数企业实行应收帐款回笼的奖励制度,但往往简单地将货款回笼的绝对数作为计算依据,而不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例如一笔1000万元的货款,大多数人认为,年内收到或者一年后收到似乎都是一样的,企业没有什么损失。但对于企业财富而言,上述两种情况却至少要相差58.5万元的资金利息(按银行1年期贷款利率5.85%计算);如果结合资金的机会成本考虑,企业的损失就要更大了。
二是资金的使用方面。
随着某些商品销售价格的滑坡,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了向上游企业(供应商)转嫁风险的办法。采购部门为了完成降本增效的指标,往往不惜牺牲资金的时间价值,有时候价格虽然降下2%-4%,但却需要款到发货,与过去120天或者180天的信用条件相比,成本可能不降反升。又如,随着买方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现在的合同履行,普遍要求卖方开具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和质量保证函,这对于制造企业方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占用支出。同样按银行贷款利率计算,企业需付出资金利息也十分可观。这使得一些本来毛利率就极为可怜的企业更加困难。这些隐性的资金成本不在产品报价接订单时予以充分考虑,就会部分地抹杀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意义,因为,它有可能造成企业财富的流出,而不是企业财富的最大化。
误区四:盲目强调“把蛋糕做大”,忽视企业营运质量。
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较大的集团企业)普遍存在着短期内达到世界五百强的想法,而世界五百强评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销售额。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有些名列其中的企业利润率也不高,但他们做大蛋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终获得超额利润;而我们所谓的把“蛋糕做大”,只是就同一合同在集团公司内部各个独立的子公司间进行着以虚增产值和销售收入为目的的转包,这样就可以达到两倍甚至三倍的计算集团总销售收入的目的。其结果呢?总的销售收入似乎是上去了,但利润却不增反降。原因是因为真正创造价值的利润之源并没有增加,内耗的管理部门(集团内的空头贸易公司)却消耗了其中创造的绝大部分财富。结果造成商品流转环节多,牵涉面广,办事效率低,合同不确定性大和流转环节风险的产生,同时还造成了基础数据的不真实。
基础数据是企业领导据以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有“水份”的基础数据,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企业决策者相信了不准确的数据,以此为依据产生了有偏差的决策,这是所谓的“垃圾进,垃圾出”。另一种结果是,企业决策者意识到数据是有问题的,弃而不用,在缺乏可以用以决策的依据的前提下,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形成决策。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企业而言,都是极其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