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是会计界永远的热门话题。从本刊创刊号的“会计国际化,很快有多快”,4期的“把真实的信息披露出来”到5期的“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会计责任重整全球化”,6期的“走过2003年报”和9期的“边缘化的独立董事何谈‘懂事’”,如何加强会计信息披露从各个角度被本刊一再地提起、探究、诠释着
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这个世界,当国际化的浪潮袭来时,任何人都无法回避。作为世界上通用的经济语言,会计必将站在迎接这种浪潮的最前列。
本刊创刊号中,对会计走向国际化的趋势进行了探讨。目前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被普遍认为是衡量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但世界很多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制定了自己各具特色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虽因其先进性被多国借鉴,但仍不能作为各国公认的标尺。即便如此,不可否认国际会计准则是最权威的参照物,与其内容的靠拢程度是衡量会计国际化的一个可以操作的标准。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渐趋形成,虽然在其中的很多方面保持着中国特色,但就整体框架来说,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在渐进式改革的背景下,会计国际化走的也是一条渐进改革之路。
在会计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面对着一个世界性难题,那就是如何把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出来。在本刊第四期,对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的会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计量工具,它更多地扮演了一种经济分析语言的角色,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课题就是资金的全球化流动,而会计的这种数字语言是指引这种流动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才能保证这种流动是健康的。目前,在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吸引全球性投资的各企业中,无不面对着这一问题,巨额的利诱与职业操守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会计这个曾被忽视的角色牵系着整个世界的神经。
有人认为加强监督手段,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监管模式,或许可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萨班斯—奥克莱斯》法案和独立董事制度可以成为监管的两大利剑,前者是在美国安然事件后,美国国会加强监管中出台的一个法案,被普遍认为是从行业自律时代向监管兼自律转型的标志;另一个是西方运行比较成熟的公司治理监督制度。
先让我们看看本刊第五期对《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的回顾。2002年7月,随着布什总统宣布这一法案正式生效,它的震荡波就从大洋彼岸传来,随后不久,财政部就削夺了中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权,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政府对
审计行业的强烈关注。《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的实质是加大了会计和审计双方触及“底线”的成本。运行两年多来,从市场的反应看,虽然它的确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守护神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日常会计及审计的运作成本巨额增加,去年以来,美国上市公司的很多高层对此诟病颇多。有意思的是,《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中有很多与我国中介监管法律有互相借鉴之处。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的主审轮换就是借鉴了《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而《萨班斯—奥克斯莱》中的CEO负责制可能是从我国的会计信息经理负责制中找到了灵感。《萨班斯—奥克斯莱》可以说主要从外部法律惩戒角度加强了监管,但仅有严刑峻法肯定是不够的,内部机制的约束仍是不可或缺。独立董事制度作为西方国家实施很久的一个制度,仍是保证信息真实披露的重要一环。但同其它从西方国家舶来的制度一样,独董制度被引进到中国,便有了自己的特色。本刊在第9期对独董制度于今年年中在中国掀起的风波做了追踪。
在今年6月以来一系列独立董事或辞职或被免职掀起风波后,独立董事,这个被很多人视为花瓶的角色用行动对自身形象重新诠释。伊利股份的独立董事俞伯伟和王斌,以及乐山电力的程厚博,他们通过对大股东“说不”来证明自己不是花瓶。中国的独立董事在三年来的表现实在差强人意,但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在美国,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据60%以上,而我国的独立董事不但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低,而且往往由大股东任命。当然由于西方很多国家没有监事会,为了加强有效监管,保持了更多数量的独立董事。单从素质来说,我国的独立董事也应该提高,西方国家的独立董事大多是退休的CEO,而我国的独立董事中学者居多,对企业实际管理经验较少,要让独立董事发挥实质作用,就必须打破独立董事由大股东任命的制度,让独立董事可以真正独立的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董事会中的点缀。
或许是《萨班斯—奥克莱斯》法案震荡波的影响,或许是对独董制度在中国尚不成熟的无奈,我国监管部门对
外部审计的强化倾注了更多的精力。本刊第10期对证券审计行业准入变法进行了详细解读,从中可以看出监管层的良苦用心。变法后,无论进入证券审计行业的门槛高低与否,都会使这个行业使用新的规则运作,对某些个体影响也许是负面的,但会使整个行业逐渐成熟起来。开池放水可以使更多鱼儿在其中竞争,留下的是优秀的个体。几个月来,证券审计市场对此反响热烈,据悉,很多颇具实力的事务所都在厉兵秣马,希望通过此机会迅速提高身价,这是良好的竞争氛围。
不论内部约束还是外部监管,都是为了保证投资者得到真实的会计信息。提高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水平,这是各国都面对的严肃话题。本刊第6期对2003年年报进行分析,对各种信息披露的手法进行了披露。上市公司粉饰
报表的招数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滥用会计估计、提前确认收入、利用减值准备、非关联方交易——这些手段已经从陌生到熟悉。上市公司往往利用法规的漏洞粉饰报表,管理层为了堵住漏洞而出台新法规,上市公司再从新法规中寻找“新机会”,简直在玩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当前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趋势,监管法规更具原则性,这给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投资者需要真实的信息,很多上市公司却擅长做会计文章,每年年底,都是上市公司财务部门最为忙乱的时候,现在对报表进行粉饰的动作应该已经开始了,不知今年又能玩出什么新花样,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