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1998年上市公司年报公布的结束,“
现金流量表”作为会计报告的“第三张表”正式登台亮相,成为上市公司公开的会计信息之一。它的出现.一方面凸现了真正绩优企业盈利的高含金量,另一方面也扯掉了某些企业利润欲揭还羞的面纱,暴露出其资金捉襟见肘的窘境。
据不完全统计,有大约一半上市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小于净利润,更有1/4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为负,也就是说.这些企业辛苦一年的结果。只是往外掏钱,而这其中也不乏业绩不俗者。尽管企业提醒投资者注意其生长期及经营特点,但拿不到钱,总不免让人对其盈利的后续力犯嘀咕,甚至认为其有“打肿脸充胖子”之嫌。
净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存在差异是难免的,但缺口过大,就成了“黑洞”。何以至此?企业有自已的考虑。实现上市对股份公司来讲尽管极具诱惑力,但对上市公司而言,能否保住配股权却是至关重要的。
以配股方式融通社会资金的本意在于支持上市公司拓展与强化其主营业务或产品项目的市场规模与竞争优势,但在净资产收益串指标的计算上却未能依托配股的目的而突出强调主营业务利润及其水平(如不是以资产营业利润率)。这不仅导致配股脱离了其本意,而且无法迫使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集中资源优势,尽力于核心业务或产品项目市场竞争优势的强化,却反而为上市公司借助关联交易、资产重组及各种会计技术处理手段进行利润操纵或业绩“组装”。其结果,不仅使关系着上市公司生死存亡与前途命运的主营业务或产品项目的拓展与强化得不到充分的管理与资金支持,而且导致资金转借、外流、控股公司或关联企业甚至行政主管弥补亏空等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社会资源效率低下。在现金流量表上表现为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缺口,特别是经营性现金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巨额缺口。
缺口的大量存在是事实,但也不能对其“一视同仁”。众所闻知,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是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三部分现金流入流出相抵的结果。经营性现金流量是企业主营业务或核心产品引入资金能力的表现,也是资金流转的内部来源,所以理应成为分析的重点。
不考虑其他的外部约束条件,我们暂且就事论事,潜入到经营性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缺口中看个究竟。
从根本上讲,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区别是二者差异的症结所在。将调整公式:经营性现金流量=净利润十其他不涉及现金收支的调整项目(即国外学者所称的“应计利润”)变换形式,可得到:
净利润—经营性现金流量=应计利润
由此可见,二者差异就集中在“应计利润”上。“应计利涸”(Accruals),是指那些不直接形成当期现金流人流出,但按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的那些收入或费用(或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部分)。应计利润根据其变现能力可分为非流动性及流动性两种。非流动性应计利润主要包括折旧、资本性支出的摊提等,而流动性应计利润则主要有应收应付项目及存货的增加等。
对非流动性应计利润来说,会计方法的选择空间的灵活性为企业包装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从而拉大了经营性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缺口。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资本性费用的摊提、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相比而言,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是会计规范强制处理的结果.其受控程度相对较小;而当期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在配比原则下,只有部分被计入当期损益,递延部分就成为“应计利洞”。因此,费用的递延确认就成为调节、操纵利润的一种手段。1998年上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厦新电子巨额广告费摊销,且不论其会计处理是否合理,6000多万元的现金支出却是不争的事实。
2,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
在我国,上市公司为了保住配股生命线,在缺乏市场竞争力、真实业绩难以达到配股条件的情况下,借助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特别是各种非实质性资产重组)引入投资收益,而这种投资收益往往是利润的空转,缺乏现金流量的支持,对拉大缺口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便是有真实投资关系的,股权性投资收益确认的成本法与权益法之分也使得收益的确认与现金的流入之间存在差异。
流动性应计利润主要对营运资金的变动部分而言,其周转期限较短,变现能力较强,如各种经营性应收款项及存货等。然而一旦这些项目周转受阻,不能顺利变现,即成为资金的沉淀。在我国,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增加,即目前普通存在的“高收益、高挂帐”和“存货积压”现象是造成二害缺口的重要因紊。因此,在分析由流动性应计利润造成的缺口时,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变现能力上。
(1)应收帐款
应收帐款,是现代商业信用的产物,它在加速商品周转的同时,也造成了利润的空转,使收入成为无源之水。差异由此产生。对于应收帐款主要应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①计算企业收现率
收现率=1 - 一年期应收帐款/主营业务收入
这一指标表明了企业每元收入的“含金量”,也反映出企业信用政策的松紧程度,由此可以初步判定企业的收现能力。
②计算应收帐款增长幅度与主营业务增长幅度之比
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信用政策的有效性。一般说来,收现能力较好的企业其主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应与应收帐款增长幅度同步,甚至更大。若应收帐款增长过快,超过主营业务增长速度;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产品存在滞销现象。如长城电脑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9%,而应收帐款增长了113.83%,而案川发展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仅4.95%,而应收帐款飙长21449.21%,令人咋舌。
(2)存货
存货是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差的项目。存货的囤积也意味着资金的沉淀。存货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原材料的购入导致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出增加,另一方面,产成品滞销使资金无法及时变现,加剧了差异的扩大。因此,对存货增加的分析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存货进行结构分析,找出其增加原因。
企业因
在建工程而囤积存货,导致存货大幅增加。这类存货承受的销价及积压的压力很小,变现能力较强,故不作为重点。关键是因产成品滞销而引起的存货增加。此类存货的增加一般伴有低收现率或应收帐款增长幅度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而应付帐款变化不大。如前述长城电脑,在应收帐款增长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同时,其存货也有大幅增加(38.26%):从存货结构来看,产成品占存货总额的46.8%;从增加额结构来看,产成品增加占总增加额的50.59%。由此可判定企业存在销售不畅的现象。
②注意”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情况。
《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上市公司,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应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而对A股公司未做强制性规定,只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提取”。故1998年报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司未提“存货跌价准备”,为企业今后经营活动留下了隐患。在实践中,提取方式除了规定的方法外,大体上还有以下几种:一是按期末存货余额或存货中比例较大项目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二是按期末存货请查结果,预估提取;三是先按规定方法提取后,根据提取跌价准备后的存货净额,再提取一定比例的跌价准备。第三种是最稳健,甚至保守的做法。东方通信即采用了此种方法。在分析跌价准备提取方法时,可利用前述对存货的初步判断,结合报表附注,分析其提取是否得当,尤其要注意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此的说明。如对ST湘中意的提取情况,注师认为“仍不能反映贵公司存货变现损失的真实情况”。
从企业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来看,充足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可以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即所谓的“现金再投资”。年报公布的现金流量表表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投资性现金流出在企业现金流出中占很大的比重。如果说现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血液,那么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匮乏说明了企业自身造血机能的低下,为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企业只能依靠外部输血——筹资。
就筹资而言,资金成本是一个关键因素。众所周知。权益资本的资金成本高于债权资本的资金成本,但我国上市公司对配股情有独钟也是不争的事实。资本市场成了一些企业“圈钱”之地,借款要偿本还利,而配股所得的资金则是“免费午餐”,何乐而不为?配股,对盈利有要求,于是进行利润包装,利润虚增,导致所得税及胜利过度分配,缺口进一步拉大,于是出现了我国上市公司年终大规模的“不分配”,或转或送或配。这也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区别与他国的独特风景。虽有解释说这是由于我国企业大多处于创业发展阶段,但囊中羞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现金流量与会计利润的缺口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完善市场、加强监督之外,我们还应转变观念。真正树立“现金至上(Cash is King)”的投资价值观。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和投资吝的共同目标;资本的增值应表现为利润的增加与现金流量规模与速度的同步提高。而目前偏重会计利润,忽视现金流量,就无疑成了一条腿走路,路上稍有颠簸便要摔跤。因此,现金流量在企业生存发展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