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8 19:21 来源:新财经·高永宏
山登(Cendant Corp.)案
山登公司是纽约证交所的上市公司,前身是HFS 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是亨利·西沃曼(Henry Silverman)。1997年12月HFS公司与CUC 公司合并,新公司改名为山登公司。
危险的种子早在合并前就埋下了。早在1991年,美国证监会就对CUC 公司的财务报表提出质疑(CUC 于1990年在纽约证交所上市)。这些年CUC公司的财务审计均由安永公司负责。
1998年4月,西沃曼接到两个CUC公司财务员的报告:过去数年、数季度中,他们的上司指示他们虚报收入,指示他们“不管作什么,要么把收入提高,要么把成本费用减低,但要把净利润提上来。”该两位即将离任的财务员,口供上述证词后,并宣誓签署了一项正式声明书。
4月15日股市收盘后,山登公司发布新闻:原CUC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假账问题, 使实际的1997年度利润可能比原先报告的少1亿到1.15亿美元。次日股市一开盘,山登股票由先一天的35.63 美元跌至21.13 美元,最后以每股19.06美元收盘,跌幅为46.5%, 使山登的总市值损失约140 亿。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9日那两位财务员交出原CUC公司作假实情时,当天山登股交易异常活跃,成交量为1440万股,远远超出其平常约300万股的日交易量。由于当时交待的信息为内部信息,只有内部要员才可能知悉事态的发展,这成为日后遭受集体诉讼的一个重要原因。
之后,山登立即雇用律师事务所和安达信审计公司,对山登所有的财务进行审查。结果,安达信发现实际的诈骗、假账远比原来想象的要多。他们发现,原CUC 公司的财务总长亲自作假账,并指示其手下约20名会计师都按她的做法去修改账目。同时,这种造假不只是在1997年度,而且也发生在1995年和1996年的账目中。按安达信的初步统计,山登公司在1997年度约多报了2.5亿美元的收入,1996年度约多报了1.5亿,1995年度多报了一亿美元。经过进一步的查账与整理之后,1998年8月28日,山登将所有更正后的1995、1996和1997的年报重新送交美国证监会。当日,山登股票再跌至11.63美元。
在第一次爆出丑闻后,各地律师事务所就联系山登的股东进行集体诉讼,后来这些诉讼被合并成一个综合的诉讼案。2000年3月17日,双方达成和解。最后,由山登公司总共支付28.51亿美元的和解金,为山登和CUC做审计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支付3.35亿美元的赔偿金。
该案是有史以来已结案最大的证券集体诉讼案,同时,也对参与其中的审计公司进行了严重的惩罚,对后来的集体诉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安然(Enron)案
安然公司一度升至辉煌之巅。2000年,安然年营收超过1000亿美元,在《财富》500强中排名第7,每股股票高达90美元。
2001年11月,安然公布文件承认,从1997年以来,虚报近6亿美元利润。此消息一出,股价当日下跌75%,创下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单日下跌的记录(不久,很快跌至不足50美分)。在此形势下,2001年12月2日安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安然丑闻陆续引爆:据《纽约时报》报道,就在破产前10个月,肯尼斯等公司高层还由于公司“赚取”巨额盈利而获发约值3.2亿美元的花红及其他特殊现金报酬。然而,有关报酬并未纪录于公司的账目之中。同时在股价暴跌前夕,肯尼斯还共抛售了总值1亿美元的公司股份。
除此之外,安然高层的伎俩还有:高级官员秘密操纵一系列实体(RADR),从安然低价购买发电厂,之后再高价卖回,从中牟取暴利;以安然名义购买NatWest 银行股份,然而总标的2000万美元只有100万入了Natwest的账,其余都被安然高层和Natwest经手人员瓜分。
安然丑闻直接导致了安达信的破产,也拉开了牵扯极广的集体诉讼的序幕,除了安然的董事们外,投资银行也未能独善其身。从2002年4月开始,安然股东开始了对投资银行的集体诉讼,包括:JP 摩根、美林、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花旗集团、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美洲银行、巴克莱银行、雷曼兄弟等,可以看出,著名投资银行几乎无一幸免。本案总标的达250亿美元。目前,JP 摩根已经表示愿意支付13亿美元赔偿有关股东以达成庭外和解。
虽然目前本案仍然在审理期间,但牵扯之广,涉案金额之大令人瞠目。可以预见,安然公司案必将刷新证券集体诉讼的历史。
花旗银行(Citigroup)与世通(Worldcom)案
在2002年破产之前,世通曾被视为是“革命性电信巨头”,公司股价1999年峰值时曾高达64.5美元,市值高达1200亿美元。
然而,从2002年3月开始,世通陆续暴露了一系列会计丑闻,主要涉及:故意夸大公司现金储备,掩盖公司过去一年多一直处于净亏损的真相,从1999年到2002年第一季度,会计虚增收入33亿美元;违规内部转移资金,2001年高达30.6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达到了近8亿美元;从1999年开始就隐瞒开支,将38亿美元开支转为所谓的线路成本,从而被视为资本开支,并逐步冲销;通过资产减损隐瞒了超过20亿美元的费用等。
前首席执行官伯纳德·艾贝斯(Bernard Ebbers)处于旋涡的中心。他逼迫其下属,包括原公司首席财务长官斯科特·苏利文(Scott Sullivan)来“完成每季度的数额”,以满足华尔街的预期。在2001年当世通股价震荡下跌时,他还信誓旦旦地宣称,“在我们的视线以内,并没有出现值得惊恐的暴风骤雨。”
前后共爆出总额超过110多亿美元的会计虚报欺诈行为,使世通的股价一落千丈,半年内,市值从1000多亿美元缩水到只有3亿美元多。2002年7月,世通破产,以1070亿美元的资产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并直接导致了一系列集体诉讼。
此案最特别之处在于,不光是世通的10位董事被集体诉讼,以5400万美元求得和解,而且在世通宣布破产前,花旗银行证券部门是该公司股票的主要支持者,许多投资者根据他们的建议买入世通股票,花旗银行也因而成为被告,且标的更大。2004年5月,花旗银行向世通的投资者支付了26.5亿美元,达成了和解。
此案为那些不顾投资者利益而隐瞒事实提供误导信息的银行家们提供了一个惨重的反面教材。
朗讯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案
1995年,在AT&T的战略性重组中,网络设计和建设、通讯系统及软件等业务整合起来,形成了朗讯科技公司。在1996年完成IPO之后,由于互联网的兴起,朗讯的业绩增长一直很理想,股价也节节高升,一时之间,朗讯成为炙手可热的华尔街明星股。1999年12月,郎讯股价超过84美元,到达历史高点。但这也助长了其管理层不能让华尔街失望的倾向。
1999年,朗讯把一笔大约分销商尚未销售的5亿美元货款迫不及待地记录成自己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朗讯发布了极其乐观地业绩预期,将股价推到历史新高。
然而2000年1月,朗讯发布了业绩预警,警告自己的净收入将比预期有相当的差距。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朗讯的成本在增高,毛利率降低,同时对朗讯大部分产品的需求实际上已经正在下滑。此外,朗讯在部分热销产品上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一切使得朗讯的股价迅速下滑到52美元左右,比最高值下跌了38%之多。不满的投资者纷纷开始诉诸于集体诉讼。
接下来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使得朗讯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股价一路下滑,预计中的增长再也没有出现,集体诉讼也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到2002年初,即使经过合并同类,对朗讯的集体诉讼仍有54起之多。最后,朗讯为自己的高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03年3月,朗讯科技及其保险商共支付了5.63亿美元给投资者,以和解后者对其进行的集体诉讼。
本案的特殊之处在于,诉讼的主要目标不是假账目,而是朗讯过分夸大市场对自己网络设备的需求及自己服务客户的能力,从而提供了过分夸大的业绩前景预期。然而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使得这种预言成为了泡影,集体诉讼随之而来。作为高科技公司诉讼第一案,本案为其它喜欢乐观估计自己前景的高科技公司敲响了警钟。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