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论相关性与透明性在中国的定位

2006-09-20 10:14 来源:粱爽

  摘 要:相关性和透明性是“决策有用”会计目标模式下的两个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发展中国家构建概念框架时,如何借鉴国际惯例,定位这两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值得深思。

  关键词:相关性;透明性;会计环境;定位

  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定位的因素

  我国的会计制度一直有关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方面的要求,①这说明我国早已认定有用的会计信息应该是可靠的、可比的和可理解的。那么,在我国构建概念框架之际,是否应按照国际流行的惯例,将国际流行的相关性和透明性也设计为我国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呢?这取决于以下三个重要因素:

  第一,对会计目标的定位。一个国家对会计目标的定位必将影响在概念框架中对相关性和透明性的取舍及定位。总体上讲,相关性和透明性是“决策有用”会计目标模式下的主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经管责任”会计目标模式基本上没给这两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留有空间,因此,理论上讲,透明性和相关性在中国的定位首先取决于中国会计目标的定位。目前我国正在研制本国的财务会计目标,从战略的眼光看,我国的会计目标应该定位在“主要提供经管责任信息,辅以决策有用会计信息”上。[1]这就意味着,我国的会计目标为相关性和透明性保留了概念上的合理性,这也是本文研究相关性和透明性在中国定位的基本前提。

  第二,对相关会计环境的认定。在根据会计目标定位相关性和透明性时,关键问题是考察相关的会计环境。从简朴的供求理论来看,透明性和相关性的存在状态(包括对它们涵义的界定、在概念框架中的定位及会计实践中的应用等),主要取决于相关会计环境对它的需求能力和供给能力。本文正是从中国的会计环境出发,研究了相关性和透明性在中国的定位问题。

  第三,对主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解。对主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解,也会影响透明性和相关性在概念框架中的定位。主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与次要特征相对应的,从理论上讲,主要特征是制定会计准则和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遵守的原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而次要特征并非如此。在概念框架中,如果各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存在矛盾,就应该给它们做个排序,否则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指导作用将会减弱。在排序中,被排在首要位置的应该是主要特征,位居次要位置的就是次要特征。

  如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不存在矛盾,划分主、次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相关性和透明性在中国的定位,还取决于它们与其他主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的会计环境及相关性的定位

  (一)相关性的流行涵义及本质

  在美国FASB《概念框架》中,“相关性”是指预测价值、反馈性和及时性。在英国ASB《原则公告》中,“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Predictive Value)和验证价值(Confirmatorly Value)。该《公告》解释道:如果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当前和未来的事项,它就具有了预测价值;如果信息可以帮助使用者验证或者改正过去做出的评价,它就具有了验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概念框架》中,“相关性”被理解为“重要性”,但通过IASB对“相关性”的进一步解释,可以看出,其中又蕴含着英国的预测价值和验证价值的思想。表面上看,美国、英国和IASB对相关性的理解并不相同,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实它们对“相关性”的理解大同小异。

  英国所指的“验证价值”与美国所指的“反馈价值”内涵是一致的,因为只有具备反馈价值的信息才具有验证价值,反过来讲也一样。另外,在美国和英国的概念框架中,重要性都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具有普遍制约作用的质量特征存在的;而在IASB和英国的概念框架中,及时性都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制约因素存在的。这样,我们就有理由推断:及时性、反馈性、重要性和预测性是美国、英国和IASB等发达国家概念框架对相关性的流行描述。

  从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角度看,相关性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时间问题。[2]会计事项确认得越早,会计信息越相关。这里的“早”不仅包括及时确认已经发生的会计事项,还包括提前预测一些尚未发生的会计事项;不仅包括表外披露一些无法在表内确认的会计事项,还包括在表内以最相关的方式确认相关的会计事项。②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开始流行,为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公司越来越倾向于更早更快地披露会计信息,甚至于公布盈利预测。为了使会计信息更相关,公司逐渐开始倾向于(在表内)更早地确认会计事项。[3]在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现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一直致力于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相关性的研究,目前从公开发布的会计准则来看,相关性已经从表外披露的阶段走到了表内确认的阶段,公允价值开始大量运用。可见,及时性、反馈性和重要性只是对相关性的初级要求,是会计信息的初级相关,高级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预测价值,具有强烈的未来性,因此,应该与“基于过去”的可靠信息相对立。

  按照国际流行的表述,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可验证性”、“中立性”、“完整性”等分解特征,这意味着企业应提供客观的、真实的、完整的、能够验证的会计信息,而这种信息只能依据已经发生的、确定的会计事项而产生,具有较强的过去性,因此,在概念框架中,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何处置两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会计目标的倾向性。

  从目前来看,相关性和可靠性在各国概念框架中一般是并列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③,基于可靠性和相关性在本质上的对立性,在概念框架中,对于同时出现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应该有个明确的排序。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原生特性,是与生俱来的,在任何会计环境中,可靠性都代表着有用性,因此,必然是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相关性不是这样,相关性并非在所有的会计环境中都有用。从历史上看,相关性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演变出来的,具体讲,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有会计环境出现了对相关性会计信息的需求且会计也能够提供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时,相关性才能成为企业追逐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发行股票成为融资的主要方式,商品经济极其发达,产权市场非常健全,相关性的供给和需求都十分旺盛。因此,当相关性出现以后,“迅速成为会计信息的主流,而可靠性居其次”。[4]这种情况在最近美国爆发了安然等大公司会计舞弊事件以后,引起了全球的反思,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相关性的定位问题。④事实证明,相关性尤其是高级相关,不是在任何社会都适合的,不论相关性在概念框架中被摆放在什么位置,它存在的前提始终应该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中国如何定位相关性,既要借鉴国际惯例,更应该考虑中国的会计环境。

  (二)中国的会计环境与相关性的定位

  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来看,相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存在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关于相关性的定位问题,主要是指在概念框架中如何摆布它和可靠性的关系,即相关性应该处于高于、低于还是与可靠性等同的位置,这取决于我国资本市场对相关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力以及企业对相关会计信息的供给能力的分析。

  1.我国企业供给相关性会计信息的能力分析

  其实,低级相关会计信息的供给在当今的中国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因此,企业供给相关性会计信息的能力主要是指企业能否可靠地提供职业投资人所需要的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的会计信息,尤其是公允价值信息。一般情况下,公允价值需要从现行的产权市场获取或者由会计人员、评估人员按照一定的技术方法来预测,这一方面对产权市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评估人员的技术方法和业务水平等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企业供给相关性会计信息的能力也应取决于这两个方面:

  (1)关于我国的产权市场和资产评估技术

  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的产权市场还不够健全,也并不成熟。有专家指出,“资产评估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双方的谈判在市场化的原则中进行,我们不能根据市场化原则运作产权交易的真正原因,应该是我国尚缺少产权交易的成熟市场”。[5]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后除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外,国有资产将逐渐进行实质性的减持,为确保国有资产在这项实质性的改革中不流失,国务院国资委于2003年底专门发布了有关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办法,并于2004年选择了上海产权交易所等三家产权交易单位首批负责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以此带动全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在前一段时间,欧盟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们认为我们的产权市场等还不够完善和成熟。总之,目前我国的产权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关于我国的资产评估技术和评估方法,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陈少瑜曾公开表示,“国内的评估方法与国际通用的方法差异并不大,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做出来的评估有时候有失公正甚至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一项实证研究显示“有相当数量的公司利用资产评估进行会计操纵,……,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是其操纵的重点”,[6]根据作者的分析,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与我国不规范的资产评估方法和不成熟的产权交易市场有直接的关系。

  不健全、不成熟的产权市场和不规范的评估方法,使得我们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很难获得可靠的公允价值信息,因而,也就很难提供有价值的相关性会计信息。如果目前仍然要求我们的企业象美国一样大量地提供公允价值信息,结果反而会诱导企业利用我们不成熟的市场操纵盈余,我国某些财务欺诈案就是利用公允价值操纵盈余引起的,“渝钛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2)关于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供高级相关的会计信息往往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就是说,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对提供可靠的相关性信息影响较大。根据财政部1994~1995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国营和集体会计人员的学历分布如下:研究生0.04%;大学1.67%;大专占13.74%;中专占23%,其他占61.55%。近十年来,我国拥有各种本专科以上会计学历和会计职业资格证的人员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在我国目前拥有的1200万会计人员和13万注册会计师中,真正具备高层学历和现代会计知识、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人员极少,我国高级会计人才严重匮乏。据统计,我国某沿海经济大省近52万会计人员中,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只有679人,占会计人员总数的0.13%,即便是这些高级会计师,其专业素质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尚存在一定的差距。[7]

  可见,我国会计人员现在缺乏的不是“证书”、“学历”和“资格”,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作经验和职业判断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要求一份财务报告提供具有预测价值的信息,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工作经验是不可缺少的,我国目前新一代有学历、有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绝大多数是在我国步人市场经济以后才培养出来的,业务经验比较少,而现有的一些高级会计师往往是通过传统评审获得资格的,经验虽然有一些,但现代会计专业知识比较缺乏,所以,从整体上讲,我国会计人员距离真正拥有职业判断能力、并能够提供有用的预测信息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供给相关性会计信息的能力。

  总之,我国目前尚缺乏可以直接获得公允价值信息的成熟的产权市场,资产评估方法也不够规范,多数企业尚缺乏具有较强职业判断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因此,目前我国供给高级相关性会计信息的能力还比较差。

  2.我国投资者对相关信息的需求能力分析

  对相关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力主要是指,在广大的会计信息需求群体中,是否有强大的投资者需求具有预测价值的、高级相关的会计信息以及这些投资者是否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投资决策。一般地讲,对高级相关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力取决于一个国家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证券资产的强大程度、证券市场的有效程度、职业投资者的结构、特征及业务素质等。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一般会有强大的职业投资者需求相关性会计信息,而且是高级相关的会计信息,而在不发达的证券市场中,这种需求比较弱。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对相关性会计信息的需求能力同样取决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与西方发达的证券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市场有以下特点:

  (1)证券资产并不发达。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所创造的市值占GDP的比重较小,如果剔除其中65%非流通股创造的价值,则我国证券市场市值占GDP的比例其实只有8%左右(美国的相应比例是58%,英国是100%)。[8]另外,2003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在2001年,我国M2占GDP的比重是165%,在2003年,这一比例是189%,而美国同一时期这一指标维持在65%左右。这说明,目前中国证券资产并不发达。

  (2)股权集中,流通股比重较小。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多数是国企改制的,因此,多数企业的股权集中在国家手中,而且不能流通。据统计,近十年来,国有股始终占上市公司总股份的65%左右,流通股大约只有35%,流通股主要分散在个人投资者手中,机构投资者比重极小。相比之下,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股权非常分散,并主要以大宗机构投资者为主体,机构投资的特点是数额巨大、专家理财,对财务报告的分析能力较强,对高级相关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需求。

  (3)我国流通股的持有者的知识结构普遍偏低,大专以下学历者高达68%以上,[9]更缺少财会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证券市场上,他们当中更多的人属于“投机者”,而不是职业投资者。

  我国证券市场的上述特征说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而国家对高级相关会计信息的需求较弱。[10]对于规模较小的职业投资者来说,因专业知识的缺乏和“投机者”的特征,使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往往是非主动的和非理性的。就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来看,很难形成对高级相关性会计信息有效需求的局面。

  另外,一些研究显示,中国的职业投资人其实并不完全信赖证券市场上的会计信息。何柱峰、尹涛2000年对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92.9%的人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满意”;有44.5%的人认为信息“不真实”;34.5%的人认为“信息不及时”,20%的人认为会计信息“不充分”和“不准确”。[11]1999年2月8日《上海证券报》对投资者做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1/3的被投资者认为企业年报与其业绩相关;1/3的人认为年报的行情可能被炒作;而58%的人认为股价与业绩的关系不大。其实,从中国证监会公开处罚的一些上市公司事件,如“渤海事件”、“琼民源事件”、“东北药事件”、“红光事件”、“蓝田事件”、“闽福事件”、“活力28事件”等,可以发现,其中有50%以上都是因为会计账目的虚假。“这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是严重失真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人们渴求的宁愿是一种可靠的信息”。[12]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对相关会计信息的微弱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在我国,不论是相关性会计信息的供给还是需求都没形成成熟的市场,如果要求我国的企业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提供大量与投资者决策相关的、具有预测性质的相关性会计信息,最终可能会流于形式。因此,目前相关性在我国的定位应该在可靠性之后,从形式上看,可靠性应该作为最基本的特征,而相关性应居于其次。

  三、中国的会计环境及透明性的定位

  到目前为止,透明性尚未成为各国概念框架中描述的主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因此,对它的涵义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国际标准,但目前会计理论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证券监管机构等许多方面,对透明性都十分关注,并一致认为它应该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据有关资料介绍,首次公开将透明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联系起来的文献应该是美国SEC于1996年发布对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该声明认为“核心准则”应该是“高质量”的,并把这种“高质量”解释为“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这之后,SEC及其主席Arthur Levitt曾多次公开阐述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观点,并始终将透明度作为“高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针对SEC提出的高质量财务报告评价标准,美国有关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反映。

  比如“蓝带委员会”⑤第8号意见书认为财务报告的披露应该清晰,应该披露“会计原则、基本估计及其它管理当局在编报财务披露和外部审计师在审阅时所作的重要决定的保守和冒险程度”;美国审计准则第61号(SAS61)认为“会计信息与披露应该清晰、一致和完整”,应该披露“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核性、中立性、一致性有重要影响的项目”;FASB在1998年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未来的一种设想》中也指出,财务报告应该清晰、不含糊和全面。

  不论以上会计组织如何理解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他们在实质上都认同财务报告应该充分披露相关的会计信息,这种解释到后来逐渐被演绎为透明性,透明性逐渐成为学者和相关机构研究的对象。

  透明性究竟是什么含义,国内外学者对此都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9月发布的“增强银行透明性”的研究报告中,将透明性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和风险管理实务。该报告还指出,透明的信息质量应该包括全面(comprehen siveness)、相关(relevant)、及时(timeliness)、可靠(reliability)、可比(comparability)和重大(materiali ty)。2001年1月普华永道发布了一份“不透明指数”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将“不透明”(opacity)定义为:在商业经济、财政金融、政府监督等领域缺乏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普遍认可的惯例。魏明海、刘峰、施鲲翔(2001)在详尽研究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及普华永道等对透明度的解释后认为,透明性是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全面概念,它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含义:(1)存在一套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各种监管制度体系;(2)对会计准则的高度遵守;(3)对外提供高频率的准确信息。葛家澍和陈守德(2001)在研究了FASB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SEC对IAS“核心准则”的评价标准、“蓝带委员会”第8号建议、美国第61号审计准则、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Jenkins委员会)的《改进企业报告——面向用户》以及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Jonas&Blancher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有关建议后认为,透明性应该是广义的概念,它应该包括可比性、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和实质重于形式等特征,透明性应该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全部含义。总之,目前学术界和一些相关机构都倾向于将透明性解释为对会计信息提出的全面的质量要求。

  透明的原意是光线能够穿透的意思,它在本质上就象是玻璃一样,是对物体或事物的质地或特征的描述,如果用它来描述财务报告应该具备的特征,应该是要求企业的财务报告要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本来面貌,不论是好是坏,企业都不能对会计信息有任何形式的遮挡,财务报告的职能就是反映它应该反映的,披露它能够披露的,它应该使人们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我们知道,财务报告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对透明性的解释应该有两种,一种是“结果透明”——这是一种狭义上的概念,一般仅指充分而完整地披露对投资者的决策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任何会计信息,但不强调这些信息产生过程的质量;另一种是“全程透明”——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指会计信息及其产生的过程应该全部透明。根据“全程透明”的解释,会计信息应当是在公众摄像机的监督之下产生并曝光的,所以,这时的透明性俨然已转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要求,一些学者将透明性演绎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全部含义”的原因大概如此。其实,会计透明性的概念在某些研究中被解释得比上面这种广义上的概念更为宏观,比如普华永道2001年对35个国家(地区)会计的不透明性作了调查,这种调查是从腐败、法律、财经政策、会计准则与实务、政府管制等五个方面进行的,因而普华永道对会计透明性的理解远非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全部含义,而是一个更宏观的概念,甚至包括了相关会计环境的透明性。总之,对透明性的解释不是唯一的,将其应用到不同国家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时,可以因地制宜。

  会计透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只要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会计信息就会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因而会计信息的透明性就是必要的,如此说来,中国也应该强调会计信息的透明性。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关于会计信息透明性的供需状况并不乐观,一方面规模较小的、缺乏理性认识的职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透明性的意识比较差,对不透明会计信息的识别能力也不强,因而,难以通过证券市场惩罚不透明会计信息的行为;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一些宏观政策以及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鼓励”了企业提供不透明的会计信息,使企业会为了在证券市场上享受某种政策(比如取得上市资格或配股等)而不愿提供透明的信息。

  从法制建设上看,目前我国对因提供不透明的虚假信息而惩罚当事人的力度较小,“从我国截止到2000年底的情况来看,只有琼民源的负责人因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红光的负责人因欺诈发行股票而人狱,而且相关的经济处罚较低,更没有惩罚性赔偿,特别是对中小股东因会计信息不透明而产生的损失的赔偿”。[13]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不透明”具有良好的滋生空间,并极有可能成为企业追逐的一种“会计文化”,因此,目前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培育“透明性”的供需市场,为此,我国在概念框架中定位透明性时,不宜将其界定得太复杂。

  根据前面的阐述,透明性有“结果透明”和“全程透明”两种解释,“结果透明”指充分披露应该披露的会计信息,包括企业对会计原则、会计估计等重大决策的选择思路以及会计盈余的保守或冒险程度、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以及重要人员的持股比例及奖励办法等,“全程透明”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全部要求。相比之下,要求财务报告的“结果透明”比要求它“全程透明”更具可操作性,既有利于会计实务,也有利于审计实务。因此,为便于尽快培育我国“透明性”会计信息的供需市场,目前我国适合将透明性定位在“结果透明”上。

  在概念框架中,对透明性的不同解释将使其居于不同的位置。当透明性取其“结果透明”的涵义时,适合将其与可靠性等特征并列作为主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当透明性取其“全程透明”的涵义时,适合将其定位为一个凌驾于各主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上的首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因此,目前在我国,透明性适合与可靠性等一并作为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注释:

  ①具体参见我国1993年《基本会计准则》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②对这种会计事项的主要计量手段就是公允价值。

  ③英国在概念框架中明确指出,当相关性和可靠性出现矛盾时,应倾向于相关性。美国等概念框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

  ④1997~2000年,美国安然公司以不符合“重要性”为由,未采纳安达信公司的调整建议,从而在这段期间高估利润0.92亿美元。

  资料来自《安然事件的反思》,葛家澍、黄世忠《会计研究》2002/2.

  ⑤由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资助的关于改进公司审计委员会效率的委员会。

  参考文献:

  [1]粱爽。中外会计准则模式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3(12)。

  [2]夏冬林。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特征[J].会计研究,2004 (1)。

  [3]stephn taub,restate and main,CFO.com,2003,原引自夏冬林,2004.

  [4]夏冬林。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特征[J].会计研究,2004 (1)。

  [5]尹永强。国资评估不应一刀切[N].证券时报,2003-11-17.

  [6]邓跃辉。实证研究:资产评估与会计操纵[J].证券市场导报,2003-08-26.

  [7]刘玉廷。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4,(6)。

  [8]陈建文。法律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体系[J].会计研究,1999(12)。

  [9]王跃堂等。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及信息披露监管[J].会计研究,2001(10)。

  [10]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的逻辑关系剖析[J].会计研究,2005(1)。

  [11]何柱峰,尹涛。天地之间有杆秤[N].中国证券报,2000-03- 05.

  [12]王跃堂等。财务报告质量评价观及信息披露监管[J].会计研究,2001(10)。

  [13]魏明海,刘峰,施鲲翔。论会计透明度[J].会计研究,200l,(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