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关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思考

2006-09-20 09:55 来源:乐菲菲 张炳发

  摘 要:文章通过论述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危害,提出了建立内部和外部约束机制,加强会计规范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对策

  企业在对外披露会计信息过程中,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分离的。并且双方在取得各自利益的同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即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交换行为,因为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源,会计信息对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决策及至整个社会资源配置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真实的会计信息应具备的特征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之所在,其真实性包含以下特征:

  1.有用性。披露的信息在决策上有用,能够满足使用者需求,增加使用者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及风险。国际会计准则中指出:有用性是指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经营业绩等方面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很大一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是有用的,为上述目的而编制的财务报告可以满足大部分使用者的共同需要。

  2.相关性。信息披露不是一厢情愿的主观决定,而是根据用户的需求规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数量和质量,也就是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和要求息息相关。为了使信息有用,信息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求相关。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计划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对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

  3.可靠性。披露信息必须可靠,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的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要使信息可靠,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许可范围内做到完整。遗漏能造成信息虚假或令人费解,从而使信息不可靠、并且在相关性上留有缺陷。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为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4.中立性。真实的会计信息应保持中立。中立性是指会计人员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和结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不能在客观的信息上附加某种主观色彩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团的需要,否则,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如果为了达到特定的成果或结果,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列示使财务信息影响了决策和判断,那么信息就丧失了中立性。目前许多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都与企业过于偏重当前利益、不能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会给利用信息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危害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由财政拨款的做法。而投资主体也逐渐趋向多元化,作为市场活动的基本经济单元———企业,也越来越依靠从投资市场筹集来的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是根据其出资的安全性、流动性与获利高低诸因素来决定其投资,而他们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会计资料。因此,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否就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就关系到能否实现利用市场来完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后的有序流动。

  2.导致利税和其他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歪曲会计信息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总起来说不外乎是借此为个人或小单位捞好处。其结果是将原本应归属国家或集体的资产窃为小集体或个人所有。承包者往往采取各种手段虚报浮夸会计报表上的营业数额和利润以获得承包资金,而另一些未将利润和个人收入挂钩的单位则隐瞒利润以逃避国家税收。此外,在企业转换机制中,一些企业通过不实估价压低国有资产的价值,从而改变了国有资产的真实比例和数额,等于变相地将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划为个人所有。

  3.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程序。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及时准确的各种会计信息。如产品的定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产成本;又如赊销政策的制定又应依据顾客的财务状况和以往的偿付款情况。了解这些情况也主要通过各种会计记录,如果会计资料不实,企业管理当局必定难以作出正确的生产和经营决策。

  4.助长腐败之风,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它还是国家控制企业、企业的所有者控制其经营者的一种手段。例如,国家在有关法规中规定了各种支出的标准比例,确定了对经营成果的分配顺序和比例,会计资料成为监督国家财政政策和法规执行情况的基本工具。然而,许多企业却通过做假账,将一些不合规定的支出合法化。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完全性和非物质性,使所有市场参与者面临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风险,而会计信息供求关系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会计信息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

  2.内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试行了各种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绩效与生产经营者的个人收入挂钩,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企业的生产经营者为了实现个人的高收入,自然会努力工作,但在某些主客观原因不能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时,为了保护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不致减少或丧失,自然会将目标转到篡改其经营业绩的财务资料上,通过作假帐来达到预先确定的利润分配方式和比例的目的。这种内部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带有普遍性的。

  3.外部监督机制的弱化。在计划经济年代,尽管我国没有实行国家对企业的审计制度,但由于当时的企业经营者、国家政府经营部门、工商税务、财政部门或机构都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监督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不仅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国家机构甚至包括地方政府,也有了自身的利益。这样以来,原有体制的服务功能就相应地弱化。为弥补监督机制不足,我国在80年代中期就全面恢复了国家的审计制度,并辅以每年一度的财税大检查。国家审计机关对企、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的大检查所取得的成绩必须予以肯定,但也应当看到仅靠这些手段是不足以遏制和纠正会计信息不实和由其造成的危害的。

  4.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存在着缺陷和漏洞。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改革长期以来处于滞后状态,将计划经济做法应用在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核算,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会计信息不实的问题,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缺少一个博弈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经济规范有待更新,会计规范也难免有漏洞和不足之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应当采取的对策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极大,长期失真不仅会导致企业破产,而且会导致政府决策失误,扰乱经济秩序,同时将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必须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即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强化企业约束机制,坚决制止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财产物资的经营行为。

  2.建立外部约束机制。即完善社会监督体系,这是制止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首先是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管理者在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责任,制定有关信息管理法规,对管理人员提供伪劣信息的惩处作出明确规定。其次是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加强对信息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约束企业会计行为,增强信息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公开性。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发挥社会审计的公众作用、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以外部审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是会计信息到达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最后一道关卡,这一体系的完善程度和运行效率对于市场上的信息流通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三,政府对信息市场进行适度的管理,通过行政手段强化对企业外部监督,通过政府审计机构、财税部门加强审计监督,并与会计管理部门合作,建立会计信息规范体系,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披露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变更以及重大环境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

  3.加强会计规范建设。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会计规范在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于我国会计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博弈主体不到位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减少会计变迁的阻力,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应参照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政府机构要维护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等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从而通过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获取经济利益的动机得以消除。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法》赋予的职权依法核算,依法监督。其次,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要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研究新问题,用新的手段规范会计资料,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马费成。信息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3.张杰明。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时空,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