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转轨时期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

2007-01-04 09:59 来源:许世英

  摘 要:文章从转轨经济这一特殊国情入手,探讨了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指出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转轨时期 会计 国际化 国家化

  关于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问题理论界已有很多讨论,但紧密结合中国现实国情即处于转轨经济这一特殊时期的很少。本文拟对转轨时期我国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做进一步探讨。

  一、会计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会计国际化,又称会计国际协调、国际会计协调或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等。无论哪种提法,其基本涵义都是类似的。那什么是会计国际化?理论界提出了若干定义,笔者倾向“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要求世界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时,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这一说法。会计国际化通常包括沟通、协调和标准化三个层次。其中,沟通是基础,而标准化是会计国际化的最高境界,即将本国会计融入国际行列。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内在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会计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1.会计国际化是进行跨国投、融资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门洞开,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融资,同时我国又有许多企业到海外市场投、融资。特别是近些年来,不少有实力的公司到海外举办子公司,更有不少企业到美国、新加坡等海外证券市场发行股票融资。它们无不从中获得巨大的好处:市场份额的增加、资本金的增加、知名度的提升等,但它们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成本。由于各国会计准则(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达到投融资所在国要求,企业必须花大量人力和财力去折算或重新调整会计处理方法,这样必然降低了会计的时效性,同时也增加了交易成本。会计国际化后,各国都遵循国际惯例,会计信息可比性必然提高,投融资成本也自然会下降。

  2.会计国际化是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需要。加入WTO后,我国国际贸易活动更加频繁,与此同时发生的诸如“反倾销”等贸易争端也日益增加,据统计资料表明,从1979年欧盟对我国提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至2002年10月,我国出口商品遭遇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已达501起,涉及金额达160亿美元。从会计学的角度来看,在“反倾销”中,低价销售是第一敏感因素,出口企业制定正确的定价战略是反倾销的第一选择。价格的制定就牵扯到成本的问题,而在成本核算上,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是没有很大的差别的。只是在费用方面,比如以前的房改的费用、医疗费用有一些差别。但是,无论是成本核算上的差别还是费用标准上的差别,对我们国内的企业来说,应对“反倾销”,重要的是练好内功,从财务角度上,针对反倾销,最有利的是证明你没有低于你的成本来销售,应该是想办法把成本降下来,这样的价格下降,才会有竞争优势。而不是采取别的什么方法把成本降下来,成本不是做出来的,而是靠生产算出来的。只要一切按照会计准则来做,核算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他们就不会提出什么问题,任何国家都是按照准则来做,虽然有差异,但不是在成本核算上的差异。

  3.会计国际化是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举措。区域经济合作要求成员必须采用统一的宏观经济数据统计口径,以增强国与国之间的可比性。而宏观经济数据是基于各微观主体(企业)会计信息汇总而来,因此会计国际化也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要求。

  4.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善使会计国际化成为可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推广使得会计信息超越国界、“全球共享”成为现实。特别是美国新近成功开发出“基于互联网的可扩展的企业报告语言”(XBRL),通过该语言使用者可将世界各国会计报告转化为符合国际会计或本国会计标准的财务报告。这种技术使会计国际化成为可能。

  二、会计国家化因素是不可消除的

  尽管会计国际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世界各国都客观存在一些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会计国际化进程,即各国会计都具有本国的特色。具体到我国,有如下一些因素导致我国会计仍具有国家化特点。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会计准则的根本因素。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相比,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运行方式还是资本市场发达程度都有很大差距。

  2.法律因素。法律法规体系不同也是影响会计国家化差异的主要因素。从世界范围看,法律体系一般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判例法系和以欧洲为代表的成文法系。判例法的最显著的特征在会计领域表现为对会计的宏观调控,而对会计实务的处理约束很少,因而,会计从业人员运用职业判断的情况比较普遍。成文法系对会计规定较为详细、规范,政府对会计的干预较多。我国属成文法,政府通过制定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方式对会计进行直接干预,民间组织的影响很小。

  3.教育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教育水平相当高,几乎所有的公民都会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专职人员的水平相应地很高,我国尽管近些年来,会计教育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讲都有了很大进步,但社会对会计的认同及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之发达国家都还有相当差距。

  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会计国际化和国家化是一对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二者的矛盾,使其尽可能达到协调、统一,以便会计能更好地服务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我国当前处于转轨时期这一特殊情况,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进行国际化或坚守国家化,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一个时间表。

  1.对于国际通行做法,我国也具备实施条件的,我们应毫不拖延地接轨。比如,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金是国际惯例,我国在2000年底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包括应收账款、存货等八项资产必须定期计提减值准备金,以保证资产的真实性。

  2.对于国际通行做法,我国目前不具备条件的,一方面规定过渡办法,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其靠拢。例如:公允价值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计量属性。我国在最初颁布《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时就采用了此计量属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利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任意操纵非货币性交易的公允价值,于是在2000年底,财政部对实施不到一年的该准则进行修订,取消了公允价值标准。当然,我们并不是彻底放弃“公允价值”,我们正在努力建立完善的价值评估体系。一旦时机成熟,我们会采用“公允价值”的。

  3.对于国际上没有定论的做法,我们不一定照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应根据自身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

  当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西化”即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做法。实践表明,一味照搬或一味否定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注意,会计国际化应以国家化为前提,在加强市场经济发展,保护我国民族经济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与国际会计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裴文英。浅探我国的会计国际化[J].江西审计与财务,2001(11)

  2.于洋。浅议中国会计国际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