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内部审计定义,应用价值链理论方法,就内部审计监督的三大基本层面,概述了怎样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准确的价值定位,科学的价值调控,高效的价值转化和递进的价值增值,去追求内审价值最大化的一般性理念、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关键词:锻造高效能内审价值链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以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准确地阐明了内部审计监督的价值功能定位;系统地涵盖了审计监督内在的价值信息、外在的价值效能和潜在的价值转化循环规律。我们认为,这种内部审计价值目标的真正实现,不是内审部门单一组织的价值活动,而是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双方、多方各价值链条上的诸种构成要素,通过一系列工作环节的有机整合、良性互动和循环递进,从而得以实现其价值效能的最大化,并在其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完整地呈现出链式结构形态。就现代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监督而言,价值链的概念应是我们分析事物价值形成机理、发展态势及其多层次结构形式和管理模式的重要理论方法。
应用这一理论方法来分析,价值是主体与客体良性互动的产物,主体是价值形成的动因,是价值创造、价值转化的主导因素。在价值链系统中,内部审计主体与客体之间,应当通过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动的系列化价值活动,来促使内部审计监督的价值效能在微观(基层行层面)、中观(省直行层面)和宏观(总行层面)领域最大限度地实现层级递进和循环增值。作为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和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都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监督过程中的价值导向、价值定位、价值调控、价值转化和价值增值,努力在更新审计理念、转变思维方式、调整工作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加强质量控制、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追求内部审计监督效能的最优化和整体价值的最大化。笔者认为,锻造高效能的内部审计价值链,应在以下三大层面进行科学的价值调控和正确的路径选择:
其一,锻造高效能的内部审计价值链,必须更新审计理念,致力于以财务合规为导向的传统审计向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审计转变,通过改革审计计划管理和项目决策上的科学统筹,追求内审价值的最大化。任何组织都要从自身的职能性质出发,来确定符合其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目标,并做出最富有价值意义的行为选择。内部审计体制改革后,要求审计部门必须站在完善公司治理和强化内部监控的高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好审计职责。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必须以总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并据此制定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这对日后每一时期的审计实践活动都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导向作用。为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适应总行发展战略转型,更新审计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在改革审计计划管理方式方法上,我们应转变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以财务合规为导向的单向性低功能的传统审计方式,要学会站在高端(即站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层的高度进行换位思考与决策),以全国、全地区金融系统发展趋势的正负走向为参照系,在对监管区内各营业机构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运用风险技术审计,通过计算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和内控制度测评方法,对监管区内审计对象进行系统化的风险排序,以风险为导向,科学合理地确定重点营业机构(高管人员)、重点业务条线、重点经营产品、以及重点资金流的具体审计项目,抓住各级高层领导和广大员工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和系统内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风险问题,明确其重点审计内容,并统筹设计好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条块结合、现场与非现场结合,以及年度与周期审计相结合的内审工作布局,以促使内审价值目标的完整实现。总之,从内审计划伊始,就找准最能体现最高价值目标和最优监督效能的审计切入点,这是锻造高效能审计价值链上的最关键环节。
其二,锻造高效能的内部审计价值链,必须调整审计监督模式,致力于对机构的低层次静态审计向各业务条线与重点机构(高管人员)有机结合的动态审计转变,通过在较高层次上有效开展后续跟踪、循环滚动性的全过程审计监督,追求内审价值的最大化。一般来讲,通过审计检查发现问题,依法作出审计评价揭露问题,实施责任追究跟踪整改,这是内审工作不可或缺的三个基本环节,并构成一套完整的循环价值链。检查发现并揭示问题属于监督手段(即生成体现审计功能的价值信息),抓好整改和责任追究,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属于监督目的(即通过一定覆盖面的彻底整改,高效转化审计价值)。如果内审监督通过检查不能发现应该查出的风险问题,或者虽然发现问题却不能按规定揭露评价问责,那么,这种内审监督就是毫无价值意义的“无用功”,甚至还会对组织产生“负价值”;如果内审监督能够检查揭示评价具有一定深度的风险问题,但不能实施到位且有效的整改和责任追究,那么,这种内审监督的价值链就形成了“断环”,等于生产了“半成品”,结果产生不了应有的使用价值效能;如果内审监督仅局限于某几个基层营业机构的低层次覆盖,仅满足于周而复始地查凭证、翻账簿、看报表等事后性“查错纠弊”,而不能对重点被审计事项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动态风险监控,并在较高层次和较大区域内产生系统影响,那么,这种内审监督也仅能产生某些微观价值,而不具有宏观价值效应。
基于上述内审价值观念,我们认为,任何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资源配置行为都是作为过程存在的。因而,开展对重点审计项目前后的连接性后续跟踪审计,对重点审计对象制订实施年度、中期、长期的审计项目滚动计划,既能从历史的角度查深查透存在的问题,又可系统剖析问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及发展走势,从而有助于在每个审计时段都能提出更有针对性,并产生更大价值影响力的审计整改建议,这应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其三,锻造高效能的内部审计价值链,必须更新思维方式方法,致力于形式化的低效能审计向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能审计转变,通过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和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追求内审价值的最大化。所谓形式化的低效能审计,一般泛指全局意识不强,思维方式落后,检查监控走过场,单纯的就事论事写报告,不具有实质性监督效果的低能审计行为。与此相反,高效能审计则是科学制定审计工作计划,优化配置审计资源,能以先进的思维方式综合利用各层面审计成果,并获得“高级决策层”的支持采纳,在组织系统内创造出牵动或影响全局的内审成果。显然,这种高效能的审计成果,是各层面价值链条通过良性互动和循环递进创造出来的。我们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能审计,应遵循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王道成会长强调的“六个转变”,尽快实现内部审计监督的全方位战略转型:即在审计目标上,由单纯的发现型、复核型向预防型、增值型转型;在审计角色上,由单纯“警察”向“参谋”、“顾问”转型;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管理和效益审计为主转型;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现场审计为主向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非现场审计转型;在审计着眼点上,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和事中及全过程审计为主转型;在审计行为上,从随意性大向程序化、规范化、系统化转型。显然,实现这六方面转变,既是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量”的转化过程,又是由较低价值效能向较高价值效能的“质”的转化过程。为尽早实现这一系列的战略转型,各级内审人员还必须更新思维方式方法,通过组织系统培训,努力实现由封闭式思维向开放式思维转变,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进行分析与综合,从不同角度来揭示问题的本质属性;努力实现由单向式思维向立体式思维转变,善于通过多层面、多因素的具体分析,真实反映矛盾事物的整体面貌及其发展走势;努力实现由经验式思维向科学化思维方式转变,善于应用辩证法去剖析正反两类典型案例,尽可能多地创造具有“参政”价值的内审成果。此外,作为垂直管理的审计部门,还须通过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反馈报告、后续跟踪审计问责、系统内审计通报(公告)、行领导检查督办和内审工作联席会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安排,从而建立起上下左右多层面联动的监督整改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或扩大内部审计的价值效能。
综上三大层面审计价值链的锻造思路,应理清审计主体与客体各层面价值链条的结构关系及循环规律,这是一整套上下互动、前后连续、层级递进、螺旋式增值和良性循环的价值运营机制,其中任何一个层面、一个环节发生“质量事故”,都将导致整套价值链的“断裂”。能否锻造出高效能的审计价值链,关键的问题在于切实强化内审工作的质量控制,而根本的问题则取决于各级内审队伍的建设质量。现代内部审计呼唤“通才型”、“复合型” 和“专才型”合理配置的审计人才群体。我们只有改革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健全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千方百计地选配以上“三类”人才,引进并留住短缺人才,多渠道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精英人才,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事业创造价值与持续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小议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下一篇:论采购价格的内部审计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