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是审计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2001年以来,审计署把计算机中级人才的培养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国审计系统计算机中级人员已达800余人,特派办中级人员占审计业务人员的比例一般达到了30%以上,中级骨干队伍已经初步形成,他们在审计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如何配置才算合理,中级骨干队伍如何管理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审计干部任用是否与其计算机技术水平挂钩,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关系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如何进一步深化,而且关系到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就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管理几个有关的问题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关于计算机审计机构职能定位问题
为了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客观形势,目前,绝大多数审计特派办都成立了计算机审计处(室),具体负责审计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但由于机构成立时间不同,职责任务也各有侧重,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全面负责与计算机有关的各项工作任务,包括计算机设备管理、硬件维护、本单位局域网管理、信息管理、机关辅助办公、计算机培训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等,而有的只负责配合审计业务处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其他工作则划归办公室或人教处负责,属于纯粹的审计业务部门。而与此不对称的是,有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担负的职责和任务很多,配备的人员却很少(3-4人),有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担负的职责任务很单一,配备的人员和技术力量却非常强(6-7人),这是导致目前审计信息化工作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审计署应该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性意见,明确规范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以岗定编,确定人员数量,调整人员结构。这是其一。
其二,李金华审计长一再强调“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石爱中副审计长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也曾断言:“金审”二、三期工程完成以后,审计工作将“面目全非”。但纵观近几年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大都仍然停留在数据转换、计算分析、查询汇总等低水平上,与署领导提出的“革命性”目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计算机审计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要想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首先改变目前以业务部门为主、技术部门为辅的计算机审计组织形式,让计算机审计处独立承担部分项目的审计任务,以便在审计过程中逐步探索新的审计组织方式,拓展计算机审计领域,摸索新的人力资源配置,实现审计思维方式、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革命性”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计算机审计处的人员配置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除了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外,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审计业务人员,并逐步向审计业务部门靠拢,每年有自己的审计项目计划,有相对固定的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处人员结构问题
计算机审计处的人员结构与其职能定位是密不可分的,前面讲了,目前各单位计算机审计处的职能分为综合性和单一性两种情况。由于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硬件建设、网络运维、人才培养、信息管理、辅助办公、计算机审计等等等等,各个内容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分散于多个部门之间,不利于其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实施。所以,从长远来看,综合性的职能定位和全方位的人力资源配置显然更有利于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计算机审计处应该成为担负审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综合性的协调管理机构和技术强力支撑部门。基于这种设想,计算机审计处应该包括以下五类人才,配备6-8人:
1、 负责硬件维护和网络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1-2人。
2、负责各类人员培训的专职人员1人。
3、负责信息资源规划管理的专职人员1人。
4、负责计算机审计技术支撑的高精尖IT人才1-2人。
5、既精通审计业务有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性人才1-2人。
三、关于引进IT人才和培养复合性人才的关系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特派办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加强培训工作,计算机审计人才队伍已显雏形。但人才问题始终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方面由于待遇偏低,一部分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是引不进来,或是远走高飞;另一方面,中级骨干人员学而不用,专而不精,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再一方面,受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限制,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把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Δ”结构。首先,要立足于对审计人员进行自主培养,即选拔一批审计业务精湛的年轻同志,通过强化计算机技术培训,使之迅速掌握审计现场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形成“Δ”的中间层。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审计”的关键要素是“审计”,如果审计业务不精或经验不足,就算计算机水平再高,也查不出问题;而且从培训成本来讲,把审计业务人员培养成为复合性人才所需要的成本(包括时间、费用及经验积累)要远低于把计算机人员培养成为复合性人才所需要的成本。其次,要在重点培养复合性人才的同时,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形成“Δ”结构的底层实力。对这个层次的审计人员也要提出一个最低应用水平的要求,否则,审计信息化工作就会失去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些工作也难以推进。比如最近审计署推出的“AO”和“OA”两个系统,都需要所有审计人员的广泛参与,不然就会出现信息不完整,从而影响软件系统的整体效果。其三,要抓住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有利时机,通过层层选拔,引进一批高层次(硕士或博士)技术人才,形成“Δ”结构的顶尖层。这个层次的技术力量是必须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复杂的被审单位信息系统,靠审计人员去解决所有技术问题是不现实的。但这个层次的技术人才也不需要太多,1-2人即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公务员队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包打天下,必要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社会IT力量,通过临时聘用计算机专家解决复杂问题。总的来看,计算机审计人才队伍应该是多层次、立体化的三角性结构,这是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势所趋,更是推动审计信息化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关于如何为计算机审计人才创建发展平台问题
李审计长有一句名言: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就将失去审计资格。现在又增加了一句,就是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了解信息技术也将失去指挥的资格。我们从审计干部队伍建设的层面来理解,那就是说,今后审计机关提拔任用的领导干部必须是既懂审计又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性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是否具备计算机审计资格作为干部提拔条件的一个硬性指标,是迟早必须兑现的现实承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批综合素质比较高、业务能力比较强的年轻干部大多都通过了审计署组织的计算机中级考试,在1-2年内将中级资格作为提拔任用的硬性指标,其现实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当然,这里面有一个中级资格认证的问题,中级水平考试是否就是唯一的参照标底?如果这样的话,中级水平考试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在此不予讨论。实际上,我们更关心的是:是不是所有的审计干部都通过了中级,审计信息化工作就水到渠成了呢?显然不完全是这样。所以,除了强调计算机中级水平以外,我们更希望为中级人才创建一个发展平台,通过强化其信息化思维,逐步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程序和质量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从而真正实现审计工作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
下一篇:审计中甲方供料结算中的问题及建议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