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开展补充审计。印度实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国有企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6%。根据 1971年主计审计长法,主计审计长有权对国家控股51%以上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包括经营管理、工艺技术、经营效益等各方面。主计审计长公署建立了独特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制度,审计委员会由政府审计师和专家组成,负责对国有企业进行综合审计评价。为了对企业审计结果的正确性负责,国家审计机构在注册会计师提出审计报告以后,还要由政府审计师有重点地对企业进行一次补充审计。
补充审计一是看审计人员是否正确地行使开展审计工作的权力,二是看审计报告中的企业账目是否真实公正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补充审计完成后,国家审计人员把补充审计结果通知注册会计师和被审企业,并给两个星期的时间征求对补审结果的意见。这些补充审计的意见要向董事们公开,主计审计长公署最后要把所有企业补充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报送议会。
建立了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除了提交联邦政府的预算与决算的鉴证报告、法定公司的审计报告外,还按部门行业提交分类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由主计审计长确定。由于审计任务的性质不同,审计报告编制程序也有差异。审计报告由立法机关下设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来审查研究。公共账目委员会负责审查政府直接管理的每个企业、事业单位的账目是否清楚,公共企业委员会负责独立经营企业的审计报告。
审计职责实现了重点转换。审计的最基本职责是审查会计账目和有关会计资料,确定报表的真实性。从财务报表查起,并且根据会计账目、管理决定、法律规定、政府命令等标准来检查财务报表是否公正。现代企业经济业务繁多,关系复杂,即使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很难直接了解日常发生的大量经济业务。因利益集团的信息需求不容延误,使得制度基础审计尤为重要。印度许多企业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一方面加强了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为外部审计提供帮助。另外,由过去的财务审计和法纪审计,发展到测试评价政府活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的总体效益,即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绩效审计成为其最重要的职能和目标。
计算机审计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印度是世界第一大软件生产国,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加大了对计算机系统的投资,广泛使用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对计算机系统的审计已经十分必要。电子数据处理系统虽然发展应用较快,并没有改变审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但对审计方法和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审计范围的扩大,对电了数据处理系统的审计包括:评价系统的有效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数据完整性、系统安全性、同系统相关的活动与有关法律法规和指导方针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把计算机用作审计工具。
由于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增多,将计算机用作审计工具变得非常现实,应用价格低廉的计算机技术,开发通用软件和审计软件以及计算机之间更好交流的潜力都有助于向审计人员提供计算机方面的支持。印度审计部门已经开始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一是对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审计;二是对盯系统的绩效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