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06-08-30 16:29 来源:李军 田千禧 李明贤

  [摘要]行社脱钩后,农村信用社再一次进入自我发展的阶段,但至今没有形成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特别是财务管理处于混乱的状态,本文分析了当前信用社财务管理现状及现状难以改变的原因:产权不清、制度不完善、员工素质不高。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认为完善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应进行制度创新,核心在于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完善管理职能。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制度创新

  一、存在的问题

  1996年行社脱钩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之配套的经营管理机制,并未有效建立起来,一个很突出的表现: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是把财务管理职能简单化,忽视整体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受上级制约,忽视自身的规律性与相对独立性。主要不足表现如下:

  1.财务管理权力严重分散,责、权、利不统一。信用社没有独立的财产和主体资格,开展重大财务活动必须由上级授权。财务工作者权力和责任的不对称,产生了贷款“非农化”倾向和“寻租”行为,信用社资金配置缺乏效率,不良资产迅速上升,理财难度增加,财务管理职能无法得到体现,财务管理职能失衡主要表现为:所进行的理财活动主要围绕存贷款、财务收支、利润三个方面的计划展开,不能围绕千变万化的实际业务发展情况而达到动态管理的目的;理财环节侧重于事后核算,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很少涉及。

  2.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信用社存贷款、资本结构、风险控制、财务分析所占比例较低,缺乏相应的指标体系对财务工作进行衡量。目前,广东省农金监管部门下达的五项考核指标,在全国已经走在改革的前列,相对完整,但仍不能全面考察信用社经营状况,尤其是对费用支出的指标考核单一,仅有“综合费用率”一项,虽然比费用定额管理前进了一大步,但仍不够科学。而处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用社,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衡量其经营管理水平、经营业绩、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削弱了对信用社的监管,制约了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3.预算缺乏依据和约束。农村信用社管理者在确定年度预算最佳投资方案时,缺乏科学依据和可以遵循的财务制度。很多地方没有考虑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联社当年信贷计划、上年财务收支执行情况、往年收支规律以及影响本年收支因素,开展的预算也并未完全依据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程序展开,在确定预算时,忽视所得税、折旧方法、资本存量,通货膨胀等风险因素,从而导致资金流失或经费不足,使信用社经营缺乏弹性,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

  4.财会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薄弱,无法提供准确、及时、高效的信息资源。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财会人员许多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工作受外界因素制约,难以坚持原则,财会工作真实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账务处理不规范,白条抵库、入账现象严重;有的科目不当,印记不全,使财会账账不相符、账证不相符、账实不相符情况严重;选用的标准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狭窄,导致信用社分部报表不完善,财务报告不规范,目前所披露业绩基本上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损益表,信息披露不完全,一般只提供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缺乏相关性,不能为管理者和监管部门提供预警信号。

  二、原因分析

  1.产权模糊。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必然受到产权结构的制约,不同的产权结构形成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信用社财务管理混乱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信用社产权制度方面的缺陷。农村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历年积累的产权形成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国家政策的扶持,又有国家银行支持,还有农村信用社职工的劳动积累,其产权关系十分模糊,难以量化。而长期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让权,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方金融机构的定位方便了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干预,作为农村信用社产权的所有者从来没有行使过所有者权力,造成了真正的所有者缺位,财务管理职能没有明确的服务主体。

  2.所有者缺位造成了农村信用社不能形成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对经营者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何广文,1999)。根据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委托代理理论,信用社主任和财务人员是代理者,由于契约的不完备和制度规范的缺失,委托者与代理者存在利益偏差,在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监管者多方博弈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约束机制弱化,代理人为了追求地位、权力、个人收入,很少或者无权考虑委托人的利益,更谈不上认真履行委托代理契约,出现了大量“败德”行为,如“内部人控制”。没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无法形成统一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必然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农村金融机构三个目标之一:提高财务持续性,缺乏必要的制度基础,很难实现。

  3.理财者素质不高,是导致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混乱的本质因素。根据典型调查,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不足1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0%,其中会计从业人员中受过大专教育不到10%.一方面,信用社联社、信用社的财务管理者主要是县乡行政任命的主任和财务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普遍老化,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对现代财务理论变化缺乏必要了解,无法应对变幻的理财环境。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裙带关系和关系网,使有些真才实学,坚持原则,上进心强的财务人员得不到重用,从而纷纷外流,而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因为缺乏良好的竞争环境,没有相应的收入分配的弹性机制,难以录用, 财务管理人员结构得不到更新,理财水平无法提升,导致大量财务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信用社改革亦受制约,其职能得不到充分体现。

  4.潜亏因素多,资信度低,理财环境差。农村信用社存在许多潜在的因素制约其经营发展。资料表明,根据组织的对湘西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现状调查,从参与问卷调查的28位信用社主任反馈的情况看,认为导致信用社亏损的主要原因依次为:①政策性业务,②自身经营水平低,应收账款多,③地方干预太多,④农行历史转嫁的不良贷款多,⑤农村基金会的并入。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其中很多因素依然存在,这些因素降低了信用社在农产中的资信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用社资产保值增值的机会,加大了理财难度。

  三、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受到很大的影响,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信用社在变幻的环境中如何适应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信用社日常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财务管理迫切需要改变原来财权分散、控制薄弱的财务管理现状。结合法人治理结构“控制、激励、监督”机制和国内外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应进行制度创新,以联社为一级法人,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组织规范、职能由“报账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区别于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所需的相互制约的机制就是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受经济、社会、历史传统和国家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一个标准模式,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参照江苏模式,取消乡镇农村信用社的法人资格,以县联社为统一法人,成立省信用社联社,在地市级设立办事处。

  在明确县联社为一级法人的基础上,应在联社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可以在联社设立财务部,作为本系统日常财务管理的垂直管理者和组织领导者,其职能一方面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信用社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规范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各项财务政策,并负责其有效实施,同时借助现代网络化管理手段,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实现核算层次逐步上移;另一方面,制定财务人员内部委派制度,规范财务人员录用与再教育制度,充分发挥“监督、规范、指导、桥梁”作用,监督各项财务制度、措施的落实,对各项业务进行定性定量考核,明确责任。通过确立以联社财务部为指导控制中心,信用社负责筹集、支用、分配的职责明晰的财务管理组织体系,将有助于规范信用社的财务行为。

  (二)完善信用社财务管理职能

  财务管理职能的履行有利于经营成果的顺利实现,信用社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体现为财务报告、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和监督。

  1.财务报告。信用社应立足于解决历史信息的滞后性与信息需求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根据所制定的财务制度、财务政策和经营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完整准确编制各种财务报表,真实反映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借用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编制预测财务报告,全面收益报告,完善信用社的分部报告。通过准确及时的财务报告,经营管理者能够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获得充分的现时和将来的财务信息,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2.资产管理。据统计,2001年底,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7263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12%,已成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信用社应积极走入市场,将资金盘活,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目前广泛发展的小额贷款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积极效应,应依据这种思路,积极探寻资产增值的新渠道。针对体制和经营所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应加快剥离:一方面可以学习商业银行经验,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加快处理不良资产的步伐,可以采取清收、拍卖、置换、债转股等多种形式将不良资产盘活。

  3.内部控制。要改变体制劣势,由财务部门建立内控机构,制定内部财务制度:①确保营运资金拔付准确及时,防止联社财务人员与信用社财务人员相互串通,做假账挪用资金,②费用的审批、复核是风险控制的基本手段,也是事前、事中控制的主要内容,财务人员应及时掌握费用的使用情况,防止各种可能出现的欺诈行为。③建立固定资产核算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部门负责资产的验收、登记、保管、调配、维修、报废的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完整。④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成本核算必须真实、准确,严格开支范围,不得漏计少提,各项费用必须严格控制在限额以内。

  4.监督与考核。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客观、公正、全面评价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一是建立评价核心指标以实现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为主的业绩考核机制;二是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信用社短期效益的实现,又要兼顾信用社长期发展的要求,既要突出业绩指标,又要将非正常的因素表面化,克服考评的不完整和不客观,确保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统一行业考核标准,促进考评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工作具有可比性,促进信用社的竞争发展。

  参考文献:

  〔1〕伍中信等。高级财务管理理论〔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8-11.

  〔2〕张万志,吴跃云。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比较优势研究〔J〕。金融研究,2002(3):25-28.

  〔3〕彭达胜,陈敏等。浅谈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下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2(9):26-27.

  〔4〕杨会朴。关于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2):30-32.

  〔5〕农村信用社改革系列报道之一〔N〕。中华工商时报,200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