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31 苹果版本:8.7.31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收益质量的相关分析

来源: 经济与管理研究·王冬芳 编辑: 2006/05/15 13:37:33  字体:

  一、盈余管理问题的实证存疑

  1975年10月,美国最大的商业企业之一W.T.Grant公司宣告破产引起商界的广泛关注。而令人不解的是,Grant公司在破产前一年,即1974年,其营业净利润近1000万美元,经营活动提供营运资金2000多万美元,银行扩大贷款总额达6亿美元。更令人不解的是在1973年末,公司股票价格仍按其收益20倍的价格出售。为什么银行会为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发放贷款,而且投资者也乐于购买其股票呢?

  Singer公司看上去情况良好:有著明的品牌名称;在消费人口众多的市场中国和印度经营;在华尔街有许多支持者。Singer成了缝纫机的同义词,这个名字用在100多个国家出售的电视机和洗衣机。

  分析家对公司连续23个季度增长的收益欣喜若狂。詹姆斯。廷,1989年接手Singer公司,他希望人们把Singer公司的股票列入最赚钱的股票之一。但是,Singer公司并不是真的那样好。公司没有做任何违法的事,而且得到了Ernest Young的审计员的同意,运用了极多的策略来增加利润。但公司去年赚得的9850万美元中将近1/5来自于非基本营业:变卖资产、一次性投资获利,利息收入以及来自附公司的收入。

  以上两个公司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说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仅仅通过收益的数量的多少来判断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而应当注重其收益的质量。上市公司基于一些目的(如上市公司为了配股、保牌,或那些签订了管理层奖励计划的企业,其管理层为了多拿奖金和分红的诱惑、解雇与提升的压力,企业急于获得外部借款、发行股票筹措大量资金等等。)会人为的夸大或降低当期报告利润,会计上将这种行为称为盈余管理。西方国家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表明,如果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之间存在类似于业绩奖励的方案,则管理层倾向于将奖金现值最大化。具体来说,如果本年度业绩表现平平,可能无法取得奖金,则管理层倾向于夸大本期的费用和损失,从而为了下一会计期间多实现利润、从而多分得奖金打下基础。

  我国资本市场的研究表明,由于净资产报酬率达到一定水平,方可配股,连续三年亏损就要摘牌,很多上市公司为了配股或保牌的目的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行为的后果与目的分析

  1.盈余管理行为后果的判定

  盈余管理出现在19世纪,是从早期创造性会计演变而来。最初表现为利润平滑,对企业平稳发展和防止股利的过度分配发挥过历史性的作用,随着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的不断完善,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务。

  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会选择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凯瑟琳。富柏在盈余管理的评论一文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私利,从而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会计报告过程的一种管理行为,称为“披露管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赫雷与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倭林在1999年认为,盈余管理就是公司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进行业务交易时,主观上有意选择有利于公司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变更会计估计、安排交易发生的时间和方式,以期改变报告披露的内容与事实。在信息的不对称和披露不完全的条件下,误导公司报表使用者对公司收益状况的理解。

  从以上学者的看法可知,盈余管理虽然是在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合法的进行,但是,从一方面来说盈余管理行为有可能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因而违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从本质上考察,一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证券投资者是有害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后果会严重影响企业对外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目的剖析

  关于盈余管理的目的,目前学术界有多种看法,主要有:上市公司为了配股、保牌,或那些签订了管理层奖励计划的企业,其管理层为了多拿奖金和分红的诱惑、解雇与提升的压力,企业急于获得外部借款、发行股票筹措大量资金等等。盈余管理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但就我国上市公司而言,盈余管理的目的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发行股票筹措大量的资金。这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直接目的。我国《公司法》对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骗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对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中国证监会的有关文件规定,公司最近3年内连续盈利,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为了达到发行新股条件,上市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增资扩股目的。

  (2)为了减少税收。上市公司通过公司盈余管理达到减少税收目的是十分明显的。目前我国企业的税收负担较重,对企业的收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为其开展盈余管理提供了弹性空间。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达到少交税的目的。

  (3)为了保牌、免摘牌的目的。我国《公司法》对股票暂停上市或者终止上市的情形作了规定。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有权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便会积极利用盈余管理调整其收益达到保牌、免摘牌的目的。

  (4)企业急于获得外部长期借款。由于长期借款的期限长、风险大,按照国际惯例,银行通常对借款企业提出一些有助于保证贷款按时足额偿还条件,目的是为了限制管理者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但却有损于债权人利益的行为。通常包含一些保护性条款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进行超额贷款、限制其他长期债务等等。

  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这些都使得企业不敢轻易违反有关条款,否则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为了获得外部长期借款,以减少风险,管理者就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来调增报告利润。

  (5)提高股票价格。投资者投资的目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回报,在很大程度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受上市公司的盈余状况的影响。理论上有种机械的假说,它假定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一种有机械性联系。在实证会计研究成果中,许多研究证明机械假说是正确的,尽管会计盈余不是证券市场的唯一信息来源,但实证研究证明:股价预期变动与其后公布的会计信息一致。因此,以提高股价为目的的盈余管理,就是为了完成市场对它的利润预期,以提高股票价格。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结果最终是为了维护上市管理当局的自身利益,从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大多数上市公司是以实施盈余管理之名而行利润操纵之实。最近时期,针对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披露方面暴露出的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中国证监会在2004年1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该通知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做出了一些限制性规定。但我国上市公司对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且手段多样化。因此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就可想而知了。

  三、盈余管理对企业收益质量制约的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的存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利用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充分考虑到盈余管理对企业收益质量的影响。上市公司通常会采用各种手段来实现盈余管理,具体分析如下:

  1.上市公司通常采用调节收入、制造非经常性损益、调节费用来实现盈余管理影响收益质量

  企业收益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在收益的总体构成内容中,营业利润特别是主营业务利润及其所占比重大小是决定企业利润是否稳定可靠的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营业利润所占比重越大,收益质量越高。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也是公司收益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对收益的影响是暂时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特殊性质。为公司管理盈利提供了机会,特别应关注其变化。利用费用调节利润主要表现:(1)费用资本化、费用化的处理。用于资本性支出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但很多上市公司会人为地将不应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特别是将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混淆,人为划分资金来源和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研究开发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为稳健起见,会计上一般要求将研究开发费用计入当期费用,而一些公司常常会将其资本化,不计入当期损益,从而达到多计盈余的目的。(2)递延当期费用和提前确认费用。费用的递延与费用的资本化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基于稳健性原则,应尽可能将费用在发生的当期全数计入损益,但一些公司将其列为长期待摊费用。

  2.上市公司利用不同的信用政策实现盈余管理影响收益质量

  上市公司为了实现盈余管理增加利润的目的,通常会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这样会产生较高水平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资金,这意味着较高的机会成本和潜在的坏账等,会造成账面利润虚增。同时,由于销售收入有较大部分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账面利润与净现金流量的差距,降低了收益质量。相反,严格的信用政策,则不会降低利润质量。分析时应从营业利润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保障来看,营业净现金流量=税后营业利润+折旧等非付现成本-营运资本需求增量,因而,非付现成本增多会缩小营业利润与营业净现金流量的差距,有助于提高收益质量;营运资本需求量增加会扩大营业利润与营业净现金流量的差距,从而降低收益质量。

  3.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实现盈余管理影响收益质量

  基于关联方之间特殊关系企业通过调整交易费用来调整双方利润;通过较高的销售价格或较低的购入价格、较低的售价或较高的购入价格转移利润或亏损;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的关联方交易中,通过资产重组来调整收益,如母公司折价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使得上市公司剥离其不良资产。

  关联方交易包括经营性交易和非经营性交易。经营性交易是购买或销售商品,提供或接受劳务等。非经营性交易是指其他资产如固定资产、股权的转让或买卖。经营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如果以市场价格成交,对收益质量的影响不会很大;非经营性交易,具有一次性或偶发性的特点,对收益的影响是暂时的因此在收益质量分析时应重点关注。

  此外,通过调整关联方交易的金额及比重大小来影响收益。我们可以根据其金额和比重的来判断企业收益对关联方交易的依赖程度。交易的金额及比重越大说明企业收益依赖于关联方交易程度越大,其收益质量必然会降低,反之收益质量就会越高;一些上市公司常常利用关联方交易制造虚假销售,调整利润,影响收益质量。在其交易中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收益才具有较高质量。

  4.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实现盈余管理影响收益质量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自2001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要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由于资产减值准备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具体操作时,主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尽管对于八大准备的计提有成文的规定和限制,但由于会计准则的模糊界定,我国对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基础缺乏统一标准,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由上市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主要表现为:公司该提不提,虚盈实亏;亏损公司巨额计提,典型表现为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让我一次亏个够;扭亏公司巨额冲回,“保牌”、“摘帽”;盈利公司加速计提,“秘密准备”,业绩非常好的企业通过多提减值准备来储存利润。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

  为了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避免陷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陷阱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掌握一些会计基础知识和理财知识以及相关的制度、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学会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

  在进行会计信息分析时,不能仅局限在几张财务报表,它虽然提供了财务方面重要信息,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当注意收集其他的信息,如审计人员的查账报告、财务报表附注、来自于资信部门、证券管理委员会、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刊物的财务资料等。只有把这些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隋况做出比较可靠的判断。可以采用下列方法:(1)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加以分析。大多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只关注意见类型,对说明很少关注,而恰恰说明才是说明问题的关键;(2)为了真实了解上市公司的实际盈余能力,将具有关联方交易的企业来自关联方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公司利润表中予以剔除,通过分析可以了解一个上市公司自身获取利润的能力的强弱,从而判断该公司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关联企业,判断其利润来源是否稳定,未来成长性是否可靠;(3)对上市公司重要的财务比率或趋势进行计算分析,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预期数据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发现是否有异常变动;(4)对于报表中的特殊项目进行分析,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存货、投资收益、无形资产等科目,看这些科目是否有异常变动,必须认真对待;(5)从上市公司的收益中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分析评价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常见的有: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或会计差错更正从而调整利润、发行股票冻结资金的利息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利润是不要能持续的,没有稳定性。因此,考虑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必须剔除;(6)剔除不良资产与虚列资产。这些主要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长期待摊费用,还有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可将不良资产和虚列资产与净资产比较,若不良资产和虚列资产大于或等于净资产,说明上市公司的持续能力可能有问题,将其增加额与当期利润总额增加相比较,前者在于后者,说明当期利润有“水分”。

  2.国家有关部门也应不断规范上市公司的发展、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加大监管力度。

  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来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和失败,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陷阱的警惕性;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征兆的判断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征兆判断等。基于“会计是一项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的认识,无论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还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多的选择空间。再加上新经济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其中部分交易和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并未在相关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利用会计准则制订的滞后性对会计事项做出对自身有利的估计或判断。说明我国会计制度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企业管理当局应当多关注对企业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私利。在这方面德国、日本做的不错,他们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利用。

  参考文献:

  [1]贾剑锋,李淑花。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差异。财会月刊,2001(14)

  [2]王静,陶晓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5)

  [3]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上海会计,2000(8)

  [4]葛家澍主编。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版)。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5]王又庄编著。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分析与评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6]孟焰,章童。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防范。经济活页文选(会计版),2002(1)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