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一、成本管理的属性与成本管理的两个方面
成本,通常是指产品的生产成本(注:本文所论及的成本仅指生产成本,而非任意的成本类别。)。成本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为获得一定的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生产性耗费。这种耗费既同社会生产力相联系,也同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前者决定了成本管理必然要服从一定的效益目标,后者则决定了成本管理必然要服从一定的利益目标。
1.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撇开成本的社会形式,成本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耗费,反映着生产者所投入的生产要素转换为一定量产品的物质技术关系。经济效益作为生产者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净收益,其量的大小则由这一物质技术关系所规定。这一物质技术关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关系,二是指投入与产出的转换关系。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越合理,生产要素向产品的转换效率越高,同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得的产出就越多,或者说单位产出耗用的生产要素越少,单位产品成本越低,在产品售价既定的前提下,经济效益就越好。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种再生产活动,为使再生产活动持续进行,必须使消耗的生产要素得到补偿,补偿的尺度同样取决于投入的生产要素与其产出的物质技术关系。人们只有不断地完善与优化这一物质技术关系,逐渐降低维持再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补偿量,才能不断地增加净产出,为扩大再生产提供日益强大的物质基础,进而有效地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欲求无限性的矛盾,使人们的需要获得更大范围、更高程度的满足。
2.成本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成本不仅仅与经济效益相关,也同经济利益相关。这是因为成本作为在一定生产关系下所发生的生产耗费,不仅反映着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而且反映着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
第一,成本体现着特定的生产关系。成本作为生产耗费及其补偿的尺度,总是与特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的。主体不同,成本构成、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按照马克思的成本价格理论观点[1],由于生产商品的活劳动耗费中为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部分,不需资本家支付任何代价,所以,对资本家来说,商品的生产费用,是由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亦即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资料转移价值C与劳动力工资V两个组成部分。而在小商品生产者看来,商品的生产性耗费仅指物化劳动耗费,活劳动耗费则不在商品的生产性耗费之列。可见,生产关系不同,生产要素耗费与补偿的主体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就不同,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就不同。
第二,成本构成体现着一定的分配关系。比如,包含在成本中的工资、津贴、补助、福利费等项目,就是劳动者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方式。生产经营者既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单位产品中的费用支出,也可以通过降低工资水平、缩减补贴与津贴、裁减人员等形式压低成本费用水平。前者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优化,后者则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动。
第三,成本作为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其大小必然会对生产者的净产出量发生影响,进而对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影响。在总产出既定的前提下,净产出量的大小无疑由补偿成本量的大小来规定。这样,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比如在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或国家以所得税形式参与生产者的经营成果的分配时,生产经营者人为地少计补偿成本,虚增净产品,以夸大业绩,或生产资料所有者人为地多计补偿成本,虚减净产出,以降低税负的行为便可能发生。为形成合理的经济利益格局而进行的成本管理,显然不属于效益管理的范畴,而属于利益管理的范畴。
综上所述,成本作为经济范畴,一方面反映着人们的生产耗费与生产效率水平,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与此相应,成本管理也必然包含两个方面,即成本的效益管理方面与成本的利益管理方面。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