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波兰经济转轨的成就、经验与教训(五)

2005-08-15 00:00 来源:中宏数据库·金雁

  左派政府的政策调整与未来经济展望

  综上所述,波兰经济转轨中的许多利弊是互相纠缠、难以分清的。工会参与增大了转轨中“制度变迁的交易成本”,但也增强了转轨结果的合法性基础。金融改革先行有利于减少金融风险、促进企业改革,但也使大量困难企业告贷无门,更加度日如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帮助劳动者适应新的经济体制,但保障过分也会使企业不堪重负,甚至引发国家财政的危机。相反,经济萧条直接导致高失业,但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于这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因素,不可能用“大转变”方式来解决。因此,去年新上台的中左派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力图使2002年危机不再深化,经济保持1%的增长,然后在2003年、2004年中分别达到3%与5%的增长率。根据这一战略,政府宣布在四年任期内着重要抓的工作是:

  1.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经济,增加出口。现政府上台后提出了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例如,对企业的出口信贷实行补贴;设立担保基金和贷款基金,为企业提供担保(每年担保费用将达150亿兹罗提,即相当于GDP的2%左右);为那些扩大就业机会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和投资优惠;增加劳动就业基金的总金额;国家拨款为那些增加就业的企业缴纳部分社会保障金;同非法招工和“打黑工”作斗争;修改《劳动法》,进一步放宽就业限制等。同时,货币政策委员会实行“大削减”政策,即在2002—2003年内银行贷款利率将降低5个百分点,其中2002年降低4个百分点。为保障本国农业和农民利益,从2002年1月起一些农产品的进口须有“批准书”,适度限制无节制进口。

  现政府认识到,外贸逆差严重不是因为进口太多,而是出口太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造产品结构,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现政府为鼓励和帮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出资为企业到国外设立“波兰之家”,使之成为波产品的销售窗口。

  2. 鼓励企业投资,增加就业。从发展趋势看,2002年失业率还将上升到18.6%.为此,现政府大力鼓励中小型企业增加就业,特别是雇佣高校毕业生,减少“毕业即失业”现象。政府也提出改进劳动就业的中介工作。政府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直接为建筑行业增加就业人数10万人,并带动相关行业增加就业人数20万人。降低失业率是当前政府的“头等大事”。

  3. 抓住发展关键,努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现政府认识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波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专门设立了基础设施部,并由一名副总理兼任部长。现政府决定在今后4年内拨款1800亿兹罗提(约合44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用于住房建设、公路建设的资金达1500亿兹罗提(365亿美元)。4年内将新建快速公路200公里、40条城市环线和600公里高速公路。2002年将制定78项配套法律和24个纲领性文件。为了鼓励住房建设,政府准备发放低息住房贷款,鼓励住房合作社、房地产开发公司和个人享用这笔贷款。

  经过半年多的调整,目前在若干领域已出现复苏迹象。2002年5月初,总理米莱尔宣布“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要真正恢复增长势头,恐怕要到2003年下半年。

  总之,转轨12年来波兰经济取得不小的成就。如今虽然遇到危机,但不会根本改变经济上升的势头,更不会扭转市场化、私有化的方向。目前波兰80%以上的经济实体均为私营企业,商业、服务业几乎百分之百实现了私有化,大部分银行也如此,其中60%以上的股份掌握在外国银行家手中。国营经济仅限于对国计民生具有关键意义的领域,例如矿山、铁路、森林、海洋资源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私营企业创造的产值已超过总产值的78%,就业人数超过就业总人数的73%.现政府宣布,私有化扫尾工作将在2005年前完成。

  在民主制度的支撑下,波兰基本顺利地完成了体制转轨,转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经济绩效的提高也有目共睹。尽管波兰近年经济形势不佳,2001年波经济总水平仍然超过1989年剧变前的7%,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欧元大关,达到2027亿欧元,已相当于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78.2%(俄GDP为2590亿欧元,两者仅相差563亿欧元)。与西欧的差距则在缩小,每年以增长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接近欧盟。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数据都是按汇率标准计算的。如果按购买力平价(PPP)标准,则转轨的经济成效更明显。制度转轨前,波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为4000美元,现在达到9000美元左右,翻了一番多。剧变前,波兰通货膨胀率为120%~160%,现在已稳定在3%左右,2002年可能只有2.8%.剧变前波兰货币美元同兹罗提的市场比价是1美元兑换80兹罗提~140兹罗提,近5年来均稳定在1︰4.1左右,而且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完全靠市场形成的比价,说明市场经济机制在波兰已经正常运转。

  1989年,波兰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5美元~38美元,现在是400美元~600美元,增加了约16倍。当然,当时最廉价的白酒每瓶是0.6美元,现在要4.5美元,提高了约7.5倍。收入的增长还是远远高于物价的增长,人民购买力和生活水平无疑是提高了。[12]关于恩格尔系数的家庭调查数据也表明:1989年波兰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平均占收入的46%,而到1996年只占37.8%.剧变前波兰家庭轿车拥有量约350万辆,平均10人一辆。转轨进程中,1991年为526.1万辆,1995年为751.7万辆,1996年已达809.5万辆,平均每10人已有2.1辆。[13]1995—1998年私人小汽车销量每年增长50万辆,1999年头8个月就增加40多万辆,再创纪录。到这一年,波兰2/3的家庭有私车,其中35%的家庭有不止一辆。可以说,波兰人的消费水平已由剧变时的电视普及时代跨入如今的轿车普及时代,提升了整整一个档次。

  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波兰人的平均寿命也提高了。剧变前,男子平均寿命为69岁,现在是74.5岁;妇女平均寿命当时是73岁,现在是78岁。[14]

  “回归欧洲”与加入富裕工业化国家俱乐部,是中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的象征性目标。波兰已经于1999年加入北约与经合组织,并已基本完成入盟谈判,可望在2004年加入欧盟。波兰参加欧盟后仍需经过一个过渡阶段,在2008年才能参加货币联盟,使用共同货币欧元。这时,波兰'回归欧洲'的愿望将基本实现。当然,要使波兰经济赶上西欧发达国家的水平,还须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据《华盛顿邮报》2001年11月13日报道,波兰被HERITAGE基金和《华尔街日报》列为2001年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这一经济自由度排名中,2001年波兰在15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1个国家和地区被列为经济自由行列)中排名第45位,比2000年的54位上升了9位。

  总之,经过12年的发展,波兰可以说经济转轨已经是尘埃落定。正如一切市场经济国家那样,今后波兰经济有繁荣也会有萧条,当然也免不了遇到危机。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市场经济这一走向不会改变。(截稿日期:2002年9月15日)▲

  注释:

  [1]阿尔弗列德?兰普(1900-1943),1921年加入波兰共产党,曾任波共中央书记、赤色工会国际书记处书记。1933年波共被萨纳齐政权宣布为非法,兰普被捕并成为国内狱中级别最高的波共领袖。此后波共领导层基本全部流亡苏联。30年代苏联大肃反中,波共被共产国际解散,其在苏领导成员均被处决,唯兰普因在国内狱中反得幸免。1939年战争爆发后兰普出狱来到苏联,倡议组织在苏波兰人军队。1943年兰普病逝于莫斯科。

  [2]戈宝植:《波兰和波兰事件》,载《苏联东欧研究资料》,1983年5-6期。

  [3]William Dan Perdue, ' Paradox of Change : the Rise and Fall of Solidarity in the New Poland .' Westport, Conn. : Praeger, 1995.

  [4]科勒德克:《从休克到疗法———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494页,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5]同注[4].

  [6] K. Mizsei, 'Privatization in Eastern Europ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and and Hungary,' Soviet Studies (1992), 44:2, pp.283-296.

  [7] Maria Jarosz(ed.), Polish Employee-owned Companies in 1995.Warsaw :PAN-ISP, 1996, pp.113-124.

  [8] 同注[4].

  [9] W.Kolodko, 'Incomes Policy,Equity Issurs,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Sep., 1999, Vol.36, No.3.

  [10] http://www.moftec.gov.cn/moftec_cn/dsbgx/europe/bl_34.html

  [11]郭增麟:《波兰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若干教训》,载《国际贸易》,2002年第7期。

  [12]瓦?贾克:《波兰形势漫谈》,郭增麟译(待刊)。

  [13]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 Book of the Year 1994, p.693;1997, p.691; 世界银行:《1998 世界发展指标》,16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14 ]同注[12].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