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31 苹果版本:8.7.31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浙江国税税收收入弹性的实证研究

来源: 沈铁蕾 编辑: 2006/08/16 10:49:54  字体:

  内容提要: 税收弹性是反映税收与经济相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认为税收弹性围绕1上下波动为正常范围。本文以浙江国税的税收收入弹性为研究样本,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对近几年导致税收呈高弹性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税收弹性  经济增长  税收收入

  一、税收弹性的经济学含义与现实意义

  弹性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在两个存在函数关系的经济变量中,由一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另一个变量的变化程度。

  税收弹性是指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一般表示为税收收入的变化率和GDP变化率之比(当然分母部分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也可)。用公式可表示为:

  △T/T

  Et = ,,,,,△Y/Y

  其中,Et为税收弹性,T为税收收入总量,△T为税收收入的增量;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Y代表GDP的增量。

  根据弹性理论,可得出以下结论:Et = 0时为税收无弹性,说明税收收入对经济增长没有反应;Et = 1时为单一弹性,说明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呈同一幅度变化;Et = ∞ 时为无穷弹性,说明经济增长的一个微小变化就会引起税收收入的无穷变化;Et > 1为税收富于弹性,说明税收收入变化的幅度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即经济的发展能带来税收更多的增加;Et < 1为税收缺乏弹性,说明税收收入的增长幅度小于经济增长的幅度,表现为税收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在实践中,Et无弹性和Et无穷弹性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生,Et=1的情况也不常见,绝大多数时候Et的数值总是表现为大于1或小于1.

  引入税收弹性的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在整个经济中的调节力度越来越大,经济开始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但另一方面,市场本身的缺陷仍然需要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其进行反周期的调节。1998年实施至今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被看作是反周期调节手段的一种运用,很显然税收是这种反周期调节手段中的重要措施。这就要求在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两者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税收弹性恰好能较为清楚地表示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关系。税收弹性的这种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一是有弹性的税收制度是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手段。税收的特征之一表现为固定性,税收制度一旦确定,在短期内就不可能有大的经常性的变动,但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门差别也十分显著,这从客观上需要税收制度具有较强的弹性,这既是税收中性原则的要求,同时也和当前我国实施的经济一体化战略目标一致。二是有弹性的税收制度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西方经济学将税收看作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的自动稳定器。在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有弹性的税收制度可以保证在经济增长时税收收入自动增加,从而减少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基金的膨胀;在经济滑坡时,税收收入自动减少,从而使企业和个人的支付增加,刺激经济回升。

  二、税收弹性在浙江国税收入实证分析中的运用

  浙江省的经济总量目前居全国第4位,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强省,并且从1997年开始连续6年稳定增长,形成了浙江经济的长波效应。与此同时,随着1997年浙江国地税机构的进一步分设,浙江国税的税收征管改革得到突破性进展,不仅税收收入总量一直保持在全国各省市前列,且增长速度也远远快于GDP的增长。笔者拟通过对浙江国税税收收入弹性的分析,对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进一步考察。

  (一)按年份划分的税收弹性

  从总体上看,浙江省自机构分设后,由于税收收入大幅增长,总的税收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进入高弹性增长区。1997年达到1.46,1998年达到2.84,1999年虽呈现负增长,但仍属于高弹性增长范围,2000年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07.

  (二)按税种划分的税收弹性

  从总体上说,由于各主要税种的税收收入在1997年至2000年间逐年呈高速增长趋势,因此其弹性也均呈现高增长态势。企业所得税和涉外企业所得税的税收弹性虽然远远高于国内增消“两税”,但由于“两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占有较高比重,因此“两税”的税收弹性变化基本决定了整个税收收入的弹性变化。

  (三)按行业划分的税收弹性

  总体上看,无论是工业还是商业,其税收弹性在逐年上扬。其中,工业增值税的税收弹性高于商业增值税,但到了2000年,两者基本趋于一致,都处于高弹性增长区域。

  (四)按所有制性质划分的税收弹性

  从总体上说,除集体企业外,其他类型企业的税收都呈现上升趋势。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税收弹性明显低于非国有的股份、涉外和个体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甚至出现了连续三年的负弹性;另一方面,非国有的股份、涉外、个体私营企业全都处于高弹性增长区域。

  (五)按地区划分的税收弹性

  分地区看,2000年浙江省所属11个市地全部处于高弹性增长区;且近几年经济比较活跃、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市地,如宁波、绍兴及台州等地的税收弹性系数更是达到了新高。

  三、浙江国税税收收入弹性的因素分析

  近20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致使宏观税负持续走低。然而1996年以后,尤其是在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五年间税收收入大幅增加,税收弹性系数剧升,结束了以往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浙江也出现了相应年度的连续高弹性增长,这和国家的整体趋势是吻合的。因此对浙江国税的税收弹性差异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从整体上看,税收弹性系数的逐年上升是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环境、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征管方式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在考察年度所在期间,适逢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主旨在于增加投资、扩大内需,而增加投资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实行该政策的1998年至2000年三年间,全国总投资规模达到了24000亿元。在这种扩张导向下的增支目标客观上要求国家每年都要大幅度追加税收计划,浙江作为传统的税收大省,势必成为税收追加的重点省份之一,因此考察年度内税收弹性系数呈高弹性增长也就可以理解了。其二,受200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影响,浙江各级海关加大了打击走私的力度,作为税收收入重要组成部分的关税收入在这两年中的增幅很大;另外,随着近几年对税外“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问题的重视,清费立税、降低税外负担工作的逐步展开,一定程度上也对提高税收弹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经济环境的因素。经济无疑是税收的基础。而浙江国税从1997年至2000年连续四年税收收入的大幅增长应该说和浙江经济总量在整个“九五”期间保持稳定增长的大趋势是相协调的。据分析,除了外贸、外资及国际国内总体经济形势良好的因素外,支撑浙江经济连续增长的还有经济效益提高、重工业增长较快、价格稳中有降、所有制结构持续调整、进出口贸易异常活跃等因素,客观上为企业及时足额缴纳税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征收率的高位运行,从而带动了税收收入弹性系数的增加。

  3.税收政策与税收制度的影响。税收制度是税收参与社会分配、取得多少收入的决定性因素;税收政策则是运用税收增减变化来影响和控制经济运行、经济结构和企业行为。一般而言,在我国现行的税制和税收政策中,税收减收因素较强。如在税制中,存在税种覆盖面有限、行业与产业之间税负不平衡、税率结构不合理及出口产品实行“免抵退”制度等问题;另一方面,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所实行的优惠政策也是造成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重要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考察年度中,适应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经历了比较大的调整,如企业期初存货进项税款抵扣政策、外商投资企业“超税负返还”政策、校办、民政等几类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的到期,这些减收因素的减少及利息税开征、证券投资市场活跃带来的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增加等政策性增收因素的增加均是实际税负上升的原因。另外,近几年规范执法观念的深入人心和内外部各类监督检查力度的加大,随意变通政策、越权减免税、不征少征的现象得到了根本的控制,税收弹性的提高成为了必然。

  4.征收管理的因素。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逐步深入,给税收征收工作带来的变化具有革命性意义。科学理性的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无论是对税务机关还是对纳税人而言,均产生了双赢的结果。一方面,确保了税收征收方式的规范和税收收入的应收尽收;另一方面,促使了纳税人会计核算的规范和纳税意识的提高。实行税收征管改革几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的纳税申报率、申报正确率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全省在清理欠税、税务稽查等方面的强力措施也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大幅增加,是造成征收率大于100%的关键原因,对税收弹性系数的提高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二)从结构上分析,税收弹性系数的增加受税制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税制结构的影响。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双主体”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流转税和所得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占有绝对比重。如表一数据所示:浙江的“两税”占到了全部国税收入的85%以上,最高年份达到了91.81%.因此流转税和所得税收入的变化将直接左右税收弹性系数的变化。1997年至2000年浙江“两税”的增长比例分别是13.64%、16.45%、13.85%、36.34%,大大高于GDP11.9%、7.55%、7.56%、12.5%的增长速度,因此税收弹性必然会随之提高。所得税虽然在税收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大,但是在考察年度内企业所得税的增长比例达到了13.44%、19.13%、24.50%、41.17%,同样成为拉动税收弹性系数的主因。

  2.产业结构的影响。由于各产业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不同,因此不同产业的增长对税收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不同的。随着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整体经济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的变化,一方面使工业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工业企业的内部结构也获得了良性调整,企业销售收入中的应税增值额扩大。因此在考察年度中工业产品的增加值和实际税负均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商业企业的实际税负,从表三中可清楚看到:工业增值税对税收弹性的贡献大于商业增值税。当然,与此同时,由于商业增值税继1997年呈小幅负增长后,在接下来的三年也连续正增长,2000年更是达到了33.13%,所以也对增值税的总的税收弹性起到了正面拉动的效应。

  3.所有制结构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各种经济成分迅猛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而浙江作为东部沿海的一个经济大省,近年来更是以其发达活跃的个体私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为特色,成为支撑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种经济格局反映在税收上,则是表现为股份公司、涉外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在税收收入中比重的增加。1997年三项收入在税收收入中占11.45%,到了2000年,则达到了28.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其增长幅度看,也是远高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增幅,全部处于高弹性增长区域,对整体弹性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就国有经济而言,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完成,国有企业开始走出持续低迷的状态,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同样对税收弹性起到了正面拉动的作用。

  4.地区差异的影响。据对浙江区域经济的研究表明:如果将浙江全省划分为浙东北水网平原区、浙东南沿海区、浙中金衢盆地、浙西丘陵地区、浙南山区五个区域,1990年以前浙江省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集中在杭嘉湖平原和宁绍温平原,而位于浙江中部的金衢盆地和浙西、浙南丘陵地区几乎没有较突出的经济强县。而在199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评比中,在浙江省所占的31个席位里,浙中的金衢盆地已经出现了义乌、东阳、永康、兰溪、诸暨、新昌、嵊州等7个经济强县,另外,位于浙南的温州、台州又以其发达的民营经济使整个浙江经济异常活跃。1999年至2000年五个区域的平均GDP增长率分别为:13.01%、15.76%、13.14%、12.34%、10.71%,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2.78%、15.17%、13.00%、12.37%、10.81%,人均GDP差异的基尼系数从1990年的0.223下降到2000年的0.145,这充分说明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总体上趋缓。整体经济的稳定增长及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使税收收入的变化也表现出了相应的规律,从表五中不难看出:浙江全省各地区的税收弹性全部处于高弹性增长区,而在考察年份中相对属于经济热点地区的税收弹性,如宁波、绍兴、金华、台州等地市则表现更为强劲。

  四、结 论

  笔者认为:税收弹性由很多因素决定,既有总量上的原因,也有结构上的原因;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既有体制上的因素,也有征管上的因素;既有正常因素,也有暂时的非正常因素。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处于转型期的过程中,由于本身管理体制和税制结构的不稳定和不成熟,如果简单地要求税收收入弹性总是围绕着1上下波动,是不客观的。本文所分析的浙江省,虽然税收弹性连续四年出现了高弹性增长,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实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笔者认为仍然处于正常范围。

  当然,税收收入如果长期出现高弹性增长,的确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其后果很可能是造成经济与税收之间的恶性循环。因此当前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税收中性原则适时调整税收制度及税制结构,改革现行的税收收入基数法考核办法,切实加强规范执法工作,使税收与经济得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相海等《“九五”和2010年税制改革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 1999年版。

  (2)贾 康《对我国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的评析》《税务研究》2002年第6期。

  (3)陈 莉《税收弹性问题探析》《税务与经济》2001年第6期。

  (4)张伦俊《税收与GDP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税务与经济》2000年 第3期。

  (5)徐维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5期。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