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中国“入世”已近在眉睫,中国的税制建设和税收管理都将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了解世界经济贸易组织这一大家庭中的各种通行规则,充分认识和理解“入世”以后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的重大变革,特别是对税收工作将带来的一些新的影响,是每一个税收工作者应当尽快完成的必修课,而研究和完善现有的征管模式和管理机制,适应“入世”对税收工作的要求是各级税务机关面临的新课题。
“入世”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从总体上看,市场规模扩大,资本、技术、商品等要素流动增加,国际间的贸易量将会加大,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大量的外资涌入,并逐渐进入电信、银行、保险等一些以前具有特许经营的行业;一批国内技术老化、设备陈旧、效益低下的企业将难以维持,面临破产,而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将会面临新的机遇。这一切的变化在给地方税收带来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给征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给税源监控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一、当前的税源监控工作难以适应“入世”的需要
我们的税源监控工作虽然进行了很长时间,但过去的监控都是单一的、粗放的,不成体系,而真正提出税源监控并建立相应的体系是近几年的事。因此这项工作应该说还处于初级队段,非常的不成熟,监控手段也较为落后,难以实现全方位监控。而面临“入世”带来的各种经济行为的变化,目前的监控方式就显得更加无力,因此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是当前税收征管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地方税“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省级税务部门对“入世”问题尚未引起充分重视,特别是对入世后将使地方税源产生重要变化的因素尚无系统的分析。
目前,税务部门对“入世”的认识尚存在一定的误区,大多数同志认为“入世”以后能引起税源变化的主要是涉外税源,现在的税源结构变化不大,针对于国内税源建立起来的监控系统仍能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各级税务机关在建立和完善现有系统的时候并未考虑“入世”后可能产生的一些特殊因素,特别是对“入世”以后整个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没有充分地估计。虽然一些研究机构已开始对“入世”对税收产生的影响开始研究,但仍停留在对税制的研究上,对一些具体的征管措施尚未涉及,因此当前各级地方税收部门应当尽快投入力量研究“入世”后可能带来的一些税源变化情况,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2.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难以适应“入世”的要求。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人员培训和流动以后,地方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日趋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但仍有大部分的人员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工作水平还难以适应“入世”的要求。中国一旦加入WTO,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就必须遵循国际上的相关惯例。与国际接轨,政府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至关重要。特别是我们缺乏一批通悉国际惯例,对西方会计、西方金融、国际税收以及国际法规较为熟悉的人员,这些将会使我们难以尽快地跟上“入世”的步伐。
3.对税源的预测和分析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制约。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对税源的预测和分析尚未建立起准确的数理分析模式,税收计划的制定人为性因素很大。一方面由于社会资料来源单一、滞后,因此税源的分析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常出现脱勾,准确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的资料仅停留在纳税人所提供的有限的资料上,不但信息不全,可信度也存在问题,仅仅基于这种资料上的税源分析,实用性自然受到制约。
4.缺乏与相关部门有效的协作机制。
当前的机构格局,使地税部门与国税、工商、审计等众多政府职能部门尚处于脱节状态,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各地区之间也处于单打一境况,难以做到信息资料共享。同时地方税收部门与统计、计划、银行等部门也没有一定的信息交换制度,难以全面、整体地掌握纳税人的经济状况,使偷、漏税有了生存的空间。
5.监控的手段较为落后,缺乏全方位动态监控。
在意识到税源监控的重要性后,税务机关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税源的全方位监控上,但由于手段尚较为落后,加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纳税户的迅猛增长,因此这种监控还处于较浅的层次。例如,目前的主要监控方式:一是完善发票管理机制。通过了解企业的购票量监控其纳税状况。部分地方税收部门通过购票登记、审批,并设计一些小的软件对企业的纳税申报情况与购票情况进行对比核定,效果较为明显。但是,由于社会生活中现金流量较大,国民尚无事事均要发票的习惯,加之一些纳税人纳税意识淡薄,开票时利用大头小尾以达到逃税目的,因此。这一办法只能监控部分税源。二是通过对纳税人的财务资料进行收集、分析、预测进行税源监控,但目前由于地税部门力量及技术的制约,尚难以对全部纳税人的财务资料进收集、分析,这种监控方式只局限于重点纳税人,但由于所有财务资料均由纳税人提供,准确性难以考证。加之分析人员的财务分析水平有限,因此这种方式也难以实现全方位、多层面的监控。
随着经济的发展,纳税户的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纳税户利用政府部门信息交换不畅的弱点,虚报电话地址等,一旦被查出偷漏税,重新换一名称又注册,原注册企业也不办理辙转。一些小的纳税人,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倒闭也不办理撤户,另外还有一些其它原因造成的“死户”大量存在,而税务部门现在又尚无有效的办法处理这些“死户”,造成在册户数虚增,也给税源监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6.涉外返避税工作有待加强。
目前,我们的涉外情报交换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是个人所得税资料,还谈不上对税源的监控。“入世”以后涉外企业将会大量增加,一些企业必然会利用各国税制的不同点或利用一些避税港进行税收的规避,我们现在由于缺乏对国际税收通行原则的了解,税收情报交换工作也较薄弱,因此对这种规避行为尚无好的应对措施,反避税工作急待加强。
二、不断完善税源监控体系,适应“入世”后的税源变化
我国加入WTO后,税收的职能作用更需要进一步得到发挥,税收收入的增减变化,牵动着国家经济发展的神经,对经济的调节和对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税源的有效监控体系是保证征税收入依法应收尽收的基础,因此,只有不断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才能实现对税源的全方位动态监控。
1.完善各种监控系统设备,采用先进的监控手段。
北京市地税建立七年来积极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在征收管理上已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是目前的计算机大多只发挥了记录、统计等简单功能,尚未充分地发挥出对数据集中、综合处理的优势。各地区的地方税收部门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发了大量的操作系统,这些系统各自独立,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的管理系统,制约了地区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特别是一些诸如发票管理、税源产监控等软件更是处于孤立的境地,难以发挥整体功能。因此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操作系统,充分发挥计算机快速、处理数据量大的优势,同时利用网络传输快的特点,实现地区的数据共享,以及数据的综合动态分析,达到对税源进行有效监控的目的。
2.完善政府协调机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
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对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地税部门应当尽快与工商、国税、审计、海关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交换制度,形成横向联合,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税源。
3.完善涉外情报交换制度。
“入世”后带来的不光是外资企业的增加,劳务的输入、输出将会更加频繁,为了有效控制各种避税行为就需要加强国际间的税收合作,通过与一些国际间经济组织的情报交换,有效地监控税源的国际流向,以保证应收尽收。同时各级地税部门还要积极地研究各种国际间税收的通行惯例,了解其他国家税制情况,及时地分析企业可能出现的税收规避行为,以便采取措施有效避免。
4.建立信用支付系统,减少社会现金流量。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大量的现金流量使税务部门无法掌握其具体的数量,这给税源监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造成了大量税款的流失。我们应当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尽快建立信用支付体系,使各种收支包括个人收支均通过信用方式进行,减少现金流量,这样税务部门通过与银行的联网就能很容易地掌握社会支付情况,从而从源头上进行监控,以有效控制税款的流失。
5.加强人员素质培训,适应“入世”的需要。
人员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地税部门一直都在进行着这项工作,为了适应“入世”的需要,我们的培养工作要更有针对性,一方面应当从社会引入一部分对国际贸易。国际法规等较为熟悉的高层次的人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养。首先应当进行全员的“入世”概念培养,让每一名干部都明确“入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入世”将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有充分地认识。其次,要培养一批自己的小专家,即通过重点培训,使一部分人掌握必要的国际惯例、国际税收、国际金融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从容地应对新的变化。
6.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规范税务代理市场。
规范中介机构的代理行为是帮助纳税人规范纳税行为的一个有效手段,中界机构的介入不仅可以缓解税务部门人力不足的矛盾,更可体现公平原则,易于被纳税人接受,同时也是国际上一个通行的做法,因此应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促使纳税人寻求中介机构的代理,逐步建立起纳税人、中介机构和税务部门三者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在对中介机构的管理上,一方面要加强资格审查,确定代理机构有能力按行业规定从业,另一方面加强直传和培训工作,明确中介机构的代理责任和义务,同时对中介机构代理的税务事项采用重点抽查的方法进行监督制约,有效保证代理行为的合法有效。
“入世”,对我国的经济将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税源,同时也对我们的征管工作特别是税源监控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机遇与困难相伴,抓住机遇,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崭新的突破。
上一篇:论我国金融资产税收体系
下一篇:强化税源监控的几点建议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