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近年来,我们在税收工作中,转变观念,将优化纳税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过程,改革过去对纳税人单一的税务检查为纳税辅导和纳税评估,经过实践,纳税评估不仅弥补了征管改革过程中管理弱化等不足,强化了管理监控功能;而且体现了税务服务型的文明理念,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如何有效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已成为各级税务部门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开展好纳税评估工作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
1、 提高税务干部综合素质是做好纳税评估的条件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经济活动履行纳税义情况的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的审核、分析和评价,并做出相应处理的税收管理活动。纳税评估工作对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纳税评估效果的优劣。应大力提高税务干部税收业务素质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确保纳税评估工作的有序推进 .
2、 自行申报是纳税评估的前提
纳税申报是建立在纳税人自行申报基础上的一项征管制度,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是构成纳税评估工作的前提和首要环节。纳税申报既是纳税人履行义务、界定纳税人法律责任的主要依据,又是税务机关开展纳税评估的主要信息来源。因此,各级税务部门应高度重视抓好纳税申报工作,基层税务机关应分期分批组织纳税人搞好培训,明确各类资料报送的填报要求,对申报资料不符合填报要求的,要求其重新规范办理申报,以促成纳税人申报纳税准确化、规范化、制度化。
3、 全面掌握搜集涉税信息是纳税评估的关键
纳税评估的事实依据是税务机关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获取的有关纳税人各种涉税信息。根据信息来源的渠道不同,涉税信息分为两类:一是税务机关内部信息,例如征管信息、涉税举报、税务稽查结论等。二是税务机关外部的涉税信息,例如来源于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司法机关及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公布的有关纳税人的商情、广告、重大投资和房地产营销等方面的涉税信息资料;三来源于国内、国际互连网上有关纳税人的涉税资料。充分利用税务机关内、外部信息是有效进行纳税评估的关键环节。
4、 稽核申报是纳税评估的核心
税务机关通过对纳税人各税种申报纳税资料、财务资料及纳税人依法纳税履行程度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估,判断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程度是稽核申报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是一个逻辑分析判断过程具有特定的概念、特点、作用、方法、内容以及独立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因此,稽核申报在纳税评估的工作内容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5、 约谈举证是纳税评估的服务方式
纳税评估对外是一个纳税服务过程。纳税评估可以通过约谈、举证等方式,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并可以在纳税评估环节,有效解决纳税人因主观疏忽或对税法理解产生偏差而产生的涉税问题,为税务稽查确认违法事实、准确定案,提供事实依据。
6、 建立专业化组织机构是纳税评估的保证。
纳税评估工作的推行与开展,要以专业化组织机构设置为保证。目前,一些税务机关率先成立了税收评估科或办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纳税评估的组织和实施。实践证明,纳税评估是强化税源监控,解决税务机关疏于管理的有效途径。鉴于纳税评估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对人员素质要求高的工作特点,根据工作需要,建议各级税务机关应设置专业化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保证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
7、 智能化分析是纳税评估的手段
纳税评估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借助于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因为,纳税评估不仅要占有大量的征管基础资料和涉税信息,还要针对评估对象的纳税行为进行大量的数据化测算与分析。因此,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和处理,要以现代化手段为依托,智能化分析为手段,才能有效发挥纳税评估的特有功能。
8、 信息反馈是纳税评估的枢纽
纳税评估可通过信息反馈,把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综合反馈、个案反馈和执行反馈等形式加以实现。
9、 确定稽查对象是纳税评估的目的
纳税评估工作作为税务稽查的选案环节,并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通过纳税评估可以确定被查对象、提供涉税信息、确定检查重点、强化案件审理、加强内部制约。
10、 纳税信用评价是纳税评估的结果
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首要的工作是根据纳税人的涉税信息进行纳税信用评价,而纳税信用评价是纳税评估工作的最终环节。因此,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的实施基础是纳税评估工作,而纳税评估的目的是以纳税信用评价为最终结果。
上一篇:浅析美国对华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案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