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及对策

2006-07-07 17:21 来源:

  摘要: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了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面临的利率风险和解决办法,认为商业银行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是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和获得利率风险收益的前提条件。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按照渐进、谨慎的原则,遵循“先外币,再本币;先贷款,再存款;先农村,再城市”的思路,当前正在实施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既定目标,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也即将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从国际经验看,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由于影。向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商业银行预测和把握市场利率的难度增大,加之可能存在的资产负债不匹配等问题,利率风险随之放大,甚至会引发商业银行大规模的经营危机,从国内情况看,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还远未完成,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深入,法律框架、信用体系等制度保障不够完善,金融运行的经济环境不够理想。因此,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亟需未雨绸缪,在全面了解和正确分析利率风险的前提下,科学做好风险管理,努力发挥利率市场化的正面效应。

  一、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可能面临的风险

  1.利率变动引起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不一致的利率收益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数额、结构和期限,致使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易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在利率波动频繁的情况下,当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对称,或者资产与负债的利差波动不同步时,就会产生利率收益风险。

  2.利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的净现金流。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制定的利率,在数学坐标上体现为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以保证长期利率的升水。但是,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由于利率波动更加频繁,而且长期利率反映了市场预期,长短期收益率曲线将可能出现上升、下降、水平,甚至更复杂的形态,利率水平的波动以及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净现金和市场价值,使商业银行承担利率风险。

  3.信贷资金可能大量流入高风险行业。利率市场化后,对信贷资金投向的管制将会大大放松,商业银行为了换取高额回报,可能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这些部门的资产价格迅速膨胀,极有可能出现实体经济泡沫化,并最终使商业银行形成大量不良信贷资产。

  4.利率变动引起企业高利率借款,蕴含着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根据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进行定价。近年来我国银行出现“惜贷”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效益不好,贷款风险过大,而且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并不能带来相应的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但放开利率后。银行就有可能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而有些效益不好或信用不良的企业就有可能利用银行这种极端趋利心理申请高利率贷款,这就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进一步增加。

  5.利率变动引起借款人提前偿付贷款和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权风险。银行的许多存贷款业务,比如活期存款、可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具有利率上限(或下限)的存贷款、可提前偿还的工商贷款等,都具有期权特征。名义利率的变动往往会使人们产生一种利率幻觉,而不管实际利率是正的还是负的。以存款为例,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能提取未到期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高利率转存,从而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而当利率下降时,存款客户也有可能提前支取存款并转向于其他比较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向,如债券、股票等。由此可见,无论利率上升还是下降,只要这种变动幅度显然存在,商业银行就会面临客户不同程度的选择权风险。这种利率风险实际上是通过期权价值的变化来体现的。

  6.利率变动使商业银行因受法规的限制而无法作出适时调整的法律风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金融法规也处于不断变革和完善中,但是,根据目前我国金融法规的规定,我国的存贷款利息是分期计算的。对于流动资金贷款,不管合同签订时利率多高,只要在中央银行宣布新的利率时均需重新调整,银行必须立即执行新的利率,并对不同时期的利息分别计算。而在存款方面,存款者则以下列方式受保护,即当利率下调时,定期存款仍以原先的较高利率计息,直至期满;当利率上调时,存款者可提前取出存款,而按较高利率重新存款。于是产生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上的“贷款非预期提前偿还”和负债业务上的“存款非预期提前支取”。由此可见,法律建设的滞后束缚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适时调整,法律风险因而产生。

  二、对于利率市场化产生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科学应对并有效控制

  1.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通过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规定,商业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基本原则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进行自身的利率风险内控制度的建设。

  2.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大大增强,市场利率的变动可通过增加负债成本,减少资产收益等方式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和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在正确判断形势的前提下,推行利率缺口率管理,及时调整资产负债比率,规避风险,增加收益。

  3.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这是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科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波动更为频繁,商业银行对于市场资金的依赖程度更大,因而内部资金的利率确定方式必然要随之进行改革,要使内部资金利率确定机制更加灵活,对市场的反映更为灵敏,同时兼顾总分行间、资金来源部门和运用部门之间的利益。

  4.建立商业银行以效益为中心。高效协作的产品定价体系。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定价的同时。还必须注重金融产品的开发,在客户需求调查、现金流安排、产品定价、业务规程编撰、程序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几大步骤中,产品定价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在此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一个客户为商业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除了派生业务外,还有客户的信用风险大小、贷款期限长短、筹集和运营资本成本等,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综合收益的测算体系。

  5.试办衍生金融业务,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回避利率风险的工具。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波动将越来越频繁,利率的变化将使证券价格和企业、银行的净收益发生相应的变化,使银行和企业面临的利率风险增大。因此,迫切需要市场提供不影响资产负债结构而达到调整利率风险头寸目的的创新工具。从近期来看,可以通过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加快机构投资者风险约束机制和内控制度的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逐步试办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利率上下限等业务,为企业和银行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

  6.建立利润管理目标体系,切实化解利率风险。传统利润的考核体系主要依据绝对利润、资产利润率和人均利润率等指标,而在利率风险较大或较复杂的情况下,这种指标很难对利率风险作出正确的判断。从整个系统风险管理角度看,有效的目标利润考核体系应有针对性,要根据来源于不同资产的收益和负债的成本,计算各种资产和负债对银行全部经营利润的贡献程度,借助经济利益机制来刺激商业银行各级机构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的内在动力,帮助商业银行加强对利率涨落趋势的判断,并相机对资产和负债结构作出准确、及时的调整,以避免利率风险损失。

  7.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体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会使商业银行机构之间在改革初期展开短兵相接的价格竞争,这种竞争可能会使一些商业银行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发生剧烈变动,甚至使一些银行机构出现流动性困难,乃至遭遇生存危机。在一个缺乏明确存款保险体制的经济中,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有可能在这一进程中受不利影响,从而使看上去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经营效率的改革措施反而变成了导致金融市场动荡的一个因素。建立明确的存款保险体制,是确保公众对银行体系基本信心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目前我国客观上存在隐性的存款保险体制,对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但在隐性存款保险体制下,公众对金融机构业绩和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关心程度都可能受到限制。因此,建立并完善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才是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