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论促进经济结构合理的政府投融资

2006-06-30 15:10 来源:戴天柱

  摘 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十五”规划期间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当前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拓展内需的进程中,我们应注重运用政府投融资,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

  关键词:政府投融资;经济结构;合理调整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稳步发展,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目前正步入一个以“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我国“十五”期间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进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对产业结构转换与区域经济的促进和协调作用。

  一、产业整合的实施条件

  宏观经济运行中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从静态观察,是决定于存量资本的结构状态。从动态分析,则与资本的投入紧密相联。社会总投资的投向与部门投资份额决定着各产业发展速度的大小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增量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和优化程度,影响着现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演变趋势,需要通过合理的增量结构来实现对既存产业结构的变革。政府投融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调节手段,存在着对增量结构内在的调节机制,可以通过债券、股票、投资基金、BOT等融资手段,增加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和农业等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来缓解和消除“瓶颈”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政府投融资运作具有明显的产业政策倾斜,对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合理化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投融资对增量资本的结构调整变化,来促进资产存量的调整,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比较落后国家向中等发展水平国家转变的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讲,处于该阶段的国家能否转变成为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乃至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主要取决于能否通过急剧的结构变革来推动的。从中国近几十年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结构和投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国家成长为初步工业化的国家,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始终受到结构制约的困扰,投资结构的扭曲已经成为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地域布局结构不合理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投资结构的转换,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现代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不发达的农业等第一产业的经济基础之上。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任务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主要差异,就是中国在急需发展现代产业的同时,又必须发展农业等第一产业和基础产业。这往往使得中国投资结构的选择陷入两难境地:若向现代产业实行投资倾斜,就会削弱对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的投资,从而使得本来就十分薄弱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陷于更加落后的地位,反过来又会进而制约现代产业的发展;若向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实行投资倾斜,由于所需投资大、生产效益时间较长、以及需要现代产业提供的装备等原因,又会制约现代产业的发展,并同时影响着基础产业的发展。所以,政府承担着更重的责任,需要规划产业结构高度化目标,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合理地选择投资结构发展战略,并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及政策手段和措施,扶植主导产业的起飞,从而诱导国民经济运行向均衡和协调的宏观经济目标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投融资的协调

  在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中,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作用具有明显的差别,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调节方式也大相径庭。从而,体现政策意图的政府投融资之运用以及运用程度在客观上就有着极大的差异性。由于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基本处于现代化,根本性的结构转换已经完成,新的结构变革不存在技术上和组织制度上的障碍,产业之间的结构均衡主要依靠市场的自组过程或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实现;对发达国家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而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化途径来辅助或微调。与此相反,由于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和所面临的发展要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其经济结构不仅是影响经济运行的局部问题,而且具有宏观战略上的重大意义。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向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既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目标,又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的作用不仅是提供经济发展的一般环境,同时作为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和推动经济长期发展的组织者。显然,政府投融资在以下方面起着较大的促进与调节作用:

  第一,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同时并存着的现代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不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技术基础上,而且具有不同的制度结构和行为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结构转换和组织制度更新的过程。政府运用投融资,加大产业政策的实施力度,来保护和扶植我国新兴的幼小产业,促进这些产业的尽快成长。同时,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进行比较和选择,让世界科学技术的最新结晶在我国得到采用和发展,促使中国经济发展在现实基础上有一个较高的新起点,从而加快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第二, 目前中国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发育不良,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极大抑制,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现实中一时还难以达到,而通过政府的适度干预、产业政策的导向及政府投融资的运作,给微观经济组织指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方向,有利于促使企业作出长期决策的正确选择。

  第三,在即将加入WTO与实现产业发展和结构转换的外部环境上,国内生产及供给结构与国内需求结构,特别是同国外的需求结构之间的差距很大,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国际贸易和出口产业不仅是国内生产部门的量的扩大和延伸,而且是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结构调整,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外向化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整个国家的产品竞争力和它在世界市场的参与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竞争力的提高,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就不可能迅速提高;同时,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也难以增加出口竞争力。因此,要实现外向化发展过程的良性循环,需要政府投融资配合相关的外贸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支持出口创汇企业的运营,在利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形成一些具有新的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以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在世界市场的参与度。

  第四,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较大的结构偏差,并处于产业成长过程中结构重组的转变时期,面临着重新构造产业结构的重大选择。伴随着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革,一些重要的经济过程、经济变量及其相互联系将产生深刻变化。偏差协调成为产业结构变革的基本内容,而且这种协调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体制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政府投融资运作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在于配合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实施,促使国民经济的流量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社会资产存量作出相应的调整。有效实现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目标。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投融资的推动

  科学技术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动力源。没有科技的创新发展,就不会有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也不可能对整个产业经济结构进行技术调整,特别是高新科技对产业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人们最初的预料。同时,科技技术在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要作用,使政府的产业技术政策处于十分突出地位,迫切需要政府通过实行不同的产业技术政策,促进技术结构的高级化,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调整。

  高新科技产业发展需要一个科技创新——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过程。科学技术从结构分化到综合,对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重组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新科技产业的关联效应,需要基础科学研究的稳定发展,以确保科技创新的长远储备。同时,作为科技发展的整体组成部分,又要求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培育高新产业,建立“发展极”,政府投融资的运作重点在于改善投资结构、疏通高新科技与主导产业的中介关系,通过调整和组合科技发展源以及投资结构,加快科技产业经济“链条”的递进速度和网络的扩张,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新科学技术向高新科技产业的物化过程,需要产业政策、工业基础、科技资源、资本投入和中介环境等系统要素的共同作用而完成。高新科技研究开发以及商品化和产业化是形成高新产业的基础,只有高新科技成果进人产业领域并形成规模经济后,才确立了“发展极”的扩散效应和新兴“产业带”的规模效应。所以,高新科技产业形成过程中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等特点,尤其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政府投融资应责无旁贷,对高新产业的培育和支持,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定向贴息等方式向高新产业倾斜,同时在高新科技成果扩散、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积极配合产业政策的具体实施和干预。

  产业技术政策是整个产业政策的重要构成,是政府连接科技领域和产业经济的政策组合。其功能在于促进科学技术与产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加速传统技术的改造和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协调产业技术结构。其政策导向为,通过政府干预和对市场的引导,推进科研和生产的结合,形成产业发展新的生长点,最终形成以科技产业经济规模和效益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模式。其政策运作重点,在初期是以科技资源配置、组织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科技与经济的双向推进,并在推进过程中引入市场因素,逐步实行科技成果与产业经济的对接,依靠高新科技产业的扩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合理改善经济结构。政府投融资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政府产业技术政策实施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推拉和协调作用,具体来说,政府投融资的作用体现在以下诸方面:其一,通过政府投融资的运作,向高新科技产业倾斜,同时又保证科学技术多目标的协调发展,以促进高新技术的倾斜性与产业结构的均衡性并重。其二,政府投融资对高新科技产业的培育和扶持,不仅包括在高新技术成长的整个过程与运行周期中,而且含有对形成高新科技产业的长期举措和战略实施的过程内。其三,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通过提供优惠贷款、补贴、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措施,刺激企业对高技术的应用和投资、以及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其四,通过与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的对接,促进科技进步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为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的扩张,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机会。

  总而言之,从微观经济角度看,市场基础结构和运行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而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政府投融资运作体现着政府的扶持,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培育、成长和稳定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基本的保障。

  四、区域经济开发:适度倾斜与地区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行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差别式发展战略,导致长期存在的地区之间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进入90年代后期差距扩大的速度加快。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地区经济增长出现更加不平衡的趋势,集中度高、增长越快的地区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就越大。另外,东中西三大地带生活水平的差距小于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但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速率大于经济增长差距扩大的速率,这是影响人们对差距扩大的直接感受和心理平衡的最主要因素。其中,东中西三大地带间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大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这表明农村差距是东中西三大地带差距的主要方面。

  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而不同的区域条件,具有不同的投入和产出效果;因而从一国产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要求出发,需要政府根据各区域的具体条件,确定若干个重点开发区域,在资源配置和政策措施上实行适度的倾斜政策。在现有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政府投融资运作在资源配置安排和政府倾斜上,采取重点开发,即对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实行适度倾斜,在区域产业分布上,实行适度的地理集中;在区域产业发展上,实行适度的地区专业化;在具体政策选择上,实行适度的区域倾斜政策措施。

  政府投融资运作对重点开发区域的确定,应着重考虑以下诸方面: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极大的资源重点开发区域;交通便利、有一定产业基础、对外开放度高的重点开放开发区域;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及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的重点产业开发区域以及对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大影响、生产规模较大的老工业基础的重点技术更新改造的区域等。政府投融资对重点开发区域的倾斜也要适度,并对政策倾斜的重点区域实施动态管理。由于政策倾斜往往易造成某种程度的区域发展的机会不均等,产生人为的利益差异。所以,客观上要求“倾斜”只能为动态的和适度的,一是要对任何“倾斜”要有时间上的规定,限期达到一定目标;二是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在经济集聚效应和规模报酬递增等因素的作用下,利益的诱导使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由增长缓慢的落后地区向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转移,进而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为防止出现区域之间过度的两极分化,政府需要通过投融资的运作,对相对落后和贫困地区给予必要的扶植和帮助,培养这些地区的“造血功能”,为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以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和稳定。

  促进区域发展的政府投融资既要坚持效率,又要维系公平。采取适度倾斜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从资源配置要以均衡增长为目标、同时以非均衡增长为手段进行适度倾斜出发,在区域发展上正确处理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的关系,兼顾整体与局部利益,以总体协调为目标,用适度倾斜为手段,确保各区域产业优势的发挥,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与优化。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经济系统,在各产业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各区域产业的发展需要相互协调。“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为:在区域产业分布上,实行有效的地理分散;在区域产业的发展上,实行必要的地区多样化;在具体政策选择上,实行必要的区域补偿政策措施。

  总之,政府投融资区域发展运行适度倾斜的直接目的,是按市场经济运作要求和产业发展规律,通过政策导向,使各区域的优势条件得以充分发挥并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直接目的在于,从国民经济整体上把握区域发展的方向和合理布局,为区域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从而形成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日〕吉田和男等。转换期的财政投融资〔M〕。有斐阁株式会社,1996.

  [2]世界银行。东亚奇迹一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3]戴玉林。投资结构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