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6 17:17 来源:
[摘要]:近年来,东盟十国与我国的经贸关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2002年11月双方在柬埔寨金边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双边的经贸合作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它为2010年前建成涵盖18亿人口、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的世界最大的自贸区确定了更加明确的目标、范围、措施和时间表。框架协议涵盖了货物、服务、投资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广泛合作,包括取消商品贸易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服务贸易自由化、营造开放且竞争有序的投资环境、简化关税程序,以及推行其他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措施等。框架协议确定了自由贸易区及其早期收获的方针和原则、模式和范围,为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和投资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据商务部统计,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已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至2002年的547.7亿美元,保持了年均21%的高速增长。此外,双边贸易的商品品种和结构也日趋优化,由原来的农副产品、轻纺产品及原料型初级产品逐步转变为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在双方贸易总额的比例目前接近50%.
目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六大贸易伙伴,东盟则为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贸易量的增长对双向投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东盟国家在华投资现状
东盟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地区之一。根据商务部统计,截止到2002年底,东盟国家来华投资项目达到19731个,协议投资金额580.89亿美元,占我国合同吸收外资总额的7.01%;实际到位金额294.31亿美元,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6.56%.
东盟国家在华投资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初投资规模很小,1995年前的全部实际投资额仅为36亿美元,占其对华实际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12.2%.1992年我国加速对外开放,对外吸引力增强,同期东南亚国家开始放松华人访华限制,改善与中国关系,加上当时东盟老五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自身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资金市场上盈余资本较多,对华投资显著增加,1995年对华合同投资额达到了110.41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实际投资也呈现出稳定增长,1998年金融危机以前,投资年增幅保持在7-20%,1998年东盟对华实际投资最多,为42.23亿美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盟整体经济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经济出现负增长,外汇市场和股市动荡,对外投资衰退,对华投资自然减少。1999年和2000年相继下降到32.89亿美元和28.45美元,2001年虽有改善,但受“9?11”事件影响,仅提高到29.84亿美元,2002年则达到32.56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实际吸收外资总额(527.43亿美元)的6.17%.
事实上,由于受国家对外投资政策以及东盟华人问题的敏感性等多重因素影响,许多东盟国家内部的企业、特别是华人企业纷纷将其资产以“合法”途经向外转移再向中国投资。据估计,来自于香港地区、威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的投资中,至少有30%的资本源于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受国家外汇资金管制等政策限制,东南亚的许多企业对外投资大多通过设在香港和西太平洋岛屿上的子公司进行,如郭鹤年领导的公司虽发源于马来西亚,但其在华投资经营的香格里拉饭店,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其香港的公司。因此,从外资资本的实际来源看,东盟在中国的实际总投资额约在500亿美元左右。
二、东盟国家在华投资特点
目前,东盟国家每年对我国实际投资约为30亿美元,占我国年度吸收外资总额的6%左右,比重还比较低,而且所占份额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商务部提供的统计数字看,东盟国家协议对华投资额占我国合同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11%下降到2002年的55%;实际投资额占我国实际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由1998年的9%下降到2002年的5.45%.
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外资来源地区,东盟国家在华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大项目较少。东盟国家在华投资项目多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除泰国正大集团投资的饲料加工业、马来西亚的郭氏兄弟集团投资的香格里拉饭店管理业、马来西亚金狮集团投资的商业零售业和新加坡的苏州工业园等为数不多的规模较大的投资外,东南亚国家在华投资多为中小型项目,投资额在3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占其全部在华投资的70%.
第二,投资来源集中于五个老成员国。东盟国家的投资主要来源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五国,其他国家投资额极少。上述五国对华投资的项目数、合同投资和实际投资额占东盟对华投资的比重达到96.44%、98.45%和99.3%.其中新加坡在华投资最多,截止到2002年底,新加坡在华投资10727个项目,协议投资额401.5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14.73亿美元,分别占东盟十国对华投资的54.36%、69.11%和72.96%.而其他五个成员国在华投资所占比重很小。
第三,华人企业投资占绝大比重。东盟国家对华投资资金多来自于当地华人企业当地土著公司及国有控股大型公司投资较少。根据今年7月在马来西亚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华商大会组委会的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东盟国家对华投资中,约有70%的资本来自于当地华人企业,而在1997年以前这一比例高达98%.
上述统计中,当地华人企业在华投资的数据确切来源、我们不得而知,但所列数据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是东盟对华投资中绝大部分投资者为当地华人企业;二是华人企业资本在东盟国家对华投资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第四,东盟国家在华投资多为其国内行业的海外延伸,如不动产业、金融业、零售业、基础设施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跨行业投资较少,延续了海外华人企业家“不熟不做”的特点。另外,第三产业中的饭店、酒店和住宅等房地产开发项目,为海外华人企业集团的强项,据不完全统计,东盟各国在华投资的项目,特别是华人企业投资的项目中,超过40%的投资与房地产开发经营有关。
第五,在华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东盟在华投资初期,“三来一补”、加工贸易以及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如鞋类、纺织品加工、电子电器组装等占据大部分比重,后来逐渐发展到家具制造、钢铁产品、石化产品、饲料加工、酒店管理等。近年来开始向第一产业和服务业扩展,如在海南的热带经济作物和花卉栽培、水产养殖、以及服务业领域的保险、银行、零售和旅游等。另外,东盟国家在华投资的制造业多为“两头在外”的生产加工类项目,产品多为出口。
第六,投资地域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海南等东南沿海省市,近年有北上西进趋势。其原因在于东盟国家在华投资者多为海外华人企业,这些海外华人的祖籍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市,且比邻港澳台和东南亚,便于产品出口。再有一个原因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也都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因此90年代以前,东盟在福建和广东两省的投资占其对华全部投资的80%左右。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地域幅度的拓宽,以及长江三角洲和渤海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加速,东盟在华投资开始向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和辽宁等省发展,1993年新加坡在江苏苏州开始“苏州工业园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300亿美元,后又在青岛、秦皇岛等筹措“新加坡工业城”等,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东盟各国的投资者也将目光投向了西部地区,在四川、重庆和陕西等省市的投资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另外根据商务部有关部门的统计,2002年和2003年一季度马来西亚对华投资中,在江苏省的投资最多,项目数、合同金额和实际金额分别占其同期总量的18.1%、22.9%和38.9%,其次是浙江和上海,远远超出其在福建和广东的投资规模。
三、东盟国家在华投资前景展望
1、不利和制约因素
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盟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受到重创,长久以来,经济恢复缓慢,且面临许多政治、安全等因素限制,影响其海外投资,这些限制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振,投资不足。亚洲金融危机对东盟国家造成的经济重创是不言而喻的,仅马来西亚因汇率损失就高达2000亿美元,影响之大可想而知。东南亚各国政府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国家经济振兴计划,包括债务重组、外汇管制、扩大内需、鼓励出口型工业和高科技型产业发展,积极开拓旅游资源等,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结果还不足以令人满意。另外,由于东盟国家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过度依赖,2001年的“9.11”事件和今年的美伊战争为该区域内的经济复苏再添不利变数,自身经济发展动力的不足,国内需求疲软,股市动荡,必然影响商家的投资能力。
第二,东盟国家政策干预。目前,大多数东盟国家都在积极扩大内需,为防止金融和外汇投机,许多国家一直采取较为严厉的外汇管制措施,对其境内企业的对外投资以及资金外流保持相当高的警惕性,在资金汇出、出入境管理、产业转移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审批程序,客观上对其海外投资必然造成影响。
第三,海外华人问题。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估计人口超过了2500万,而且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私人财富大都集聚在华族手里,据有关资料显示:东盟国家内华人的经济比重总体上超过了50%,其中占马来西亚人口24%的华人控制着全国40%的经济;占菲律宾总人口1%的华人控制了该国70%的财富;而占印尼总人口5%的华人则控制了该国80%的经济总量。华族和华人问题一直是东南亚国家极为敏感的政治话题,除新加坡整体上为华人国家外,其他大多数成员国对华人都采取过较为严厉的文化同化和种姓消除政策,在泰国、印尼及菲律宾等国家内,许多华人都不会说华语、甚至也没有了自己的汉语名姓。华人问题的敏感性必然对当地华人企业对我国投资产生钳制。
第四,西方势力和台湾问题的干预。历史上,东盟国家一直对中国心存芥蒂,更是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在经济、军事上给他们造成威胁。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连续几年保持7.8%的快速增长,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吸收外资保持了较快的发展规模,已连续9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2年实际吸收外资更是突破了500亿美元,而东盟各国吸收的外商投资却呈下降趋势。《日本经济新闻》曾报道,2002年1至6月,流入东盟主要6个成员国的外资约为65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下降了60%,其中,马来西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由2001年同期的31亿美元剧减到5.7亿美元,降幅达80%.流入印尼和菲律宾的外资同比减少了70%,流入越南、泰国和新加坡的外资同比分别下降了56%、35%和22%.同时,许多原在东盟成员国内部的外资企业纷纷将业务转向中国。面对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吸收外资的增多以及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涌入本地市场,东盟成员国家普遍感到了竞争的压力。
另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日渐增强,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地区政治关系和经贸合作深入发展,令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台湾当局深感不安。传统上讲,东南亚地区一直是西方发达势力力图控制的区域,中国商品在东南亚市场份额的增加和东南亚与中国之间双向投资的增多,已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等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台湾地区当权者不甘心失去在东南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积极推动“南向政策”,有意在东盟国家内部散布“中国崛起威胁论”和“中国投资黑洞论”,宣称中国的经济崛起将对该区域内的其他国家造成威胁,片面夸大中国的“磁吸效应”是造成当地外商投资减少的主要原因,强大的中国很有可能将会在本地区称霸,直接影响到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借此加强与东盟成员国双边的经贸合作,维护原有的市场和政治经济利益,这必然使得东盟某些成员国对中国的警惕性提高,直接影响区内资本向中国的转移。
第五,我国国内投资环境参差不齐和投资纠纷解决缓慢。改善投资环境,一直是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应该说,我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硬件环境已普遍取得较大程度的改观,而软环境建设在某些地方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地方政府乱摊派和乱收费比较多、片面扩大优惠政策而难以兑现、外商投诉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根据驻马来西亚商务处的统计,2000年以来,该处共接到外商投诉45起,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到国内有关部门后,目前结案的仅14起,正在处理之中的19起,其余12起至今没有任何答复。外商投诉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切实维护,必然挫伤外商投资信心,也必然在当地工商界中产生不良影响,直接影响到我国招商引资效果。
2、有利因素
第一,中国与东盟合作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地缘和人文优势以及中国一一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动作用。我国的云南、广西等省与东盟的越南、老挝等成员国接壤,发展边境贸易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泛亚铁路”等交通领域合作以及“湄公河”次流域合作的逐步开展,双边合作领域日益拓宽,贸易的增长和合作领域的拓宽,必然带动相互投资的增加。另外,东盟一一中国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双边投资促进机制和相关措施的逐渐落实,有利于促进相互投资,东盟国家在华投资将有明显增多。根据东盟秘书处的研究结果显示,自贸区启动后,东盟对华投资将增长48%,对华实际投资规模将由现在每年的30亿美元增加到近50亿美元。另外,基于自贸区内经济产业结构的整合,其成员某一两个国家的对华投资有所增长,受竞争压力推动,其他成员国也必然要考虑加大对华投资,以维护并扩大其在华的市场份额。
第二,海外华人财富潜力。东南亚国家内两千多万的海外华人,掌控着近两万多亿美元的资产,而且许多国家的大的经济财团和成功的工商界人士多为华族,海外华人先天具有的朴素的历史和血缘情结对推动双边经贸合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的日益强大更是增强了海外华人加强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的信心。早在1996年香港的《亚洲周刊》刊载上市值在1.85亿美元以上的“国际华商500家”中,东南亚五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名列230家,占46%,若以股票市值、销售额和资产总额而论,东南亚五国合计依次为2307.82亿美元(占41.26%)、754.46亿美元(占39.33%)和4229.79亿美元(占50.52%),足以显示东南亚诸国中华人强大的经济实力。另外根据第六届华商大会组委会提供的资料看,在统计的中国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300家最大华商上市企业中,东南亚五国共有78家,所掌握的市值近1000亿美元,约占300家上市企业总市值的32.1%.
海外华人对中国保持的亲情感和必然的文化渊源是推动海外华商对华投资的重要因素,实际上许多东南亚的华商集团在华投资的项目不仅多,而且所设业务范围广泛,像马来西亚的郭鹤年先生领导的郭氏兄弟集团在我国的投资不仅包括16家香格里拉饭店,还涉及到房地产开发、饮食和制造业,马来西亚的金狮集团在我国投资额多达10亿美元,业务涉及钢铁、零售、啤酒、摩托车等多种行业,再有像印尼的金光集团、三林集团、泰国的正大集团等,在我国的投资都保持着很大的规模。
第三,东盟国家市场狭小和政策不足,促使其国内产业向外转移。东盟的10个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上存在巨大差异。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已近3万美元,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而越、老、缅、柬四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400美元,东盟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成员国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加上东盟成员国大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且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又大都转向下游的电子信息产品,在国内经济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上呈现雷同化的特征,限制了东盟内部各成员国贸易创造效应的发挥,成员国内部的相互投资受到抑制。
另外,东盟内部市场的相对狭小加重了其对外部市场的依赖。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盟国家主要是为日本生产下游的电子产品,出口方面主要依赖日本市场;到了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和美国新经济的兴起,东盟国家的出口又开始严重依赖美国市场。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加强。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的国内需求趋于疲软,经常项目逆差开始逐渐减少,其消极影响也开始波及到东盟国家,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随着美国和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东盟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也相应随之滑落。
内部市场的狭小限制了东盟未来的发展空间,而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则严重削弱了东盟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一旦主要的出口地区发生市场萎缩和剧烈价格波动,就会对集团内各成员国国内经济的稳定构成巨大威胁。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与东盟国家比邻,加大对华投资,扩大双边贸易,对于东盟国家摆脱对美、日等国家的依赖和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多元化也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以及日趋强大的经济吸引力,对东盟增加对华投资将会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当前,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已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为转移其产业机构,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在华投资上升,必然对东盟国家特别是像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菜等有一定对外投资能力的东盟成员国家产生带动效应。
第五,东盟一些成员国国内政局不稳、地区安全问题频发,迫使当地企业投资转移,降低商业风险。东盟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党派林立纷争不断,有的国家军人政府当政,有的国家内阁变换频繁,另外有些国家的反政府武装及恐怖分子活动猖獗,印尼和菲律宾的恐怖事件时有发生,加上近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反恐战争的刻意扩大及对伊斯兰教派和回教徒传统的敌视,造成东盟国家内部民族情绪高涨,时局不稳。政局的不稳定和地区安全受到威胁必然影响到当地工商业界人士的担忧,直接影响到对本地投资的信心,为降低政治和商业风险,客观上自然对外投资增多。
3、东盟国家在华投资前景展望
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盟国家在华投资逐年下降,合同投资额从1995年的110.41亿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30.76亿美元,实际投资额由1998年的42.23亿美元下降到2000年的28.45亿美元。受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环境和国际大环境及突发事件影响,在华投资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2001年以来逐渐恢复增长,合同投资额和实际投资额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9.65%和4.88%,但离1998年前的最高数额还有很大差距。
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引资磁吸效应以及东盟主要国家经济恢复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影响,自2002年以来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当年在“9?11”事件影响和全球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东盟对华投资的合同投资额和实际到位额分别达到了46.21亿美元和32.56亿美元,较2001年分别增长了36.99%和14.44%.今年上半年在受亚洲地区非典疫情严重负面影响的情况下,东盟在华投资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在华投资共计1053个项目,合同投资额达29.23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17.39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34.65%、29.69%和25.01%,东盟成员中的主要对华投资国如新加坡、泰国、印尼和菲律宾对华实际投资增幅都在20%以上,印尼则为94.79%.另外,近年来文莱和越南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有了较快的发展,对华实际投资开始增多,2002年对华合同投资额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203.8%和111730.0%,实际投资额分别增长了69.6%和17260.0%.今年上半年两国对华合同投资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9.24%和157.42%,实际投资额则分别增长了547.85%和49.4%.虽然基数较小,但增长速度惊人,表明东盟新兴国家对外投资能力的增强。
综合分析东盟对华投资的正负面影响因素和近年来东盟在华投资的发展态势,在某些影响地区稳定和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不发生的情况下,东盟对华投资在今后几年内将会保持持续的发展势头,每年的对华实际投资规模将会在现在的30亿美元的基础上稳步增长,今年预计将会达到35亿美元,到2005将会超过40亿美元左右,年度增幅将会维持在6%至10%的水平。
东盟国家对华投资增多的同时,还将出现以下趋势:
一是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投资将会增多。受我国对外开放幅度进一步加大和西部大开发展战略的影响,东盟在华的投资领域将会由现在的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带向内陆和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当地市场依赖性较强的行业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是投资的产业分布将由现在的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和高新农业扩展,旅游、证券、商贸、运输、律师及会计师专业服务将会有明显增多。
三是投资方式更加多样,东盟国家将会在现有的“绿地投资”的基础上,投资基金、证券融资、参与国企改造和收购金融不良资产等方式的投资将会有所增多。
四是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将更趋合理,东盟国家在华投资的现状是当地华人资本占绝大比重,且投资来源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菲律宾五国,特别是新加坡在华投资更是“一枝独秀”,今后非华人资本和来自于文莱、越南等国家的投资将会增多,投资来源结构将会多元化。投资规模也会在现有的较小规模的以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为主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型投资将会增多。
4、推动东盟在华投资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经济外宣力度,破除“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投资黑洞论”的负面影响。东盟国家在文化上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历史上也产生过摩擦,因此担心中国的强大会在经济、军事上给他们造成威胁的担心也就应运而生。近年来,中国吸收外资保持了较快的发展规模,已连续9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同期东盟各国吸收的外商投资却呈下降趋势。西方传统势力和台湾当权者决不甘心他们在东盟的影响受到削弱,因此“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投资黑洞论”等客观上有一定的市场。有鉴于此,有关部门要加大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力度,积极宣传中国经济发展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消除东盟国家的顾虑,增信释疑。
第二,妥善解决好我国在东盟华人问题上的立场和有关工作。华人问题一直深为东盟国家政府所关注,我国外经贸、侨联、外办、文化、旅游等有关部门,在与东盟国家交往时,要积极贯彻“不干涉内政”的立场,避免提及敏感的言词和作出不恰当的行为。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同东盟政府中华人内阁成员、华人企业及商会社团的沟通联络,以华人文化等为纽带、以情招商、以商招商。
第三,加强国内投资软环境建设,在保持外商投资法律法规相对稳定和连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有关吸收外资政策和法规,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重点解决好外商在我国境内合资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妥善处理好外商投诉,切实维护好外商、特别是华商的合法利益。针对东盟华商钟情于开发区的特点,要继续整顿好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和管理,大力改善开发区的投资环境,以开发区作为吸引东盟投资的亮点。
第四,改善招商方式,避免恶性竞争。目前,国内地方政府和招商部门频频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进行经贸洽谈、招商引资,但由于方式单一、缺乏特色,加上招商政策不统一、擅自扩大优惠承诺等,已在当地商界中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招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国内部门需加强对地方政府出国招商活动的引导和监督,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人员的业务素质,避免地方间的恶性竞争,这对维护我国政府对外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