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院所改制的管理症结研究

2004-08-12 00:00 来源:AMT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传统的研究院和各级科研机构都纷纷走上了面向市场的道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当年“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而科研机构如何凭借自身的知识资源优势,在市场经济中搞活、搞大,已经成为了中国科研院所战略发展的重要目标。

  回顾解放后我国科技体制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步。1978年前,我国继承了前苏联的科技发展体系。这一体系实行企业科研、院所科研、高校科研、国防科研相互独立的结构,以计划来推动科技项目的开展,带动科学技术的转移。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公布,标志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正式启动。尤其是1998年后,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走向,政策供给集中在促进科研机构转制、提高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等方面。

  但是由于中国研究院所的诞生源自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经验。在20多年的市场化历程中,国内科研院所改制的经验积累了不少,遇到的问题和麻烦也有一箩筐。科研院所作为一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造就知识经济国家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其改制做为国企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的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综合国力。因此本文就院所改制所遇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些建议。

  观察改制后的院所发展模式。在政府财政对科研院所“断奶”初期,很多科研院所感觉无所适从,由于以往重研发、轻经营,技术和创新一下失去了应用的支点。从改制的方向来看,未来的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制度环境显著改善,其必将走面向市场的重构,以符合开放环境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因此院所改制凭借自身知识优势,走研究开发、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道路,是较为合理的选择。总结较为成功的案例,中国院所改制的发展模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依靠所研发和掌握的前沿科技知识,创办高科技股份制企业,这种方式往往从早期创办的多个院办小企业中选择较具备潜质的,通过注入科研力量,迅速扩大规模。

  走单纯学术道路,对国内外科学领域的重大课题,展开重点研究,集中力量承接国家课题,建立一支以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科学家为核心,以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年龄、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队伍;培育倡导科学精神和创新进取的价值观,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研究所制度和行为规范体系,建成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园区环境和科研条件,形成适合基础科学研究的创新文化。

  转为中介机构提供各种科研服务,发展现代咨询、顾问业务,凭借其雄厚的专业学术背景和领域内的知名度,取得市场上的一席之地。

  并入企业研究部门,成为企业内部核心研发动力,加快研究成果的应用周期,以适应现代市场快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现状。

  在这几种发展模式中,虽然各行其道,但是我们发现问题却大体相同,以下我们就共同面对的问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