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31 苹果版本:8.7.31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唐朝行卷现象及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来源: 刘传平,高赠金 编辑: 2008/08/04 09:37:44  字体:

  一、行卷现象分析

  行卷是古代科举习俗。唐代,科举中的礼部试不糊名。因此,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定名单名次,谓之“通榜”。因而,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 行卷的内容并不仅仅将自己的诗文集在一起,它还包括其他内容。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所重在文词的优劣高下。[1]我们分析行卷,首先发现这不是一项制度,只能称之为习俗。但是这种非制度的习俗却是统治者所认可的,甚至是皇帝和公主也参加在行卷过程中对于人才的推荐。既然这一习俗得以流传,那么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是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文化和社会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首先是通榜制度的合法存在。通榜是指主考在考试前或阅卷前根据社会名流或相知亲友的意见初步确定录取人选,主考官也可接受社会贤达推荐的优秀人才,当时也称之为“公荐”。通榜和公荐制度能够参考举子平时的水平,可以有效的避免一试定终身的弊端。它体现了制度创立者求贤避遗的初衷。通榜制度也确实选拔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其到了良好的作用。

  其次是考试的不糊名,试卷不糊名是行卷能够取得效果的原因。试卷的不糊名,使得主考官能够根据姓名来判定试卷的成绩,只有如此才能使主考官根据平时成绩(行卷、通榜等)决定录取与否。考试的不糊名制度使得人才的选拔权没有直接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因而官员在人才选拔上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是到了宋代,发明了糊名制度,使得行卷成为不可能。

  再次是当时对诗歌的重视。因为诗歌的盛行,使人们相信诗歌能够体现一个人是否有文学才华甚至成为判定一个人是否为人才的重要因素,所以举子为了表明自己的才华,往往采用诗歌的形式把它们投给贤人和闻达之人,因为这一方式的行之有效,举子们纷纷效仿,从而导致了行卷的盛行。

  最后是士林其官员道德水准较高。考官和有识之士的推荐,必须是出于公心,非则就会使行卷流于贿赂和舞弊。在唐朝,人们对于科举十分重视,将科举看作是关系王朝命运您的大事。在这件事上如果有点大意和胡来,不仅会遭到弹劾和非议,甚至会遗臭万年,此外,唐朝诗风盛行,考官和推荐值也多是诗人,他们对自己的诗名十分重视,如果推举的是不学五术之人就会使得自己在文坛上声明受损。[2]行卷习俗的最大意义在于使得人才的选拔更有效率。如果仅仅凭借一张试卷选拔人才,就会使得有些真正富有才华的举子因为发失常而被遗漏,而行卷恰恰就客服了这一弊端。

  但是到了后来,行卷还是被取消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行卷不是一项正规的制度,有很多的人为因素在里面。由于行卷的作用很大,所以就会出现不少的举子偷窃抄袭别人的好诗文,冒充为自己的作品,甚至市面上有人将往届举子们的诗文汇编成行卷出售。当时就有靠偷了别人的行卷,居然进士及第的。

  二、行卷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上文讨论了行卷的一些内容,行卷对于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我们的人才选拔提供了经验。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选拔方面就有一定的行卷色彩。如果一名学生在读大学本科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文章,那么他通过将自己的文章送给自己想要入读的高校,如果得到高校的认同,并在导师同意的情况下,就会免于进行研究生入学考试,直接进入复试阶段。但是与行卷有着同样的问题——抄袭。不过比之唐朝,我们还有着技术上的优势,可以同过庞大的数据库检索判定文章是不是抄来的,还可以在面试的时候进行现场的考察,这就比唐朝的行卷有更高的保险系数。虽然这个想法是比较好的,但是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制度性规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选拔还是以考试和推荐免试为主。

  当然,行卷对于我们的启示,还不仅仅是看被选拔的人才有没有发表文章。行卷的最大有意义是这一习惯对于高效率和公平的追求。

  在效率方面,前文已经提及,行卷使得优秀人才避免了考场上发挥失常的尴尬,使得科举效率提高。在当今的高考制度中,主要还是一次考试决定一切,就会使优秀发但发挥失常的考生被排除在名校,选拔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而行卷的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平时成绩的考察,(因为行卷的文章可以认为考生在平时的成绩)。这在当今是有借鉴愿意的。现在的高校自主招生就有行卷的类似点,例如,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规则这样规定:在中学推荐的申请自主招生的考生中,我校将根据申请材料对考生的学业成绩、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情况、公开发表的标志性成果、参加的社会工作等全面素质以及近年来中学向清华大学输送的考生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于竞赛多项获奖、学业成绩年级名列前茅的学生,在初选时优先考虑。 这样看来,“考生的学业成绩、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情况、公开发表的标志性成果”就等于行卷的诗文了。

  在公平方面,科举制度的一个出发点就是笼络各个阶层的精英,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是其本源的出发点,带来的客观结果是下层民众有了进入统治阶层的可能性,视为改变命运的关键,因此从下层人民到上层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科举。而其公平与公正性也就受到极大的关注。当行卷制度在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会得到推崇,但是当这一非制度的因素受到私利的左右,影响了选拔的公平公正时,就必然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由此得出,一项制度的产生与消亡,都要符合公平的要求。科举是这样,人才的选拔是这样。为符合这个追求,就要进行良好的制度设计。

  以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为例,就有制度化和公平性的趋势。《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在公务员考试方面,笔试几乎和高考一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考察的公平。而在面试方式上,也进行了缜密的设计。面试的考官是从其他地方调来的与本地人员利益无关者,在考试前,考官自己先抽签,被分配在不同的考场,每个考场有一定数目的考官,而且几乎不认识彼此,他们对考生打分,取均值。而在考生方面,应试者也要抽签,确定自己在那个考场。这样就会保证面试的客观性与真实性。由于每次考试的考官数量大,来源广,这样就使贿赂考官的成本加大,甚至使贿赂不会发生。

  三、结语

  唐代科举制度中的行卷习惯,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其产生与消亡都与科举的选拔人才的初衷和公平的价值追求有关。行卷对于当代人才选拔的启发在于,基于公平的制度设计是选拔人才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合理的遴选方式考察人才在平时的并且是综合的表现,这是古代科举公平与公正的价值追求的体现,也是科举对于现代人的启迪。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

  [2]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M].人民大学出版社。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