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我国最新修订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大型企业为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及以上的企业,特大型企业为5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按此标准,1998年我国有大型工业企业991家,特大型工业企业62家,这些企业绝大多数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因此,本项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讨论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问题。
国有大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总体上说,这一企业群体也是国有企业中质地较好的企业,根据财政部统计,1997年我国26.2万户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0.2%,而包括工业在内的10个部门的9400户国有大型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3.2%,高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同年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为40.5%,但是9400户大型企业当年创造的利润总额为1406.8亿元,而3.8万户中型企业创造的利润总额为-194.7亿元。但是,与非国有工业企业相比较,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绩效指标仍然偏低,1997年集体和私营工业企业的总资产产出率分别为119.4%和145.5%,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总资产产出率为46.6%,整个国有企业在工业产出中的份额为28%,但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了55%的份额。这种状况说明,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产出水平与其占有的大量的经济资源状况是极不相称的。与国际制造业相比较,中国工业企业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以劳动生产率为衡量标准,与其它生产率领先的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南朝鲜)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任若恩,1998)。
目前中国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代表工业发展整体水平的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机械制造业和精细化工的发展严重滞后,原材料工业比重过大,产业高度化不足;中国工业企业(包括大型工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集中率不高,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不显著,创新能力不强和缺乏核心能力,以及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内市场条件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下,这些问题显得更为严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国企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根据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现状,以及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若干趋势及变化速率,提出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战略性再造这一命题。
二、相关理论及战略性再造的内涵
针对国有企业的种种弊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产权制度改革,经营者的作用和建立竞争性环境。分析这些问题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契约理论,企业的契约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要素投入者,主要考察在以个人信息指导行动的状况下,订立什么样的契约才能产生最佳的结果,并且认为达到最佳行动的关键是激励,因而激励机制的设计是这种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可以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主流集中在建立“所有者在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等制度性问题,它的不完全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1993年美国管理学者哈默和钱皮(Michael Hammer and James Champy)提出了“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理论,该理论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流程”(Process),即“一套完整的贯彻始终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哈默,1998)。哈默和钱皮首先对建立在亚当·斯密理论基础之上的工业社会分工模式进行发难,认为这样的分工模式违背了流程,将流程分解成一个个专门化的“任务”,然后集中注意力改进这些任务的绩效,其结果是为简单的人创造简单的工作职位而导致了复杂的流程,并且使人们专注于任务而不关心整个流程及其结果,这是许多企业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因而表现不佳的原因(哈默和钱皮,1997,哈默,1998)。BPR提出了在市场需求迅速变化和竞争条件发生重大改变的环境中,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分工模式这一重要理论问题,因而在中国理论界,主要是管理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重视。但是,正如笔者曾经指出的,由于BPR缺乏中国企业的制度性背景,因此它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毛道维,1999,a)。尽管如此,BPR为我们开阔了新的理论视野。
在BPR理论提出后不久,美国一些学者根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型经济的来临这种趋势,又提出了“Business Transformation”(BT)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如何在更高层次上确定企业模式,以便对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并且创造市场。塔普斯考特比较了BT和BPR理论,认为BT更关注新的增长点和新的附加值,更关注“人的使命”及培养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在更高层次上使用信息技术(Don Tapscott,1996)。
我们认为,BPR和BT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理论讯息,当今西方管理理论前沿是旧的分工体系的整合和新的分工体系的形成问题。BPR理论实质上是对工业社会所形成的劳动分工和管理分工体系的重新整合的理论;而BT理论实质上是新的分工(新增长点和附加值)如何形成,以及新的分工体系,特别是知识分工体系如何建立的理论。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前提下,中国工业分工体系如何根据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竞争条件进行调整,始终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持续跟踪BPR理论和BT理论的内在动因。
中国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分工体系的问题。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导致地区结构的同构化:“大而全”、“小而全”实际是工业企业间和企业内分工水平及专业化水平较低的表现。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促进国有企业改组实质上就是在竞争条件发生重大改变的条件下对分工体系的调整,所以,结构性调整是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期的主题。这里存在两个层次的调整:第一层次是通过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主要是退出竞争性领域来解决国有经济战线太长,难以支撑庞大的盘子的问题(吴敬琏等,1998);第二层次是企业内的结构性调整。它包括有两种调整方式,一种是以削减成本为目标的“减量结构调整”,如我国国有企业当前推行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改革就属这种调整。另一种是从根本上改变事业内容的“质的结构调整”,即通过调整使企业形成新增长点和新附加值,这正是BT理论所强调的而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相对薄弱的部分。BPR理论则是介于两种调整方式之间,所以,BPR和BT理论可以同国企改革理论相结合并弥补其不足之处。
我们提出的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战略性再造是综合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和西方企业再造理论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概念,虽然它包括上述两个层次的结构调整,但主要倾向于面向未来的“质的结构调整”。对于第一个层次的结构调整,我们很赞同依托优势企业通过市场方式来完成调整的主张(吴敬琏等,1998年),我们所强调的只是这种调整过程中如何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关系,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关系的再造。政府与企业分工关系再造的理论依据是公共规制理论(Regulatory Constraint),而不是企业的契约理论,因为企业契约是自由市场主义的前提,显然不适合用来解释我们今天的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公共规制理论研究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植草益,1992)。通过对国有企业规制的公共性(政府行为)和企业性(企业效率)的对立性的分析来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的分工关系,以便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关系再造的理论依据是理查德森(G·B·Richardson)的组织间协调理论,建立一种企业间的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是改善竞争条件,提高市场效率的基本前提,也符合当今企业间合作竞争的国际趋势。
对于第二层次企业内的结构性调整,采用“减量结构调整”,例如“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债转股(减债)、技改投资贴息贷款,以及调整核销国企呆账政策等措施,对于解决企业当前困难无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更重视企业内部分工体系的再造,其中包括了企业在需求迅速变化的市场条件下如何重新整合劳动分工和管理分工(BPR),根据企业生产技术的特点采用何种信息形态来协调企业员工的活动(团队理论);以及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率的促进企业内在成长的新知识的积累机制(企业能力理论)。这些理论的共同基点是企业内的分工和协调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战略性再造这一命题包含了两个基本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相关的政府和企业,以及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关系再造,可以称为体制性结构再造;第二个层面是与企业内分工和协调相关的企业流程,企业信息形态,企业内部资源积累和竞争力形成机制的再造,可以叫做企业能力再造。由于“企业能力理论是一种企业整体战略观”(福斯和克努森,1998)。所以,上述两个基本层面都体现出再造的战略性。
三、体制性结构再造的前提和内容
根据国有经济的战略定位来重建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和政府规制,是体制性结构再造的第一项内容,其重点是再造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再造大型工业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这是体制性结构再造的第二项内容。因此,国有经济的战略定位成为体制性结构再造的基本前提。
当前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定位是:(1)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2)自然垄断的行业;(3)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4)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1]其中自然垄断领域是指因生产、配送方面的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沉淀成本、资源稀缺性等原因,使企业仅限定为一家或极少数几家公司的产业(植草益,1992)。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是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以及电话、广播、铁路等产业。但是,许多工业行业因存在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和沉淀成本等问题,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性质,我们称这些工业行业为“亚自然垄断”行业,例如钢铁、汽车、石化等。一方面, “亚自然垄断性”使民间资金一时难以完全取代国有经济来独自支撑这些行业。并且,这些行业内的大型工业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显著,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仍是今后结构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所以,国有经济暂时无法全部退出这些行业。另一方面,据财政部的统计,1998年底我国有非金融国有企业23.8万户,其中国有独资为21.4万户,占国有企业总数的89.9%,国有控股企业2.4万户,占10.1%.从退出策略上考虑,对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可能的选择是通过调整国有产权的比例来有效地界定国家与企业的分工关系,从而较快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笔者对1998年通过受让国家股权而实现第一大股东易主的19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在未改变或扩大主营业务的条件下,这些公司的业绩因此而有提高(毛道维,1999,b)。这种情况可以用国有企业的公共性和企业性的对立统一来解释。
国有企业具有公共性和企业性二重基本性质,所谓公共性主要指国有企业所有权的公共性和规制的公共性。所谓企业性是指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和内部效率性(植草益,1992)。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所有权的公共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我们可以用许多学者曾反复论述的“所有者缺位”以及“内部人控制”所导致的侵害公有权的现象来证明;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企业性也因为不恰当的政府规制而受到损害。由于国有企业的规制公共性决定了其规制内容可以包括业务构成,组织结构、干部任免、预决算、剩余处置和新事业发展计划等若干方面,并且由不同行政主管机构行使上述规制权,所以表现为“多头管理”和“政出多门”,使企业无所适从;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因而不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基本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的公共性和企业性之间存在着对立和矛盾冲突,并且这种对立和矛盾冲突具有随企业组织形态不同而发生改变的特征。一般来说,国有产权比重由大变小,规制的公共性也由强变弱,而企业性则由弱变强。因此,根据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或行业的重要程度,选择不同的组织形态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例如,逐渐降低竞争性行业中大型企业的国有产权比重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使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行业,另一方面可以减弱规制的公共性,从而提高企业经营自主性和内部效率。
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实行产权主体和规制主体的分离。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并不拥有一个产权主体应行使的各项权利,而这些权利却分散在政府的各个规制部门,产权主体的权利和规制主体的职能不分也是政府和企业分工关系不清的表现。政府规制职能包括:(1)经济性规制,如对企业进入、退出、投资等行为的规制,以防止过度竞争或确保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2)社会性规制,如对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退出国有企业的职工的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规制。政府规制的客体应当包括非国有企业在内的全部企业,而国有产权主体则仅在国有企业内行使权利。
江小涓的研究表明,我国工业分散的生产格局和竞争性市场结构从根本上说是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和政府不恰当规制造成的,主管部门要求企业间无偿转移“先进技术”,使“先进技术”这个在市场经济中决定规模经济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成为“公共品”,从而使没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中、小企业也能生存。在改革后十多年的数量扩张时期,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基本上并行发展,各个行业产量排名前几位企业的规模明显扩大,竞争力明显增强,但其扩张速度没有跟上行业总规模的超高速扩张,使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江小涓,1999)。而张军的研究则表明我国工业部门经历了10年的数量扩张后,许多产业转向集约化,集中率的提高体现了规模经济正不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不具备规模经济的企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张军,1998)。这些采用SCP分析框架的研究说明了我国工业市场结构,或者说工业企业间的分工关系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我国工业企业的某些竞争行为,例如降价倾销等过度竞争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大型工业企业体制性结构再造中的另一项内容是重新构造企业间的分工关系,包括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分工和协作关系。但是,再造工业企业间分工关系的先决条件是确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关系,以及消除我国由于行政性分权而形成的地区性市场分割对企业间分工关系再造的障碍。
如何进行企业间关系的再造?理查德森认为,企业的活动可以分为“替代性活动”和“互补性活动”,前者指依存于同一能力的活动;后者指以一定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为条件,与其他活动相匹配的活动。替代性活动在企业范围内组织和协调,既非替代性活动又非互补性活动由市场来组织和协调,而互补性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则要由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第三种制度形式,即组织间协调来解决,以便减少其他厂家投资计划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影响(Richardson,1960,1972)。我们认为,组织间协调应成为再造我国工业企业间分工关系的基本思路,这样做可以避免再度出现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的问题,并且可以提高企业间的专业化和协作水平。日本汽车工业的经验表明,组装厂与零部件厂之间建立长期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固定的交易关系,通过“认定图”、“外借图”和“共同设计”等方式来保持一种适度的竞争关系和共同开发产品,使日本汽车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青木昌彦,奥野正宽,1999)。我们的想法是,大型企业不仅应大在自身的规模,而且应大在它所结成的包括既具有互补性又具有适度竞争性的中、小型企业在内的企业联盟,这种企业联盟不一定必须是以产权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如果联盟中的企业都是具有高度专业化和高技术水平,就会形成知识的互补性,从而加速产品的创新过程,提高这一企业群体的竞争力。
四、企业能力再造和竞争优势
如何建立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当前受到波特(Michael E·Porter)的战略观和竞争优势理论很大影响。波特的竞争战略观和竞争优势理论从根本上说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SCP分析范式的运用,在这种分析框架内,企业的绩效取决于产业结构,即波特所说的产业吸引力和竞争地位,而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反过来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进而改变产业结构。在这种分析框架中,企业的市场位势就凸现出重要地位,因此,追求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大型企业首要的战略目标。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主要策略是降低成本以获得价格优势,这就是波特所提出的获得竞争优势的三个基点之一,即“成本领先” (cost leadership)战略(波特,1997)。
我国比较典型的竞争性行业——电视机行业的情况就比较充分地说明中国大型工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方式,目前我国各类电视机厂家近100家,生产能力6500万台以上。1998年总产量达4250万台,其中彩电3496.28万台,这是一个产能过剩,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经过1995——1998年的调整重组,该行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998年彩电产量超过100万台的厂家达8家,居前三位的长虹、康佳和TCL的产量分别达到935万台、470万台和277万台,三家产量合计占彩电总产量的比重达48.1%.市场占有率居前四位的厂家为长虹、康佳、熊猫和TCL,分别为24.56%、20.36%、7.35%、7.16%.[2]我们看到,处于有利的市场位势的长虹和康佳都有是通过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优势和低价格策略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可以说,长虹、康佳等大型企业对于改善我们彩电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价格竞争淘汰了一批重复建设形成的劣势企业,使产业集中度稳步上升。从中国工业经济部门当前存在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不显著,产业集中度不高、以及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等问题的角度看,通过市场位势来获得竞争优势应该说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也是解决中国工业分工体系不合理问题的有效方式。
但是,市场位势竞争策略却不能完全解决我国工业的“质的结构调整”,以及培植我国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我国许多工业企业,包括大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上同国外同行企业相比较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彩电产业,许多大型企业基本上是以组装为主,许多核心部件、零配件和元件都是外购的。没有控制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生产是我国许多大型工业企业共同存在的问题,甚至象钢铁这样的原材料工业,虽然我国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一些高附加值的特殊品种仍不能自己生产,每年仍需大量进口。因此,我们不能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市场位势竞争战略能否维持我国大型工业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这种竞争优势是否还会存在?要回答这类问题,我们需要从企业能力理论的视角来讨论企业竞争优势问题。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是资源优势而不是市场位势。一个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三类,即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由于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相对容易获得,所以企业很难凭借它们来保持长期优势。对于无形资源,我们通常认为包括了受法律保护的“工业产权”(如商标、专利、合约、商业秘密)和商誉。但国外学者认为最重要的无形资源是人力资源(培训、经验、智慧、关系及企业中管理者和员工的洞察力)和组织资本资源(企业的向上汇报的层级、计划、控制和协调系统,以及企业内部和企业与环境之间的非正式关系),这些资源依赖于特殊的人和他们的技能(Barney,1991)。无形资源体现出资源的特殊性因而难于模仿,使拥有这种资源的企业能维持长期的优势。
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提出,企业的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能力被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Prahalad and Hamel,1990)。这一定义的要点是“知识、协调和有机结合”,使协调和有机结合成为可能的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组织资本反映了协调和组织生产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它使人们得以充分交流和合作。社会资本显示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反映为企业文化这样的约束企业中个人行为的高级规则(福斯和克努森,1998)。核心能力具有知识的性质,并且是难于仿效的具有“方法性”特征的知识,因此,通常认为核心能力是“如何去做”和知识。中国很多企业缺乏核心能力,究其根本是缺少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去做”的经验和基础性积累。因此,尽管它们拥有数量可观的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工业产权,但是不能使这些资源形成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组合,因而它们可以在市场上显赫一时,却不能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
核心能力可以表现为一种优势产品和市场位势,但是核心能力本身难以辩认。中国的一些知名的大型工业企业有上乘的市场表现,并且取得较好业绩,其背后肯定有某种企业能力作为支撑。但是不是核心能力,主要看它是否具有为顾客创造价值,独树一帜性和延展性等特征。以上述特征为标准,海尔称得上一个正在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的大型工业企业。海尔近几年兼并了18个企业,盘活15.2亿资产,1.5万人加盟海尔,按海尔总裁张瑞敏的说法,海尔采用的不是资本运营,主要是靠名牌运营和企业文化注入,靠无形资产盘活了有形资产。海尔产品从以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白色家电”,到1997年起进入“黑色家电”市场共计有20多个门类,5000多个品种。在竞争性极强的彩电市场也有突出表现,1997年市场占有率为0.32%,在电视机生产厂家中排名第27位,1998年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到5.66%,排名跃居第5位,表现出极强的延展性。海尔的一整套被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家电销售程序化模式;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多形式的国际化高科技开发网络,以及3天两个新产品、1天申报1.8个专利的开发速度:“日清日高”管理法和零缺陷质量管理体系等,都具有为顾客创造价值和独树一帜的特征。海尔的例子向我们证明了企业能力理论中的一个观点,即企业能力界定了企业的外延。
对中国大型工业企业而言,企业能力再造的核心在于再造企业知识积累机制,这里面包括了几个重要方面;第一,“人的使命”重塑及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应该看到,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主人翁”、“铁饭碗”等观念和当前“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改革的双重影响,使中国许多大型工业企业职工出现“人的使命”的迷失,缺乏学习的动力,重塑“人的使命”和培养人的学习能力是企业能力再造的当务之急,也是企业知识积累的原动力。第二,再造企业文化,即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约束企业中个人行为的高级规则,通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产生非经济性激励。第三,企业信息形态再造,即建立一种有效率的信息体制,能够扩大企业的知识分工体系和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知识积累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BPR、BT,以及信息形态理论都是再造中国大型工业企业能力的有用工具。BPR显示出,通过对劳动分工和管理分工的整合,建立不同于传统工业组织的横向职能团队组织,可以改善企业中的信息交流,作业协作和知识学习状况。宝钢的“作业长制”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BT理论强调人的使命及创新能力,而信息形态理论则认为根据业务的互补性,系统振荡等因素来选择适当信息体制,可以有效协调生产活动和积累知识。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改造企业》,牛顿时代丛书,1997年
2、迈克尔·哈默:《超越改革》,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3、吴敬琏等:《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
4、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
5、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
6、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
7、尼古莱·丁·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东北财大出版社,1998年
8、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研究》、《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9、江小涓:《体制转轨与产业相关性、合意性以及对转轨理论的意义》、《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10、张军:《需求、规模效益与中国国有企业的亏损:一个产业组织的方法》、《经济研究》,1998年第6期
11、毛道维:a.《以兼并为契机的企业再造》、《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b.《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及绩效分析》、《经济体制改革》,1999年第6期
12、Don Tapscott,The Digital Economy,McGraw-Hill,1996
13、G·B·Richardson:“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1992),“Information and Investment”,(1996),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C·K·Prahalad and G·Hamel:“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Firm”,1990,Harvard Beview.66:79—91 15、 J·Barney,“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 17:99—120
注 释:
[1] 参见1999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 彩电市场占有率资料来源根据国内200家大型商场的销售统计汇总。转引自四川省经济发展院王宝琛的研究报告《长虹彩电竞争力分析》。
上一篇:中小企业的繁殖技巧:项目发展模式
下一篇:二论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