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迈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会计界迎来了两个崭新的课题:信息化与委派制。为了摆脱长期以来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支出失控、机构庞大、效率低下、流弊丛生等严重问题,国家毅然作出了“会计委派制”的改革与试点。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的时代大潮又迫切要求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这样,两个决定中国预算会计现在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偶然而又必然地联系在了一起。从1998年试行“委派制”以来,全国已经有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0多个地(市)、1029个县(市、区)的440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79000多个企业试行了委派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当前我们面临的最主要任务是在这些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建立我国新型的、适应委派制要求的“预算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以及探讨在这种新型的理论和实务体系之上的信息化实现及解决方案。
青黄不接:委派制下理论与实务现状
“委派制”对于我国的会计理论而言,确实是一个新的体系和内容,对于“委派制”这一财会界的新生事物,我们基本上可以作如下归纳总结:1.各地的具体做法不同;2.水平层次参差不齐;3.手工、信息化两种模式并存;4.迫切需要理论、实务及信息化建设。整个委派制的状况是迫切需要建设。毫无疑问,我们进行委派制试点的目的就是要“破旧立新”——打破原来的行政事业、预算会计的核算及管理原理、实务,建立新的、适应委派制要求的新型行政事业、预算会计的核算管理原理及实务。但是,经过一年多百家争鸣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旧的已开始打破,但是新的尚未建立。整个委派制新型预算会计的理论和实务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贫乏状态,用一言以蔽之:青黄不接!
当务之急:委派制的理论建设与信息化
委派制是我国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同国际接轨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实施新型财政预算体制的一项重大举措。自从1998年试行会计委派制以来,截至2000年9月底,全国已经有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7个地(市),1029个县(市、区),440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79000多个企业开展了委派制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的结果是,大家对委派制都一片叫好声!
委派制无疑成了整个会计界,会计实务人员、理论研究人员、财务软件供应商、信息化研究人员的热门话题。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国家没有明确的法规,全国没有统一的实务做法,面对信息化的社会大趋势,面对中国入关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面对数百万处于实践第一线的财会人员焦急期待的目光,我们目前的重点只有一个:尽快建立委派制要求下的新型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框架体系,以及尽快建立一个适应于这种新型理论和实务体系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偶然与必然:委派制与信息化的关系透析
我们今天来谈委派制,不得不同时谈它的信息化问题。历史将这两个崭新的课题并行地摆到了今天的会计人员面前。偶然乎?必然乎?兼而有之!其实,信息化与委派制的关系是技术与管理的关系,正如财务软件与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软件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一样,是相互映衬,不可分割的!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各种管理,包括国家的、社会的、宏观的、微观的、财务的、业务的、企业管理的等等几乎都要采取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我国的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必须首先从财务及企业管理这个最基础的突破口做起,而处于我国财务会计行业中政府性、法规性、统一性最前沿的预算会计,如果不率先走信息化之路,则更是没有任何理由!
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今天来谈“委派制”、“委派制下的新型财会理论与实务”就是基于信息技术,即信息化了的“委派制”。否则就有悖于其精神。当然,与其他任何管理的信息化一样,我们必须先认真总结研究“委派制”本身形成的完整的理论及实务体系,而后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它的信息化实现和解决方案。因此,“委派制”会计研究者今天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总结研究其理论与实务体系,二是在新型理论与实务的基础上研究其信息化问题。
这就是我们当前的重点,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对于我国新型预算财会具有不可等闲视之的重要意义。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