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31 苹果版本:8.7.31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新准则关于资产减值新规定的效应研究

来源: 刘运国 邓颖瑜 编辑: 2009/09/16 15:45:42  字体:

  【摘要】为了考察在上市公司中长期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新规定对资产减值计提的影响,本文以2005至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的部分公司为样本,对执行资产减值新准则后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抑制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2006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与2005年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而2007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则明显少于2005年,这说明资产减值新准则中的新规定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产生了明显的抑制效应。

  【关键词】 资产减值;转回;盈余管理;新企业会计准则

  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作为利润的“蓄水池”历来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操作的重要手段。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资产减值的相关政策是新准则修订的重点。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企业会计准则,2006)。理论上讲,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使这种盈余管理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一、关于资产减值

  (一) 资产

  对资产的定义有几种,包括成本、未来经济利益和资源。原先的基本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它权利” (赵惠萍,2003)。现在资产定义有了新的规定,即“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新定义的新,在于两点,即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且会在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其中,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最基本的性质。这种资产定义的未来经济利益说,已经被绝大多数会计学者所接受和认同,成为现代资产定义的主流。正因为如此,与资产相关的会计处理和规定,在理念上都应该围绕着保持和反映其基本性质来进行设计,资产减值会计也不例外。

  (二) 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

  资产定义的未来经济利益说为资产减值在理论上提供了依据。如果资产被定义为未来经济利益,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未来经济利益也就具有了不确定性,于是,资产的价值就存在了变化的可能,减值的发生也会变得理所当然。当依据这种历史成本对未来经济利益的估计已经高于根据现时情况(包括现时市场状况、资产现时状态、管理当局的意图和对风险的态度等)所做出的最佳估计时,那么资产就发生了减值,这种估计会在资产的续存期内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这就是资产减值的实质。

  资产减值会计试图用资产可收回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或费用。资产减值会计力图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度量。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目前资产价值的信息,向现实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未来现金流入或流出等决策相关的信息。这实际上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是会计信息决策有用观的体现。

  (三) 资产减值会计的含义

  所谓资产减值(Impairment of Asset),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006第8号——资产减值》的定义,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这里所说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在当期确认为费用。对于资产减值进行的确认、计量、记录就是资产减值会计。

  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一)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目前,主要的国际性会计组织和会计准则发展领先的国家都在加强资产减值相关准则规范的研究,并且积极研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99年7月正式发布了第36号国际会计准则“资产减值”(IAS36);2004年3月,IASB发布了修订后的IAS36,新准则根据对2002年3月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建议做出了修改,并于2005年1月1日起生效。

  IAS36从内容上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体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论和方法的一致性以及资产定义的内在要求;

  2.建立了现金产出单元和使用价值的概念,为分析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奠定了基础,解决了资产减值测试的操作性问题;

  3.实现了资产减值和资产重估这两项会计政策的结合;

  4.要求全面采用折现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1年6月颁布了第144号财务会计准则“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的会计处理”(FAS144)取代了第121号财务会计准则“长期资产减值以及待处置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FAS121);

  1997年6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了FRED NO.15“固定资产和商誉的减值”的讨论稿,并于1998年7月正式出台了第11号财务报告准则(FRS11)“固定资产和商誉的减值”。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在2004年7月也发布了与IAS36趋同的AASB136“资产减值”。

  (二) 资产减值准则历史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始于存货、应收账款等短期资产。

  1992年1月1日起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最早提出了计提坏账准备金的规定,但并没有作出强制要求。

  1992年7月1日起实施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开始采用应收账款备抵法,在年度终了时,对需要降价处理的产成品和可以对外销售的自制半成品允许提取存货变现损失准备。

  在1993年开始的会计改革中出台的“两则两制”都允许采用应收账款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只是各个行业计提的百分比不同。(外商投资企业为不超过3%,对外经济合作为2%,农业、施工、房地产开发为1%,其他为0.3%—0.5%)。同时在商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可设立“商品削价准备”用于计量库存商品可能发生的削价损失。

  1998年1月27日,财政部制定颁发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取代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应的多项补充规定。要求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和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必须在会计期末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等四项计提减值准备,对其它上市公司(即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除必须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外,其它三项准备是否提取,由企业自行确定,并未作出强制性规定。对非上市公司仅要求计提坏账准备。

  1999年底,财政部先后发布了财会字[1999]第35号:关于印发《〈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的通知,及财会字[1999]第49号:关于印发《〈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问题的解答》的通知,明确规定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规定提取“四项减值准备”。这样,就将四项准备的适用范围由上市公司扩大到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将自愿披露发展为强制披露。据有关数据表明,1999年“四项准备”共挤掉上市公司资产水份418亿元,相当于总资产的2.57%,当年股东权益的5.36%。

  2000年底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规定从2001年1月1日起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2002年起在外商投资企业范围内实施,鼓励非国有企业提前实施。对资产进行了新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计提减值的资产范围扩大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等项目,由原来的“四项准备”发展成为“八项准备”。

  2001年财政部新颁布和修订了具体准则中的《无形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和《存货》,对相关资产的减值问题做出了规定。

  2006年2月16日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三) 我国新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是对现行准则的一个较大的调整。也是我国新准则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并与美国、加拿大公认会计原则的相关规定一致。该规定封死了减值冲回这一企业操纵利润的通道,为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证。新准则制定以前,企业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大额冲回来调整当期利润,是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方式。一是当预计当年将会出现大幅亏损时,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下一年度冲回,从而作出下一年度扭亏为盈的财务报表。业界俗称“洗大澡”;二是选择某一年份超大额计提减值准备,其后几年分次缓慢冲回,制造出利润稳步攀升的假象。(刘玉廷等,2005)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中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信息:

  一是当期确认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金额。二是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累计金额。三是提供分部报告信息的,应当披露每个报告分部当期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

  三、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

  (一) 盈余管理

  目前,会计学理论界还没有对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形成普遍认同的权威定义。

  中外学者曾经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作出探讨:主要有“经济效益观”和“信息观”两种理解方式。经济效益观的代表人物Wiiliam.R.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所谓盈余管理就是“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equences)的一种具体表现(William.R.Seott,2006)。信息观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美国会计学者雪普则认为盈余管理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会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Schipper. K.,1989)”。在国内学者关于盈余管理的理解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魏明海、孙铮、王跃堂(1999)等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行为”等等。

  从上述几位学者做出的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是都包含了这样一层含义:即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方法来改变财务报告中的盈余数字,对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进行干预。

  同时,盈余管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以目标利润为中心,统一管理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这其中既包括合法合规的会计政策选择调节利润,也包括违法违规的舞弊行为。狭义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经理层为实现自身的效用或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政策所允许的弹性空间内进行选择,从而调节公司盈余的行为。本文采用狭义的盈余管理概念。

  (二) 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

  管理层基于何种动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管理层进行资产减值是为了体现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值反映了资产未来收益能力的下降,这可能与竞争者的行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管理层战略的改变等有关;另一种观点认为,管理层可能利用会计规则赋予的弹性,操纵会计盈余,不确认减值,或者仅对他们有利时才确认减值(Francis et a,l1996)。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管理层是根据正确预期还是出于机会主义运用资产减值政策(王跃堂等,2005)。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主体是中国境内的企业,新准则具有一定程度的规避和防范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政策倾向,资产减值准备之所以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王建新,2007)

  1. 资产减值准备计量标准不统一且可操作性差。而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对8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标准没有完全统一,具体有:可收回金额、市价、可变现净值等,其中又有销售净价、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成本、费用等多个概念。另外,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仍不完善的前提下,市价、可收回金额、可变现净值等的确定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差。

  2.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较强,会计政策存在较大的可选择性,企业可通过不恰当的计提比例实施盈余管理。由于《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是做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准备计提与否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企业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亏损公司巨额计提减值准备,即“洗大澡”

  根据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两年出现下列状况:净利润为负,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或财务状况异常,其股票就要被进行特别处理(即ST)。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利润为负,公司股票就将被暂停上市交易(即摘牌)。

  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在以后年度的连续亏损,往往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模糊性,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过去年度积累下的费用和损失予以确认,并将未来年度的费用和损失提前确认,一次亏个够。以便以后年度能够“轻装上阵”。

  (2)扭亏公司减值准备的非正常转回

  如果亏损上市公司想要保住上市资格或摘掉ST帽子,就一定要避免出现亏损或连续亏损的局面。由于该类公司往往主营业务不景气,很难在短期内依赖主营业务扭亏为盈,只有在扭亏年度将过去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通过“会计估计变更”予以转回,刻意制造“报表利润”,造成“扭亏为盈”的虚假表象以逃避市场的监管。

  (3)盈利公司加速计提

  一些绩优上市公司往往趁生产经营态势较佳、利润大幅增长的年份,大额加速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这样既能集中清算、释放一些历史问题遗留下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又能利用“会计估计”而低估资产形成秘密准备金为以后的会计期间留下足够的“业绩储备”。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一规定有助于压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制度空间,使得长期资产减值计提更好地反映其经济实质,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王建新,2007)

  四、实证分析

  (一) 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新准则中不允许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的计提是否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新的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也就是说2006年是资产减值能转回的最后一年。而2007年是长期资产减值不能转回第一年。因为资产减值的计提的选择具有盈余管理的作用,所以本文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H1:上市公司会利用2006年这最后一年,来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备以后年度的盈余管理之用。因此公司在2006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要比2005年的少。

  假设H2:从2007年开始,资产减值不可转回,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将会更加谨慎。因此公司在2007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要比2005年的少。

  (二) 样本选取

  选取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条件1:2005至2007年均有单独披露资产减值损失。

  条件2:2005至2007年净利润均大于0。

  条件1是为了数据选取的方便。条件2是为了选取的公司在近3年的经营状况正常,不存在要扭亏为盈的特殊需要。

  通过我们查阅,满足条件的公司有83家。数据来源于万得数据库。

  (三) 指标

  资产减值损失率=当年资产减值损失/当年总资产

  因为计提的资产减值与总资产有关,如果公司的规模在增长,总资产在增加,那么计提的资产减值亦会有变化。所以选取资产减值损失率作为指标,是为了排除总资产的变化对资产减值损失的影响。

  (四) 验证方法与结果

  1. 假设H1的验证方法与结果

  单个公司2005年与2006年的差异=该公司2005年资产减值损失率-该公司2005年资产减值损失率,有83间公司,因此得到83个数据,用Excel作散点分布图,结果如图1

  

  用SPSS作T检验,置信度0.05。结果如表1

  

  可见平均值为0.0009052。

  95%的置信区间是(-0.000271,0.002082),因为置信区间包括了0这个值,所以在置信度0.05的情况下,样本数据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排除两年资产减值率的差异为0。

  因此假设H1不成立。

  2. 假设H2的验证方法与结果

  单个公司2005年与2007年的差异=该公司2005年资产减值损失率-该公司2007年资产减值损失率,有83间公司,因此得到83个数据,用Excel作散点分布图,结果如图2:

  用SPSS作T检验,置信度0.05。结果如表2

  可见平均值为0.0012402.

  95%的置信区间是(0.000089,0.002392),因为置信区间不包括0这个值,所以在置信度0.05的情况下,样本数据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排除两年资产减值率的差异大于0。

  因此假设2成立。

  五、结果分析

  (一)假设1的检验结果分析

  从验证1的结果可以知道2005年与2006年的资产减值率差异的平均值为0.0009052。表明2005年资产减值率略微比2006年资产减值率要高。同时95%的置信区间是(-0.000271,0.002082),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排除两年资产减值率的差异为0。所以2005年与2006年资产减值率并没有显著差异。即并没有出现上市公司利用2006年这最后一年,来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

  主要原因如下: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可以减少当期利润,而资产的减少会导致以后年度折旧费用的减少,从总体上看,就是把利润往以后年度推延,把所得税往以后年度推延。

  样本选取的为2005年至2007年均盈利的公司,推断它们在这一时期内,经营正常,发展稳定。对于它们来说, 利用2006年这最后一年,来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备以后年度的盈余管理之用的必要性不大。因此没有出现资产减值的明显转回。

  同时2006年的中国股票市场十分繁荣,比如深证综合A股指数从年初的290.36上升到年末的569.58。有大幅度的上升,对于许多持有以公允价值来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公司,利润表上的投资收益会十分丰厚。亦不需要大幅度转回资产减值准备。

  (二)假设2的检验结果分析

  从验证2的结果可以看出2005年与2007年 的资产减值率差异的平均值为0.0012402。表明2005年资产减值率略微比2007年资产减值率要高。同时95%的置信区间是(0.000089,0.002392)。所以在置信度0.05的情况下,样本数据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两年资产减值率的差异大于0。所以2005年的资产减值率显著大于2007年的。

  可能的原因是,从2007年开始,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将无法转回,过去沦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工具的资产减值会计无法再成为企业粉饰利润的工具,计提的减值准备将成为沉没成本,只会减少当期的利润。所以,企业对于资产减值的行为更加谨慎。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对上市公司2005年与2006年资产减值损失差异的实证研究,未能提供足够证据表明上市公司2006年比2005年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或者为将来的盈余管理作准备。

  本文对上市公司2005年与2007年资产减值损失差异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新准则实施后,企业对于资产减值计提的态度更加谨慎。这说明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的新规定达到了抑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效果。

  (二)建议

  新企业会计准则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情况,对资产减值作出了新规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不允许资产减值的转回。这对制约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使企业的资产减值会计核算行为更加规范,根据本文的研究,笔者建议需要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努力:

  1. 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准则制定部门应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特点,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

  首先,谨慎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减少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方法,尽量使会计规范具有可操作性,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现在通过发布“操作指南”和“专家意见”,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这项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其次,进一步制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细则或指导,要求上市公司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专项披露各类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核算中“可收回金额”确定的依据、假设、方法和程序,增加会计政策选择正确与否的可验证性。

  2. 要加强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

  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作出的估计,存在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通过外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类风险。

  首先,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职责,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并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的操作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其次,加强证券监管部门对亏损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亏损上市公司,特别是连续亏损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强制上市公司披露资产减值准备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对于严重违反有关法规的行为,应予以严肃查处,以确保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整个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玉廷, 戴德明,夏大慰. 资产减值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

  [2] 毛新述, 戴德明,姚淑瑜.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问题研究.会计研究, 2005,(10):36~41.

  [3] 孙铮, 王跃堂. 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 财经研究, 1999,(4):3~9.

  [4] 王建新. 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研究,管理世界. 2007,(3):42~49.

  [5] 王建新. 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动机与长期资产减值转回. 会计研究, 2007,(5):60~66.

  [6] 王跃堂, 周雪, 张莉.长期资产减值——公允价值的体现还是盈余管理. 会计研究, 2005,(8):30~36.

  [7] 阎长乐.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分析. 管理世界, 2004,(4):111~116.

  [8] 赵惠萍. 刍议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由施乐事件和世通事件引发的思考.广东财会, 2003,(6):43~45.

  [9] IAS No36. Impairment of Assets. IASC,1999.

  [10] Katherine, Schipper. 1989.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Horizons.

  [11] William.R.Scott.财务会计理论[M]. 陈汉文等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小奇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