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50 苹果版本:8.7.5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浅论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

来源: 杨定泉 编辑: 2009/09/30 11:34:03  字体:

  【摘要】网络技术改变了原有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方式方法,推动了企业经营意识和管理理念的转变。会计信息供给应与网络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基于事项理论、事件驱动和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

  【关键词】网络技术;会计信息;事项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方式方法,推动了企业经营意识和管理理念的转变,对传统会计的理论、实务、目标和职能也产生了巨大冲击。会计信息供给与网络技术的有机整合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地进行自动化,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管理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应当结合系统理论,分别从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处理、披露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基于事项理论(Event Theory)、事件驱动(Event Driven)和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

  一、基于事项理论进行会计数据采集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1494年LucaPacioli的会计理论发展而来的,其核心思想是会计科目分类,使用会计科目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进行分类汇总。当某项经济业务发生时,会计并不采集业务活动的全部数据,而只是采集其中影响到六大要素变动的价值数据,以价值表现的会计数据遗漏了很多对决策有用的非货币性信息,而汇总的会计数据夹杂了很多会计职业判断(分配、递延、预计、摊销、汇总),导致会计的信息类型、信息详细程度、信息可靠性受到限制。虽然目前ERP环境下的会计数据采集已经注意到这一弊端,即由过去以记账凭证为数据采集起点改变为以业务为数据采集起点,但数据处理程序仍然是基于LucaPacioli的会计思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将会计数据的采集还原为业务活动发生时的事项,采用事项会计理论进行会计数据的确认与计量。

  事项会计是构筑于“事项”基础之上的会计理论。美国会计学家约翰逊指出:“事项是指一项活动特征的可行观察结果,这项活动的特征,能够被直接观察到,并对信息使用者具有经济含义”事项理论的核心就是将事项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即事项会计的会计要素就是事项本身,在日常核算中,仅仅将各项交易活动的事项进行存储和传递,提供与经济活动相一致的原始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对相关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来获取与其决策相关的信息。事项理论克服了传统会计采用单一历史成本属性计量的缺陷,将企业所有的经济业务分为不同类型的事项,对不同的事项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众多难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如客户满意程度、产品质量、市场份额、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在事项会计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真实地提供给信息使用者。

  二、基于事件驱动进行会计数据处理

  传统会计数据处理模式是一种视图(报表)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即以报表编制为目的,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按照“凭证—账簿—报表”这种顺序直线化处理程序进行会计数据加工。顺序直线化会计处理程序的理论渊源是Adam Smith的劳动分工理论,其思想是将一定的过程分解为个别作业,管理活动的重点在于努力提高个别作业的效率。因此,数据加工由特定职能部门完成,如销售、生产等,形成各部门的视图,而不能为全部职能部门的业务过程提供整体性视图,导致业务数据在多个职能部门被重复存储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数据处理模式下的会计数据通常是在业务发生后采集,而不是在业务发生时实时采集的,会计数据处理是将滞后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记账、汇总、对账等若干程序后,才向使用者披露,会计账簿和报告从来不是当前时点的发生额和余额,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差。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当采用事件驱动原理,实现会计数据的实时加工处理。

  事件驱动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在事件驱动模式下,可以将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事件驱动的会计数据处理实现了源数据仓库的共享,系统结构将使物理上分散的企业的多个数据库在逻辑上集成,支持不同层次、综合性的信息需求。经过标准编码的源数据信息,可以满足企业外部所有的信息使用者使用,使数据真正做到同出一源,实现共享,解决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的状况。另一方面,事件驱动实现了数据处理与业务活动执行过程的同步,即在业务活动发生时按照业务处理规则和信息处理规则记录和处理数据,能够真正做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披露的实时性,为信息使用者随时提供最新的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信息。

  三、基于可扩展报告语言进行会计信息披露

  现在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是将基于原有的会计概念和会计报告原则的会计报告用文字处理软件录入计算机,然后转换成可以在网上阅读的Web版本,以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文件格式予以公布,并不涉及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报告的理论、内容和手段的改革。IASB于1999年发表了一份对欧洲、亚太地区、美洲22个国家共660家上市公司的电子会计报告的调查研究报告,该报告揭示:660家公司中有410家(占62%)在其网站上披露会计信息,而410家公司中有327家(占80%)利用HTML技术。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2002年在其主页披露会计报告的144家公司的调查,有78家(占54%)公司采用HTML技术。由此可见,目前电子会计报告采用的技术主要是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但HTML作为一种简单的表示性语言,只能规定网页上的内容如何显示而无法表达数据内容。随着Web资源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以及信息用户需求的个性化,HTML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

  1998年4月,华盛顿Knight Vale & Cregory会计师事务所的Charles Hoffman对用于电子发布会计信息的技术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XBRL)。XBRL是一种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专门用于企业会计数据和会计报表信息发布的标识语言(Mark-up Language)。XBRL技术主要由技术规格(Specifications)、分类标准(Taxonomy)、实例文档(Instance Documents)3个部分组成。XBRL能自动、清晰地转换信息使用者选择的包括数字和文字的所有信息,当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网页或把数据导入电子表格运用程序以便计算和分析时,应用软件能识别每一个数据。XBRL技术的优势表现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了转换各国会计报告格式的速度;降低了信息交换成本,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获得性;通过互联网提供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解决了从互联网上获取HTML格式的会计信息不能转换的问题。XML是互联网时代实现信息交换的关键技术,XBRL标准的应用将大大提升会计报告的价值。尤其在Enron事件之后,提供及时而可靠的经营业绩资料更显得至关重要。

  四、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构建

  Ball & Brown 于1968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信息对投资者是有用的,但仅占投资者决策所用信息的10%~15%。1973年10月AICPA发表了Trueblood报告,强调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认为决策有用是上市公司信息的“第一质量”。在我国的一份问卷调查表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997年65%、1998年89%、1999年90%、2000年93%。

  由于会计信息的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会计职业的发展前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断强调用户需求。AICPA主席Robe Mednick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信息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它将有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对提供信息、分析、鉴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

  会计信息供给的直观表现是会计报告模式,回顾会计发展的历程,大致有如下几种会计报告模式:通用报告模式(GPR)、多栏式报告模式、事项报告模式、数据库报告模式、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多层面报告模式。

  GPR模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报告模式,是大量生产一种标准产品——政府管制性报告,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GPR模式只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求,而不能满足个性需求,即便在传统计算机技术下,由于会计软件的功能是固化的,信息使用者不能进行自我调整以识别数据的变化。

  多栏式报告模式是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其优势在于解决了不同会计政策的会计信息可比性问题,但可能导致信息冗余。

  事项报告模式强调经济事项的细节而非综合的会计数据,便于信息使用者从充分的原始数据中选择所需要的信息,使用者可以自主选择会计政策,进行分类、汇总并生成会计报告。

  数据库报告模式强调采取以信息理论为基础的记录和储存方式,即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都以基本信息单位储存起来,在信息披露中没有固定的报告格式,而是以开放数据库方式由使用者根据自己设定的决策模型去获取信息。

  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借鉴Kotha的MC(Mass Customization,大规模定制)理论,将会计报告中的会计要素、不同的计量系统和会计方法、非会计信息项目模块化,这些模块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要求组成不同的会计报告。

  多层面报告模式是将会计信息的网上呈报设置为通用报告、信息组件、信息元素3个界面来披露会计信息,其实质是采用XBRL技术替代财务软件中证、账、表一体化查询技术。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和多层面报告模式是在遵循现有会计准则和会计报告规则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披露更详细的会计信息,但没有改变会计数据采集的起点,考虑如何提供更丰富的会计信息。

  综上所述,在网络环境下,应该改变用信息技术模拟会计概念和会计报告规则的思路。以事项理论进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存储企业经济业务中原始的会计数据和非会计数据;采用事件驱动原理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由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模型,选取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决策;通过XBRL技术披露使用者所需求的信息,从而建立基于事项理论、事件驱动、XBRL技术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瑞生,续慧泓. 论网络环境下的会计报告模式[J]. 会计研究,2004,(1):60-65.

  [2] 张天西,薛许军,林进安.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财务报告及信息披露研究[J]. 会计研究,2003,(3):47-52.

  [3] 潘琰. 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及其对会计的影响[J]. 会计研究,2003,(1):39-44.

  [4] 肖泽忠. 大规模按需报告的公司报告模式[J]. 会计研究,2000,(1):43-49.

  [5] 吴炎太,薛恒新. 现代会计信息的事件驱动系统[J]. 财会通讯,2001,(9):44.

责任编辑:小奇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