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金融风暴后再论公允价值——困境与出路

2010-12-15 09:34 来源:张白玲

  【摘要】 公允价值自问世以来始终是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此次金融风暴再一次将其推向公众视野。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具有极大的理想色彩,并与原有计量属性之间存在逻辑上的重叠。由于各国的会计准则并没有对其做出合理的说明和准确定位,给理论与实务带来一系列的困惑。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并研究现实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公允价值;价值与价格;计量属性与计量规则

  一、问题的提出

  (一)金融风暴中的“公允价值”

  2008年9月,美国爆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风暴中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进行猛烈抨击。批评意见主要为:在市场失灵情况下,公允价值使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复杂性和市场风险的巨大性导致公允价值的合理性难以保持;公允价值披露加剧了周期性经济后果,把市场推入“信心缺失”深渊;公允价值催生市场逆向选择,造成市场动荡等。

  面对市场的批评,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纷纷修改“公允价值”的规则,以缓解危机带来的冲击及金融资产账面大幅缩水的局面。

  (二)“公允价值”规则的修改

  1.美国

  2008年的4月,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不断恶化时,国际金融协会(IIF)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提出中止银行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的要求。2008年9月15日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由60多名议员组成的两党联立团体写信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敦促暂停公允价值会计准则。2008年9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了针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会计》的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在金融危机中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而应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2008年10月3日,美国众议院投票通过,前总统布什正式签署了《2008紧急稳定经济法案》,暂停使用盯市会

  计,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2.其他国家与国际组织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宣布可以从2008年7月1日起追溯调整新会计准则。德国规定新会计规则可以将金融资产重新分类以及区别定价,以避免计提跌价准备,从而在账面上可以实现利润。日本于2008年10月16日宣布将审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根据买价重新估价证券。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FSC)2008年12月22日发表声明,针对货币贬值产生的外债风险,将考虑修改会计准则,放松会计规定。

  二、公允价值困境何在

  公允价值自诞生以来,有关概念与实务始终是会计界关注的焦点。金融危机中由于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更引起各界高度关注。这场风波进一步暴露了公允价值深存的问题,即:角色问题——在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中地位的不确定性或难以准确定位,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使用上的困扰。

  (一)困惑1:计量属性?计量原则?

  众所周知,公允价值的出现是源于金融工具计量和披露的需要。由于历史成本的财务报告不能向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变化的预警信号,影响投资者对风险的估计和判断。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提出了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认可,并随即发布一系列相关准则。截至2004年12月底,FASB共发布了60个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 FASB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由是:历史成本无法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实际价值,市价也不能全面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因为,对存在活跃市场,并可上市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市价是理论上最恰当的计量属性,但多数衍生金融工具没有活跃市场的市价。因此,“公允价值”作为市价的估计价格,成为衍生金融工具唯一可用的计量工具。

  1.关于公允价值的表述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概念提出后,如何解释和表述一直备受关注。在各种表述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作的解释。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95年,IASC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IAS32)中的解释: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该解释对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提出明确要求,并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

  2000年底,IASC完成的《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会计处理》的综合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有了进一步的表述:“公允价值是企业在计量日由正常营业报酬驱使的正常交易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解除负债将付出的估计价格”。这里进一步强调公允价值存在于正常交易中,其实质是市价的估计价格。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96年,FASB125号《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处理》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表述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交易(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销售)中据以购买(或承担)或销售(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金额”。2004年6月,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当前交易中,在熟悉情况、不关联、自愿的各方之间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价格。”2006年9月

  15日, 在FASB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公允价值被明确定义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转移负债将付出的价格。很显然,FASB所指的公允价值,其真正含义是资产的客观价值,并非市场上标出的具体价格。

  目前,FASB已将公允价值计量运用到了金融工具以外的其他项目,形成了一个以公允价值为核心的会计计量理论体系。FASB的想法是,从金融工具入手试行公允价值会计,然后逐步将其扩展至金融工具以外的其他项目,最终以公允价值会计代替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形成公允价值会计占支配地位的新会计模式。

  尽管FASB的思路和意图很明确,但是公允价值不论从理论或实务角度看,作为计量概念都有些差强人意,这是造成目前实务中一系列困惑的主要原因。

  2.公允价值的解读

  (1)公允价值的基础——市场。尽管对公允价值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都一致地将其放在市场环境下进行观察和评价,假定各主体是在“市场”基础上进行交易,包括现实市场和虚拟市场。“现实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并不限于主体相互交易的现实市场”(葛家澍,2009),例如对衍生金融产品的计价就是建立在假想交易的虚拟市场。从现实市场到虚拟市场,表明了作为公允价值基础的“市场”是一个观念的市场,但它又必须满足市场的基本特征,即:公开、透明、有序,各主体没有利益关系和强买强卖,交易是在 “有序”和“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只要符合这些特征,公允价值可以是实际的现实交易,也可以是假设的现实交易,以及对未来的现实交易。

  显然,作为公允价值的市场,是观念中的理想市场,“有序”和“公平”是前提条件,它不包含剧烈波动下的恐慌性市场和极度萧条的疲软市场。当市场不理性、波动和疲软时,公允价值就失去应用的前提。

  (2)公允价值的计量日——交易日、报告日、确定承诺日。会计计量一般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一般而言,初始计量通常发生在交易日(或事项发生日),是对现实交易的计量。但公允价值的初始计量还包括假想(也称为虚拟交易)交易的计量,如某些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日通常发生在“确定承诺日”。虽然,确定承诺日是在未来执行的一项协议,但这种协议仍具有法律效力,可以成为会计确认的确定时间(葛家澍,2009)。

  后续计量通常发生在报告日,报告日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时点。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报告日多数资产要进行价值重估,价值重估的结果是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损益直接影响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不仅具有较大的“未来”不确定性,还有价值变动影响。不确定性使公允价值潜伏了计量风险,而价值变动影响则因为利益的调整,使公允价值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3)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价格(估计价格)。相对于其他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容易使人误解为其计量的是商品的价值,并寄于极高的期望,成为会计计量的最高境界。但马克思经济学认为,价值是一个观念上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人们通常看到的是它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货币出现以后,价值有了其表现形式——价格,人们通过价格间接感受商品的价值。因此,公允价值并非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其本质是资产或负债的交换价值,即价格。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曾指出,会计记录就其实质来看不可能反映价值,“会计所处理的特定主题是货币价格,……会计的基本问题是价格,而不是价值”。

  同时,公允价值不像其他计量属性那样,随着主体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立即产生交易价格,尤其在假想的市场上,公允价值实质上是一种估计价格。但最佳估计是在活跃市场上,同质资产或负债随时可取得的公开、公平的报价,即活跃市场上的市场价格(葛家澍,2009)。

  3.公允价值与现行计量体系的关系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公允价值是公平交易(有序交易)中双方交换资产或者清偿债务的依

  据。第二,公允价值多数情况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的基础

  上。首先是市场假定,假定市场是充分有效的理想状态;其次是供需均衡假定,是由供给与需求均衡点的价格表现价值的全部经济内涵。第三,公允价值是在上述基础上资产或负债的交换价格(或估计价格)。

  公允价值的本意是指理想市场环境下的公平交易价格。但现实是,会计能得到理想市场价格的概率极低,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表达的是会计对市场价格的估计结果,以至公允价值计量有很大的主观性,计量结果经常是缺乏“公允”的。

  因此,公允价值的最大困难是在缺乏公平市价的情形下,如何通过现存计量属性和恰当的估值技术的选择与替代来表现。如何取得公允价值?这个问题早已在FASB1984年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中得到解决。FASB根据会计计量的需要,将计量属性划分为五种。

  这五种计量属性实际上提供了不同时态下会计市价计量的信息。包括了:已实现与未实现;现实交易与虚拟交易,市场估计与技术估计等。因此,无论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都具有公允价值的实质。

  会计选择计量属性的原则应当是:当历史成本符合公允价值标准时,就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当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更接近公允价值标准时,则使用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计量属性;而现值作为资产的“直接计价法”,也符合公允价值的本意。因此,就目前的会计计量体系而言,公允价值已深嵌在各种计量属性中。这些计量属性的使用,已满足了为会计提供不同时态下市价信息的需要。

  4.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提出

  然而,FASB还是在上述基础上提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写入会计准则。1998年,FASB在发布的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中强调:公允价值是对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工具则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IBSA也有让公允价值向独立计量属性发展的意向。其理由是:信息使用者能够实时观测到相关资产的价值变动情况,有利于正确决策,也有利于资产监管。同时某些特殊实体的价值,在历史成本模式下得不到真实体现,也需要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显然,公允价值是被作为与历史成本的对应的市价提出,目标是为某些特殊资产尤其是金融资产提供真实、相关、可靠的信息。

  (二)困惑2:公允价值等同于市场价格?

  虽然,以市价为基础是公允价值计量的理想状态,但现实中公允价值直接取自市场是少数情况,金融工具的计量更多地是依赖各种作为市场替代的估值技术。以美国为例,FASB就依据交易信息的可获取性及可靠性程度,提出了估计公允价值的三个层级:一是参照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来计量公允价值,如果不止一个活跃市场,应当采用最有利于企业的一个价格计量公允价值;二是参考活跃市场上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并调整现金流和其他因素的差异,来计量公允价值;三是以多重估价技术为基础来计量公允价值。

  从这三个层级可以看出,通过第一个层级确定的公允价值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具有客观可验证性,是公允的。第二、三个层级确定的公允价值往往需要通过现值估计或模型估计等方法来进行人为估计,主观性强,容易出现不公允的结果。这时的市场是 “虚拟”的,是由模型模拟建立的市场,其价格内涵已经在传统的市场价格基础上进行了延伸。

  可见,公允价值不能等同于市价。但公允价值准则通常要求高流动性资产用近期的市场成交价作为当期记账价格,这也许是公允价值被等同于市价的主要原因。

  (三)困惑3:市场价格的公允性

  公允价值的基础是市场,但市场并不完全可靠,许多情况下,市场提供的信息背离了资产的真实价值,如金融风暴中银行资产的价值在证券市场上就遭到严重扭曲。

  市场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其活跃程度。关于活跃市场,基本的描述是:可观察到的经常有同质资产或负债的大宗交易(足够大的频率和数量)且报价随时可以取得的市场。其特点是:公开;透明;持续;报价(是在持续基础上的定价)随时可以取得。(葛家澍,2009)

  1.活跃市场:流动性保障

  “持续”是活跃市场基本的特征,而市场的持续靠流动性保障,在一个流动性缺失的市场上,“持续”是无从谈起

  的。此次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信用危机和流动性危机,尤其是金融产品的流动性紧缺情况最为严重。大量金融产品的“公允价值”大幅度缩水,诸多有实力的潜在买家均持“观望”态度,大量证券品种无人问津,市场流动性迅速消失,而陷入困境的资产拥有者,出于恐惧资产加速贬值或者是迫于资金压力,不惜大量甩卖资产。在市场卖多买少,买家“矜持”卖家“疯狂”的情况下,市场流动性紧张未见好转,而这种情况下,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就是一种不能持续的市价,这时的市场就不能算作活跃市场。但金融机构却依据会计准则的要求,以市价来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并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而这些未实现的 “账面损失”又进一步引发了市场上的价格不信任和恐慌性的抛盘。

  因此,活跃市场一定表现为充足的资产流动性。如果资产的流动性弱,企业在急于增强流动性动机驱使下的抛售,必然导致市场交易价格失之公允。

  2.活跃市场:透明度要求

  “活跃市场”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当市场不透明时,必然导致市价的公允性缺失。美国次贷危机暴露出了金融投资机构结构化产品过于复杂、证券化链条过长、资产定价缺乏透明度等问题。这些结构化产品在市场交易时,无人知晓产品构成及经济后果,在实际交易中,大量的产品通过场外交易。与公开市场交易价格的公开透明不同,在私下的场外交易中,由于没有公开价格,资产透明度差;此外,金融产品是由华尔街的那些精英所创造的,产品进入交易环节时,投资者难以了解金融产品的实际价值,在购买产品时只能依赖专业评级机构和中介机构对于风险的定价,而这种价格依据,由于存在着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以及评级模型的局限,难免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在资产定价不透明的情况下,买卖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这时候的价格必然难以“公允”。

  3.活跃市场:市价博弈均衡

  一般认为,来源于活跃市场的价格具有公允性。然而,将公允价值放在市场下观察,可以看到市场价格是各方博弈均衡的结果。首先,市场期望价值是由众多参与者期望价值的博弈均衡。参与者出于各自的背景与目的,具有不同的影响价格或交易利益的能力。当某些个体对市场期望值产生重大影响时,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就不复存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是由于某些有与众不同能力的个体对价值的影响带动了恶性螺旋效应。此时,市场整体所显示出来的价格或价值是不公允的。可见,在公允价值追求整体公允时,往往因局部公允失衡,导致了整体公允缺失,此时市场所显示的价格往往内含了“不公平”。因此,活跃市场的价格也未必都是公允价值。只有将这些特定期望对价值的影响从市场期望价值中剔除出去,才能保障市价的公允,但这却不是会计计量能够做到的。

  4.活跃市场:短期供求影响

  公允价值作为市场的公认价格,反映的应该是要素的长期真实价值。但是,公允价值准则通常要求按用近期的市场成交价作为高流动性资产的当期会计记账价格,而计量日的交易价格往往受报告当期要素供求因素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也不能准确评价持有资产未来实际收入流。当市场剧烈波动时,这个问题更为突显。但由于价格代表了即时的交易信息,则被认为是公允的。

  综上所述,就市场而言,存在活跃市场与波动市场、透明市场与不透明的市场的区别。既使在活跃市场上,由于存在经济个体的博弈情况、短期供求等影响因素,市场价格的公允性也有一个很大的折扣。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正确识别活跃市场与波动市场至关重要。在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透明性是最关键的要求,否则公允价值失之公允。可以说,波动市场上的公允价值不是准则所要实现的公允价值。

  三、公允价值的出路

  尽管对公允价值有各种质疑和批评,但现实是,各主要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不打算取消其作为计量属性的地位。目前针对公允价值所做的各种修订,均为完善措施。基于这一现实,本文就公允价值的理论与实务提出以下建议。

  (一)理论上进一步厘清公允价值与相关计量属性的关系

  1.公允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

  公允价值最直观的表现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通常指在活跃市场上购买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负债的价格。市场价格代表了市场参予者的集体判断,是最基本的计量属性, 其他货币性的计量属性皆衍生于市场价格(葛家澍,2006)。从理论角度分析,市场价格最符合公允价值的内涵,是公允价值的天然基础,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又称市值会计。根据会计准则要求,大部分金融资产和负债都按其市场价值计量。

  但活跃市场的报价也并不都是公平的,在供需不平衡的市场上,价格常常会偏袒某一方,影响商品价值的真实表达,并且,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有活跃的市场,一些特殊商品的报价难以在活跃的市场上形成。可见,市场并非完美无缺。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完全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市场价格并不常见。因此,市场价格并不都是公平的,不能将公允价值与市场价格划等号,公允价值还需借助其他手段获取。

  公允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过去已发生的交易(事项)的基础上,甚至也不是建立在现行交易的基础上;其次, 它是熟悉交易的双方意欲进行交易, 而参照现行交易所达成的购买一项或一批资产,转移清偿一项负债的金额;第三,公允价值涉及的交易尚未开始进行或正在进行中,但尚未完成。在这种情况下, 不可能产生已发生交易的成本或价格。

  因此,公允价值只能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与市场价格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主体依据供求关系进行讨价还价的结果,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

  在市场价格无法取得或无法代表公允价值时,作为公允价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市场价值。

  究竟什么是市场价值?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市场价值就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平均价值,也可以说是在平均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个别价值。市场价值代表的是社会平均生产水平下的商品生产成本,是以市场的平均生产水平来确定商品的价值量,属于价值理论范畴的概念。尽管受供求影响,市场价格可能偏离市场价值,但市场价值始终是市场价格的基础。因此,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即从市场价值到市场价格,还存在一个供求因素。就价值理论而言,市场价值更接近公允价值的本质。

  3.市场价值与现值的关系

  市场价值作为价值理论的一个抽象概念,并没有可以直接计量的方法。实务中,会计通常用估计现金流量并加以折现值的方法表达资产的市场价值,而市值与现值的差异是货币时间价值。由于不同经济主体对现金流量的估计,以及折现率的选择不尽一致,同一资产的现金流量和现值有不同结果。因此,现值是人们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所做的主观判断,通过现值计算获得的市场价值,通常也是主观判断的结果。比如,上市公司的市值是投资者对公司未来收益的预估,把这些未来公司净利累计折合成现值,则成为公司的市值。如果投资者是理性的,市场有效假设成立,那么现值会接近市值。而事实上,现值的估算是建立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假设上,包括未来年收益的预测,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同时还有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变化对公司的影响。

  4.公允价值与公允价值计量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条脉络,公允价值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一种计量理念,它追求的是在充分、有效的市场环境下计量对象的“公允”价值,现实中它的最佳选择是市场价格。但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与计量对象的复杂性,当没有公开市场可以取得市场价格时,或者市场失灵价格不“公允”时,它转而以市场价值即现值计量,以这些具有市场因素的价值形式作为替代。

  显然,公允价值的前提是:市场是充分、有效的。当市场失灵时,就应该摈弃市场价格,采用市场价格的其他替代形式。即:公允价值本质上是指公允的市场价格,当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价格时,此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当可观察的市场价格不存在时,则应采用一定的计量方法估计出其市场价格。

  (二)公允价值的现实建议

  1.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定位问题——远期目标

  虽然,准则层面的公允价值被定位为计量属性,但现实运用却大量借助市价与现值等计量手段,造成会计计量属性的重叠和概念混乱。并且,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通常着力于计量环境、交易条件及表现形式,更多地表达的是会计计量的规则或要求。

  “公允价值”可以明确的内涵应该是:(1)会计计量以市价为基础,市价来自于活跃的市场或各种替代方法;(2)会计计量的动态要求,当计量对象外部环境或自身条件发生变化时,需进行适时的价值重估。因此,公允价值需要重新定位,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命应该是表达会计计量的价值计量和动态计量要求。

  因为,从逻辑层面看,公允价值已从计量的质量高度涵盖了所有的计量属性。把它作为计量规则,不仅可以避免计量属性间的交差重叠,也使计量理论的层次更为清晰。

  2.公允价值运用的时空限定——近期措施

  在理论未能统一的当下,公允价值的首要问题是规定使用规则。尤其是对极端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的限定,即在什么样的市场条件下,在什么样的时点可以不采用公允价值估值方法,从而回归到一种更能反映资产实际价值的估价方法上。

  初步思路为:一是流动性规定。在市场整体流动性比较差的情况下,流动性比较弱的资产,不采用或是暂停使用市价计量。二是价格波动规定。资产价格波动的原因通常有:流动性;持有者的非理性;经济环境;信任危机等。在这些情况下,可以将资产价格波动影响存放到权益项里面,到流动性提高、市场恢复理性,或者是有了切实有效的其他措施后再纳入损益核算。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公允价值的定义问题——基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公允价值计量》[J].财会学习, 2009(01).

  [2]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 2006(09).

  [3] 张白玲,张贤萍,杜孝森.公允价值属性与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研究资本市场会计研究——第八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彭南汀,王习武.论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会计[J].金融会计,2008(12).

  [5]王华庆.关于次贷危机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金融, 2008(20).

  [6]陈瑜.美国救市法案发布后20天回顾——国际各方针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最新动态[J].会计研究, 2008(11).

  [7] 赵小鹿,孙娜(编译). 香港会计师公会对会计准则第39号和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修订的问答. 理财专家新视点——点击金融风暴(内部参阅), 2008(12).

  [8] 盖地,王霜茹.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透视[J].会计师, 2009(02).

  [9] 杨凯生.从一个新视角审视次贷危机时间[N].经济观察报, 2008-09-23.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