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从会计准则的角度谈会计控制

2012-05-28 08:42 来源:黄太洪

  一、会计控制的概念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准则》(1973)对会计控制的定义是:“包括与资产安全和财务记录可靠性有关的组织计划以及程序和记录”[1].中国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01)将“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以上定义涵盖了以会计方法实现的控制和为保障该控制所实施的控制。195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审计程序委员会(CPA)《审计程序公告第29号》第一次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这种划分是源于当时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如何“促进效率”和“鼓励遵守既定管理政策”的疑惑。《审计程序公告第33号》(1963)进一步明确:独立审计师应主要检查会计控制,并指出,会计控制主要和直接与财产安全及财务记录可靠性相关;管理控制主要用于营运效率和遵守既定管理政策[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程序委员会《审计准则文告第1号》认为,管理控制所包含的授权行为是会计控制的起点,而会计控制同时合理保证管理控制的实施。

  二、会计准则视角的会计控制

  1.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进程。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规则,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依据,是生成和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技术标准[3],保障了真实、透明、可靠的财务报告的形成。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进程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财政制度决定阶段(建国初至1992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会计核算规范体系处于财政制度决定财务制度、财务制度决定会计制度的格局[4].二是行业会计制度阶段(1992—1997年)。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于同年出台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进入了基本准则指导下的行业会计制度阶段。三是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存阶段(1997—2006年)。从1997年起,财政部先后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布了16个具体准则。2000年底中国出台《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11月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对分行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初步统一,进入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并存阶段。四是新会计准则阶段(2006年至今)。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先行实施,上市公司不再执行原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标志着上市公司执行分行业会计制度的历史结束,会计工作统一在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范下,走上国际趋同的道路。统一的、国际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适应了上市公司跨业经营的特点。

  2.会计控制目标的国际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从2002年开始,将国际会计准则更名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正是从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的立场出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SEC)2003年6月发布的最终规则规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者公司行使类似职权的人员设计或监管的,受到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满足外部使用的财务报表编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提供合理保证的控制程序,具体包括以下控制政策和程序:

  (1)保持详细程度合理的会计记录,准确公允地反映资产的交易和处置情况;

  (2)为下列事项提供合理的保证:公司对发生的交易进行必要的记录,从而使财务报表的编制满足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公司所有的收支活动经过公司管理层和董事的合理授权;

  (3)为防止或及时发现公司资产未经授权的取得、使用和处置提供合理保证,这种未经授权的取得、使用和处置资产的行为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该定义遵循《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有关条款,并与《证券交易法》关于内部会计控制的描述保持一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2年2月发布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也将内部控制审核内容定义为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来看,经营成果归根结底要通过财务报告来反映。从资本市场监管角度,公司编制的财务报告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是沟通管理层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促进资本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纽带与桥梁。因此,抓住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条主线,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抓住了企业内部控制的重心和主体。

  1999年中国修订的《会计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出原则要求,财政部随即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01)等七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提出了会计控制包括“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在内的三大目标。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以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等也从不同角度提出相关会计控制的要求。中国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7年1月发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提出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要求,财务报表内部控制成为人们的目光聚焦之地。财政部等五部委2010年4月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及其配套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予以披露。这些规定从客观上要求内部控制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核心,适应资本市场的需要。

  从国内外实践可以看出,内部控制的领域逐渐突破了会计控制的范围,向全面风险控制发展 [5],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更加突出,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正在成为共识。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同样突出了财务报告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中国当前条件下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控制的重要标准和核心标准,为会计控制搭建统一的制度平台。贯彻会计准则是上市公司的重要法定职责,因此,会计准则视角的会计控制的目标与会计准则的目标以及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目标高度一致。企业应加强企业会计控制建设,建立科学严密、公开透明、监督有力的会计控制,形成贯彻实施新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在保障机制,通过确保会计准则有效实施,从而为财务报告可靠性提供保证。人们对臭名昭著的“安达信”案例的反思也恰恰说明,会计行业有必要归其本原定位,应该是以财务报表鉴证为核心开展会计控制审计,而不是咨询。

  三、强化企业会计控制,促进会计准则实施

  1.完善会计控制体系建设。上市公司应依据《会计法》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等法规准则的要求,建立和健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会计控制体系,发挥会计核算、监督和报告职能,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和完整。一是企业依法设置会计机构,配备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建立一支熟悉会计准则的会计人员队伍。二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三是企业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将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及时传达至全体员工。四是健全会计监督体系,促进会计控制持续完善。

  2.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设立的独立的评价机制,内部审计在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领带下对组织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实施评价。2001年,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规定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贯彻实施。国资委、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部门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引和办法,要求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对其内部控制体系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2006年,上交所和深交所先后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职能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中国一些追求卓越治理的上市公司,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内部控制审计的探索和实践[6].在当前条件下,上市公司必须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摆脱传统审计方式的束缚,向审计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转变,将审计的触角伸到经营的各个环节。不断健全企业会计控制,报账企业会计准则有效实施。

  3.重视外部治理监督作用。公司的内部会计控制活动不仅仅是内部治理的需要,也应适应公司外部治理的需要。加强对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情况,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国家财政部部门的法定职责。国家审计机关和会计师事务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工作实施监督检查,是维护国家与中小的利益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需要。企业应重视国家财政、审计机关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治理的权威作用,同时,企业要适应外部治理的要求,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自觉,坚持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作为最高原则加以自律,切实改进内部会计控制,认真履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义务,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z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