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摘要】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审计影响的不断扩大,审计项目业务管理越来越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受到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试从慈溪审计实践出发,结合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对审计项目的业务管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围绕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审计协调和质量控制等审计项目业务环节管理,分析当前审计项目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审计业务管理水平的对策,从而为构建科学的审计项目业务管理体系服务,促使审计机关更好地发挥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功能。
【关键词】慈溪审计实践;审计业务管理;思考
最近,刘家义审计长在国家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思考为什么审计、审计什么、怎么样审计、审计为了谁的问题,深入思考审计的本质,从而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好的履行审计“谋士作用”和“卫士作用”,提升审计质量和审计项目业务管理水平。对此,笔者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对审计项目业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要探讨。
一、加强审计项目业务管理是发展审计事业的必然要求
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传统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弊端已在审计工作实践中日益显现。如何进一步规范审计业务流程、提高审计项目业务管理水平已成为研究审计事业发展的新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审计结果公开而引发的“审计风暴”,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对审计工作的要求和审计监督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从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其自身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事业的自身发展。因此,要加快发展审计事业,就必需加强审计项目管理,提高项目业务管理水平。
二、审计项目业务管理的慈溪实践与探索
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是审计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慈溪审计坚持“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审计项目业务管理实践创新,初步形成了“四项创新管理”的慈溪特色审计项目业务管理模式。
(一)创新审计项目质量管理
一是建立ISO9000审计质量认证管理体系。2005年,慈溪市审计局全面实施审计实务和审计内部管理ISO9000质量认证管理体系,对审计项目从方案编制、证据收集、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编写及审计报告出具等具体环节均作了明确规定,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有了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二是严格执行审计质量三级复核制。由审计组、审计组所在科室和局专职复核员分别在不同阶段对对审计组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收集的审计证据以及据以形成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进行复核并签署复核意见。三是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在对审计项目实行质量复核、考核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实行审计项目实施人质量责任追究制,对造成一定审计质量的责任人追究相应责任,并予以一定的处罚。四是实行审计项目一审一结制。要求审计组长在完成审计项目实施后有的放矢地撰写审计项目书面总结材料,并直接向局长提交书面总结并作总结汇报。
(二)创新审计项目技术管理
一是加大计算机审计项目比重,做到凡是具备计算机审计环境的,全部实行计算机辅助审计。二是加快审计业务计算机技术应用。2008年起全面实现OA与AO系统的交互使用,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三是建立计算机审计数据库。审计组相关同志在审计项目实施结束后,建立完善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库”、“被审计单位数据资源库”、“审计文件法规库”和“计算机应用技巧共享库”等审计成果数据库,为以后开展其他相关计算机审计项目提供资源性支持和技术性应用。四是加强计算机审计技术联合攻关。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平台,扎实开展数据式审计,加大“三小软件”的开发力度,有效探索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2008年度,该局实施的《慈溪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专项审计调查》计算机审计项目被评为浙江省综合类优秀审计项目,并有3条专家经验入选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库目录。
(三)创新审计项目组织管理
一是实行主审资格考试制和审计组长竞骋制。为切实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主动性,对审计业务人员实行主审资格考试和目标考核,对财政同级审计等多个重要项目的审计组长、主审人员实行公开招投标,提升审计项目质量和审计队伍战斗力。二是引入专家咨询制。组建由审计业务骨干组成的审计专家组,研究审计项目计划、重点项目审计方案、审计报告论证及综合成果提炼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审计项目,聘请外部专家提供政策、技术等专业支持,提升审计成效,如在人民医院专项审计中聘请计算机专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等。三是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化与被审计单位联动,将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列入审计项目后备支持力量,共同参与项目审计实施。加强与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建立案件线索移送制、部门协同办案制、执纪执法联席制和办案协作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协作机制,全面优化审计联合执法环境。四是建立内审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资源和各镇(街道)、行政事业所属内部审计力量,做好同步审计项目及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实行优势互补、上下联动审计。
(四)创新审计项目机制管理
一是实施开放式立项管理机制。通过主动汇报,听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意见,了解党委政府对审计立项的需求性,明确审计项目立项方向;通过网络征求意见,确定民生项目调查目标和方向;通过走访有关单位征求审计项目立项意见和建议。二是实施“阳光审计”制度。推行审前公示制,在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单位的同时,在被审计单位醒目的位置张贴审前公告,公布审计实施范围、审计对象、审计纪律等内容,主动接受公众对审计工作和被审计单位的再监督;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通过审计机关网站和其他网络新闻媒体发布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公告,全方位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实施审后回访制,在审计项目实施结束后积极开展审计项目回访,促使被审计单位有效整改。三是实行政府投资性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机制。该市审计局自2005年起组建建设项目专业审计分局,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审计监督。近四年来,累计完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审计3962个,审计涉及金额达106.14亿元,累计核减建设资金约6.26亿元。四是深化审计项目成果提升制。通过审计信息专报、制发审计建议函和召开审计情况通报会等形式,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被审计单位和社会各界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并联合纪检、财政等部门多管齐下狠抓审计整改落实。2008年度该局累计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11.59亿元,挽回(避免)经济损失1161万元,提出并采纳审计建议60余条,被市委、市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等录用信息241篇次,获市领导批示13篇。
三、当前审计项目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要求,在提升审计项目业务质量和业务规范化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审计项目实施、审计业务规范及审计质量控制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四重四轻”。
(一)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
一是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审计重点不突出,甚至出现审计实施方案“千审一面”、“多年不变”的现象,严重影响审计形象;二是部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孤立地把审前调查作为程序加以应付,造成审前调查不深不细,流于形式,无法达到质量控制要求。三是不按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进行审计,超范围偏目标进行审计。
(二)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
一是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的编制在机构层次、完整性及审计文书等方面未按规范化要求进行操作,出现审计文体多样化现象;二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重财务资料轻业务资料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有些问题审计不深不透;三是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只重审计问题的审查,轻视审计取证资料的收集,甚至出现审计取证不全,导致审计问题难定性,进而影响审计项目质量。
(三)重审计报告、轻审计落实
一是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审计回访不到位,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回访只注重形式或干脆不进行回访,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加以具体分析,影响审计成果转化和审计监督作用有效的发挥;二是审计成果分析和利用不够,有些审计项目开展得很好,但最终却效果平平,主要是对取得的审计成果分析、利用不够,没有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成果转化;三是审计整改监管乏力,对提出的审计意见、建议和审计决定,部分审计机关监督整改力度不到位,加上监察、财政及相关部门未尽全力予以督促落实,导致审计整改监管走过场。
(四)重审计执行,轻审计风险
一是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执行中对审计结果仅满足于查出几个违法违规问题,忽视了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总体情况的全面把握和深入分析研究,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审计执行不深透;二是部分审计人员片面追求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忽视了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层面研究分析违法违规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导致审计结果就事论事,难以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建设性作用,更不知不解决根本性因素,同样问题仍将历史再现;三是个别审计人员为了出成果,认定问题执于己见,听不进被审计单位的合理意见,导致审计结果争议不断,审计报告风险隐患重重。
四、提高审计项目业务管理的途径
审计项目业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审计项目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多层次的组织机构管理需要建有系统性的审计思维理念。
(一)建立审计项目全过程审计机制
一是树立审计项目全程审计理念。树立对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决算进行全过程审计的审计理念,探索实践全过程审计模式。今年国家审计署实施的4万亿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已为我们营造了探索实践全过程审计的良好机会。二是建立“三维审计模式”。关注、评估事项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对“过去时”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原有不足,提出建设性的修整意见;对“现在时”进行评价,分析实际运行的现状,提出有效预防和合理改进的建议;对“将来时”的预期效果进行预测分析,为决策者提供详实可靠的审计建议。三是实施“宏观服务型”审计。审计机关立足于宏观层面,对采纳审计建议修正后的相关政策实施再审计,分析调整后的决策在操作和执行中的成效与不足,为决策者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
(二)深化审计项目质量管理
一是建立以审计项目质量为考核指标的导向制度。通过以审计项目质量为考核指标的导向激励制度,来激励审计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二是建立审计项目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体系。制订审计质量标准体系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项目质量。三是实施审计项目责任追究机制。建立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的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体系,通过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促进审计人员树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意识。
(三)优化审计项目业务流程环节管理
一是制订和完善审计项目业务流程操作规则和制度。对照审计工作实践,积极开展审计项目业务流程创新,对现有的审计项目业务流程相关制度和办法不足之处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审计项目业务流程规范化,保障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和审计成果有效应用。二是明确审计项目业务流程各阶段界限的划分和各阶段的审计任务和目标。在传统审计模式划分的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审计后续管理等四个管理阶段基础上,优化审计阶段界限划分,明确各个阶段的审计任务和审计目标,提高审计项目业务流程的规范化操作。三是规范审计文书操作。制定相对统一的审计文书内容和格式,并设专人负责审计文书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做到审计文书标准统一、页面规范一致。
(四)实施审计项目后评估机制
一是成立审计项目后评估领导小组。由审计业务专家组成的后评估领导小组实施审计项目后评估活动,对后评估项目进行项目分析、评比和总结。二是制订审计项目后评估指标体系。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审计实施、项目效益、项目影响和项目可持续等相关指标体系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估。三是制订审计项目后评估管理机制。通过建章立制,实行审计项目后评估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通过实施审计项目后评估,找出项目审计成败原因,从而为今后开展相关审计项目提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审计管理课题组,浙江审计管理体系的构建,2008年。
[2]谢力群.论国家审计的创新[J].审计研究,2008(3):26-32
[3] 赵劲松.关于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特征的——个分析框架[J].审计研究,2005(4):65-68
[4] 孙宝厚.关于全面审计质量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8(2):3-10
[5] 石桂英.加强审计业务管理,提高审计效率[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6):14-15
[6]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6》, http: / /www.china.com
[7] 吴小芬, 李永忠 ,许惠煌.我国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探析[J].情报杂志 ,2006(8)
[8]石爱中,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坚持审计实践 注重研究方法,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的报告.南京. 2008年3月。
上一篇:讲求实效特色鲜明
下一篇:金融审计中非现场审计实施浅析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