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31 苹果版本:8.7.31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践科学发展观 行课题化审计

来源: 陈黑虎 张政斌 编辑: 2010/10/27 16:16:35  字体:

  【摘要】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审计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在疗已病的同时,通过剖析其病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杜绝“重蹈覆辙”现象,达到举一反三“用疫苗治未病”,才是现代审计的精髓。基于此,本文提出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课题化审计” 战略模式,旨在为“专家化、学者型”审计人才在源头治理方面提供大显身手的平台。

  【关键词】 课题化运作;审计调研;科学发展;源头堵漏

  计需要求真,监督更需创新。求真是审计的科学精神,创新是审计发展的必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作为求真的三个方面,寓含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与科学发展观直接相通、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作为审计人,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创新工作方法,以勤奋敬业的工作精神,真知灼见的前瞻性、建设性对策,来为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和矛盾、缓解各种资源和能源紧缺的状况出谋;为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潜在风险,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环境、资源安全建言,为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献策。

  一、课题化审计的提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在审计理念上,就是把审计理念定位在由简单的查问题、处理问题转移到思根本、谋大局、求长远,促进经济数量与质量、资源和环境、经济与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作为审计的着眼点、出发点和立足点。纵观中外的审计理论与实践,现代审计内容可概括为涉及资金方面、涉及管理控制与服务方面、涉及环境方面、涉及电子信息系统方面、涉及质量方面、涉及人力资源方面等多方面的绩效评价及其改进工作的对策意见。审计工作不可能包治百病,组织实施不可能面面俱到,剖析研究不可能事无巨细,成果报告更不可能一应俱全,故此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无论搞什么项目的审计,都必须瞄准一个主题,就某一目标在横向上求广度,在纵向上求深度,在剖析上求高度,在对策上求精度,在治理上求强度,做到在监督上有所不为,才能实现审计服务的有所为。可以说,任何一种面面俱到,不分清红皂白、包罗万象的审计检查,充其量也只能起到“水过地皮湿”的效果,甚至可能产生“干打雷不下雨”的负面影响,使人滑向“听雷声习以为常,行舞弊前赴后继”的胆大妄为的惰落快车道。

  (一)不刮“审计风暴”需要审计创新

  “审计风暴”刮过了多年,可它曝光的问题却仍然“涛声依旧”。这是什么问题,究其原因,就是这种只揭露伤疤不清理细菌的“刮风式”审计,只能斩草不能除根,只能刮跑地面上的残枝败叶,不能铲除滋生“杂草的种子”。罚几个钱,搞几个案件,移交几个人,刮几场审计风暴,只能算做审计的表层功夫,充其量是一种短期轰动效应;审计的真正深层功夫在于能提出好的制度、好的机制、好的办法,尽可能地减缓、遏制人之私欲无限膨胀趋势,去切断个别人内心私欲与岗位行为之间的利益循环链条,彻底铲除滋生舞弊的土壤,以至形成“让坏人在好的环境熏陶下变好,让好人在好的氛围中更善良”的环境,这才是审计的宗旨和精髓,这才是衡量审计质量高低的标准,衡量工作业绩好坏的尺度。因此,牢固树立“今天掀起审计风暴是为了消灭明天能掀起审计风暴的不和谐因素”的审计理念至关重要。

  (二)打消百姓疑惑需要审计创新

  在审计第一线,最能了解到事件的真实情况,掌握到事情原汁原味的第一手资料。记得二十年前的一次审计调查,就曾有父老乡亲问我:咱家乡这些年如按统计上报的植树数字,早该种到“炕头”上了,可就是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花钱不受益啊。你是搞审计的,给咱审审这是怎么回事?当时,我无言以对,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硬着头皮,死挨前辈们的数落!时间在流逝,教训在积累,我渐渐地领悟到了过去父老乡亲们的责问中,就隐含着百姓对科学发展的期盼,父老对创新现代审计模式的期待,社会对现代审计的强烈需求。

  (三)解决见怪不怪问题需要审计创新

  “年年绿化兴师动众,岁岁沙尘涛声依旧。只见挖坑人山人海,不见树木郁郁葱葱。”这些屡见不鲜、见怪不怪的“小问题”,因为太多、太普遍,以至于达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的地步,老生常谈的多了,谁都懒的再管,久而久之,一些看似非正常的东西演译成了“老鼠和猫”能擦肩而过的“祥和”幽默剧。在这见怪不怪的事情当中,老鼠心中的“鬼把戏”,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其中“猫腻”在哪,都知道闪亮登场背后的“黑幕”,哪怕他是精心包装过的行为,只不过是大猫小猫和老鼠都不愿戳穿其心知肚明的“公开的秘密”罢了。欲实现“猫和老鼠”各自地位的真正回归必须建立一套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督导一切非涉密事项均搬到公开的公共桌面上亮相。

  (四)遏制弄虚作假之风需要审计创新

  大家知道,水利资金的管理及其效益的发挥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每年对水利事业的投入是一个相当不小的数字,欲弄清这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及其效益发挥的怎么样,不经过深入、细致的审计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现实中这些年对专项资金的审计,从时间上一般只安排一个生产周期,甚至只安排一个周期中的一、二年,从空间上通常只安排一、二个部门,这就无法避免使审计分析的阶段性、片面性抬头,使审计分析的连续性、全面性弱化,如此追求审计项目数量、贪大求全的水过地皮湿的做法的弊端已明显显现。于是,民间流传的有关水利资金利用率方面的顺口溜的悄然露头也就不足为奇。如:“打好一眼示范井,年年凭此要资金”,这叫栽好摇钱树;“修好一条样板渠,岁岁评比都用你”,这是爱你没商量;“开发一块水浇田,次次观摩都上眼”,这叫怀揣报功牌。还有“专项资金挪吃喝,大家肚圆谁肯说;旧渠年年披新土,有谁乐意掀盖头;一年一查我不怕,担心只怕数家家(资金与效益一项一项地查,一件一件地数)”。这些话虽然有所偏颇,但也不无道理。用什么办法能把“只见筑渠红旗招展,不见水流浇灌麦田”之类的顺口溜赶下历史舞台而永不复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大课题。

  为什么经济领域中一些违纪违规问题会屡查屡犯、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管理上有漏洞,制度上不健全,措施上不得力、执法上不到位。如何跳出就审计而审计,就违纪论违纪的怪圈,如何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西医式治病之路,而重新走上“中华医学辨证论治”源头治理——不在治表上下功夫,专在治本上做文章之路,如何全面从源头上堵漏,行为上规范,查处上加力,根治上设防来提升审计水平上台阶,就呼唤一种能融合审计科研与实践之特性,且具有源头堵漏、根源遏制功能的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模式——“课题化审计”战略。

  二、课题化审计之概念

  (一)课题化审计之内涵

  “课题化审计”是一种以科研形式监督、反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题追踪调研与预警建言活动。具体讲它是围绕某一具体审计目标,嫁接理论课题研究模式,通过对相关资金的管理使用、相关法规政策的执行、相关效益的发挥情况等与审计目标有关的各种管理因素用时空观念进行课题化立体审计研究的活动。它是集科研与实践于一体的源头堵漏型的高层次监督,是“专家化、学者型”审计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制度创新的奏鸣曲,是审计事业发展的方向。该课题化研究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具有前瞻性、建设性、战略性特点。三个特点注定了课题化审计战略目标是长远的,不是短视的,对于战略性重大事项,要有“宁肯一朝‘做手术’釜底抽薪忍短痛,绝不天天‘打点滴’扬汤止沸闻哼哼(常呻吟)”的气魄进行革命性处理。

  其主旨是源头堵漏,重点在制度创新。源头堵漏要关注制度缺失,制度创新关键在管理层面。俗话说:人管人越管越乱,人管事越管越多;制度管人才能一视同仁,使人心服口服进而滋生和谐,制度管事才能不挑不捡,使事一顺百顺,形成良性循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审计工作者重拳出击、注重调研、刨根问底剖病因,强化防范、服务经济、釜底抽薪开药方;通过今天治病救人剖析制度缺失,来实现明天惩前毖后修订完善制度,进而使病种绝迹于萌芽状态。

  其理念是治未病,核心在强服务。即审计理念应该是事前预防——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而不是打击——疗已病,等秋后算账,更不该是放长线钓大鱼;审计不能等到亡羊报警之后再忙于补牢,而是要在“羊”圈养之时,通过“望闻问切”实施侦察预警,运筹帷幄于亡羊之前而勤于筑牢。如果说疗已病解除病痛算是政绩,那么治未病造福一方就是功绩。审计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创新点,在于服务战略决策,服务战略发展,服务社会民生。

  其方式是嫁接严谨,目的在构建和谐。严谨,要求我们视审计为课题研究,把报告当学问著述。和谐,包括:

  1.制度和谐:促进现有制度的落实与完善,促进良好机制的形成与光大,最终实现用好的制度、好的机制筑牢“高压线”隔离带,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不跨越警戒线。

  2.心态和谐:在制度和谐基础上促进人之善性的不断放大和凸显,遏制人之恶性最小化以至泯灭,让过去那些触碰“高压线”的自以为很高明的“雕虫小技”演变为现在谁看谁没兴趣、谁干谁没机会、谁想谁没必要、谁说谁没胆量、谁搞谁找自毙的丢人现眼“闭幕式”。

  3.运作和谐:促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酝酿成为一个研究课题,促使每一篇报告都煅造成为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促使每一位审计干部都培养成为一名审计实践的专家与审计理论研究的学者。

  其一般方法是调查研究,精髓在求真务实。调查研究,调查是前提,研究是为建言作准备。调查则需从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中调查选课题,从源头上找症结,从病灶区发生发展过程剖病理,研究就要在制度、机制层面研究析成因,以制度创新角度源头堵漏建言施对策。求真务实要求干工作要谋取长效,不一时轰动;揭问题要一针见血,不遮遮掩掩;谈分析要追本溯源,不挂一漏万;剖事理要切中命门,不就事论事;谈危害要入木三分,不蜻蜓点水;提建议要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云;施对策要标本兼顾,更表里兼治。同时也要求选课题宜把握适度,忌贪大求全;去检查宜查有深度,忌一叶障目;搞调研宜访有广度,忌以偏概全;论错弊宜评有高度,忌平淡无味;写报告宜富有力度,忌面面俱到,堆成杂货铺。

  其分析范围是跨越时空,真正功夫在巧开锈锁(孵化金点子)。只有做到空间上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时间上跨年度、跨周期,一审审它十来八年,一计计它几项资金,一查查它有关部门,一检检它一个体系,才能做到高瞻远瞩,掌控规律,服务实践。这样我们提出的审计建议才有可能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才不至于再度陷入‘年年搞审计,岁岁老问题’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孵化金点子关键在于对一手材料深加工,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来实现举一反三前瞻性思索,触类旁通超前性研究,最终综合酝酿提炼出对一个系统、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宏观调控的建设性意见,去打开陈年“锈锁”,这就是课题化审计的真功夫。

  (二)课题化审计的作用

  课题化审计是柄“双刃剑”,表现在它既是“专家化、学者型”审计人才的比武舞台,又是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审计人才的摇篮;它既能推动审计工作攀升上水平,反过来审计工作又促进它不断上台阶;它不仅是防错纠弊的工具,而且更是提高社会效率、保障战略发展的工具。

  1.对人的作用:(1)有利于吸引高学历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为“专家化、学者型”的审计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用武空间。(2)有利于促进在职审计人员不断自我加压、自我“充电”,培养一批经验丰富、思维敏锐的“沙场老将”,造就一批有创新意识、有实干精神、有宏观头脑的新一代审计干部。(3)有利于形成“我为工作多学习,岗位催我搞调研,工作逼我勤思考”的良好竞争学习氛围,使每个人的工作都“变做职业为干事业”。(4)有利于使整个审计过程变成审计人员锤炼审计质量的“考场”,以至互相比试审计质量的“赛场”!如此,增强审计人员深钻细研的主动性,培养审计人员精益求精加工审计成果的自觉性,就成为课题化审计发展的源动力。

  2.对事业的作用:(1)有利于凸显高层次审计监督的“放大镜、望远镜”功能。相对于传统审计模式而言,课题化审计模式更注重揭示问题的本质——捉蛇捉到七寸处,更注重从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非正常小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看出大问题,更注重从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非正常小现象的危害中看出大问题,更注重从不足挂齿的行为细节中看出症结所在,更注重用科学的视角、发展的眼光去预测、设计“提前量”,制定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长远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把能想到该想到的问题统统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此,无疑有利于共享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整体效能,把过去审计报告中的那些原则性的“马后炮”式的亡羊补牢性质的权宜之计扭转为“火眼金睛”式的服务未来“净化土壤”的宏观调控性质的防范对策,以彻底解决“按下葫芦起来瓢”的屡查屡犯、屡禁不止问题。(2)有利于将审计科研与审计实践融为一体,解决“务虚与务实”两张皮问题,从而形成“科研在实践中扎根,实践在科研中创新”的大科研审计观念。(3)有利于选取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同一审计样本,针对一个共性问题开展跨地域、跨行业、跃时空的“大兵团作战”,而后对“战利品进行专家会诊”,拿出审计结论,促使建设性的合理化建议向决策转化,推动制度建设,营造“中医辨证论治,综合调理”的特色审计精品。(4)有利于打破为审计而审计,为完成考核指标而审计的“腾云驾雾”式工作格局,换之于在源头上找症结,从病灶区剖病理,从过程中析原因,于制度上施对策的新型审计思维模式,从而实现“七个转变”来促成传统审计模式向现代审计模式转变。一是审计人员的思维由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二是审计工作由被动服务向主动参谋转变;三是出具审计意见由原则性的“万金油式”向针对性强的可操作型转变;四是审计形象由简单“挑刺型”向复合的“育花型”转变;五是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由矛盾对立关系向医患合作关系转变;六是审计理念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七是由为审计而审计向“今天审计是为了明天不审计”转变。(5)有利于刷新审计质量的考核指标。目前,对审计质量考核的硬指标多集中于罚没收入的收缴,大要案件移交等显性指标上,而对完善管理的治本性审计对策等软性指标相对很少,即使有,也在整个考核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大。显性指标,看得见摸得着,既便于量化,更便于考评,但它远不及隐性指标的作用深远。因为一个科学理念的萌生,一项制度的出台,它在源头治理上所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经济指标是难以确切估算的。所以课题化审计这种新生事物,不仅可以刷新考核指标,而且可以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拔高审计文化软实力。

  三、课题化审计之程序与方法

  (一)审前调查阶段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选择领导所急、群众所想之事开展初步调查了解。

  (二)课题立项阶段

  由审计机关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课题规划,它的目的是为课题调研定基调,为制度建设立规划。内容包括准课题名称、目标及其审计对象、数量、时间、范围、方式、方法、要求等。课题立项的依据必须事关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经济。须站在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选定:

  1.围绕国民经济工作中心及当前或近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主动立项。

  2.围绕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预警性问题及时立项。

  3.围绕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重点立项。

  “要想有地位,必先有作为;要想有作为,不能全都为”。面面俱到,可能处处不到;蜻蜒点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课题立项应坚持“项目少而精、样本范围多而广”的原则,以保证调研成果纵向有深度、工作有力度、横向有广度,体现其代表性、操作性、指导性、实用性。要将审计的着眼点定位在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宏观决策上,工作思路定位在开展调查研究、剖析问题成因、探求解决途径上。

  (三)课题研究阶段

  是审计小组围绕课题目标开展现场调查,综合运用观察法、审阅法、询问法、抽样法、分析法等审计方法收集一手资料,分析评价某个事件内外环境,重点从管理层面研究制度缺失、机制失灵或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成因,并提出完善制度或纠正偏差对策的过程。调查中要注意广泛访谈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零距离接触有关专家,为检查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与偏差,寻找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发现典型经验教训与管理中漏洞并剖析问题成因、评价危害、研究对策搜集相关证据,以使成果报告能“有感而发,言之有物,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适销对路”。一句话,这个阶段就是精心调研抓素材,深思熟虑酿产品。

  故此该阶段是课题化审计的中心环节和重心所在,是课题立项与课题结论间的桥梁与纽带,它是把握或拔高“基调”的承前启后的实质阶段。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计机关根据课题化审计立项要求,及早组织力量开展审计调研。

  2.审计组视工作量及业务分工等状况可划分若干小组,实行“大兵团、多兵种”联合作战,最后汇总战果,提升成果,上报硕果。

  3.审计实施过程中,坚持边审计,边提炼审计成果的原则,做到向决策机关反馈及时,反映真实、概括完整。

  4.搜集审计证据注重相关性、可比性、客观性、全面性,反对以偏盖全。

  5.审计中,涉及到课题调研的有关问题,可以向以前年度追溯,以选取更多的审计样本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为研究事物发展趋势和分析其运行轨迹积累素材。

  6.对其它带有典型性、矛头性、普遍性的问题也要注意收集整理,以防顾此失彼。

  说明一点,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如发现了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可根据实际充分斟酌,适时调整课题或补充增加课题。

  (四)成果报告阶段

  是审计人员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情况及取得的证据,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过程,对一个问题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全局、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静态到动态的不断升华认识并逐渐完善解决办法的意识活动。课题报告要做到言之有物,写的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建议又极具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可行性、建设性,就须切准要害、抓住时弊、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盼人民之所盼、解人民之所忧,切忌无的放失,人云亦云。

  以上步骤可概括为:围绕目标,拟定课题;核算指标,探寻差距;发现问题,揭露危害;剖析成因,查找症结;研究对策,堵塞漏洞;精心酝酿,编撰报告;上报战果,服务决策。

  (五)与上述阶段相对接的方法

  1.审计立项“三围绕选题法”:即围绕国民经济工作中心及当前或近一个时期内的工作重点主动立项;围绕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及时立项;围绕社会经济中出现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重点立项。

  2.审计查证“列表对比法”与“五看五查法”:(1)列表对比法即将两项或两项以上具有关联可比性的数据直观地列示在一张表上进行对比并查看其符合程度(找差距)的方法。如:预算执行审计利用该法,将人大批准的年度预算数及其调整数与实际执行数放在一张表上进行对比,来分析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和分项情况就十分简单、直观、便捷。(2)五看五查法:即看内控制度查监管的合理性;看业务流程传递票证结构内容查管理的有效性;看银行账户查违纪的发生性;看开支单据(重点是管理成本方面)查漏洞的存在性;看会计账证查责任的落实性。

  3.定量分析“表格解码法”:即指运用财务、非财务等经济指标对经济事件的量变过程进行预警分析时,依据相关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将其内容与关联数据直观地列示于特定结构的表格上的方法。该法优点是能把内行说清楚的问题方便、快捷地展现成外行也能看明白的“翻译器”。其解析重点是预警量变过程,阻止质变转化。

  4.审计剖析“五从入手法”:即从源头上找症结(从问题发生的源头剖根问底);从病灶区剖病理(从病灶区的宏观、微观两种环境剖析问题机理);从过程中查原因(从问题发生、发展过程来深查成因);从成果看危害(从问题暴露的成果来看其对人的影响与对社会的危害);从制度上施对策(通过上述深层剖析,再从机制上、制度上寻找源头堵漏之策)。

  5.定性分析“因素考究法”:即从对某个事件主导者的主客观因素和事件本身所处的内外环境因素等多种成因的立体综合研究入手,进而再过滤揭示主次要因素的过程。也就是抓主要矛盾、抓“牛鼻子”的过程。其解析重点是发现量变规律,揭示质变动因,前瞻防变对策。

  6.整体分析“模拟生命法”:即将企业视同生命体,运用整体系统观念来辩证分析研究企业经济运行的方法。概括讲,如果将企业比作一个完整生命体,那么其内控制度就是企业之“五脏六腑”,“藏”于生命体内,其各类交易活动就是企业的生命循环系统,显现生命运动,其账户记录即是企业之“生命体征”,“象”于外形、露于体表。内控制度是各交易活动之本、是企业生存之主宰,账户记录则是各交易活动之末、是企业生存之象,内控制度与账户记录之间通过各交易活动而连接贯通。企业的脏腑功能强,各循环系统就能健康运转,生命体征也会平稳正常,反之亦然。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生命体。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辩证分析事物,是防止得出“盲人摸象”孤立片面结论的法宝。

  7.审计成果“四化呈报法”:即错弊性事件责任化(对发现的错弊性案件要分清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动态性情况信息化(对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其典型经验教训要分清轻重缓急及时筛选,以信息形式向有关部门反馈);建设性意见决策化(对通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要写成审计建议,尽快向决策部门提交并转化);调研性报告学术化(对重大的、宏观性的且一时不便作出决策的事项,要充分利用审计调研中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写成调研报告或科研论文参与学术交流,推动认识提高,以真正实现审计实践与审计科研工作的对接)。

  以上方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不可割裂。

  四、课题化审计的产品与效应

  成果报告是课题化审计质量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审计成果社会化的载体,是“审计作为”赢得社会地位的“产品”,是高层次监督活动服务宏观调控的武器。课题化审计成果主要分为:1.主产品——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成果,它是审计工作的躯干;2.副产品——具有反馈性、惩戒性的成果,它是审计工作的两翼。两者关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或缺,没有躯干两翼就缺乏动力,没有两翼躯干也飞不起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审计工作。

  (一)结论报告的形成

  审计小组现场审计结束后,依据课题要求,对审计中发现的情况逐一进行归类整理,对搜集到的证据依次进行筛选,对问题产生原因多角度进行分析,对案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客观地进行解剖,据此,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过程,拿出审计结论,提出建设意见,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根据小组报告,分门别类地对发现问题或存在隐患作出处理处罚决定和审计意见,同时对审计中形成的调研成果及典型材料进行及时反馈。

  (二)结论报告的层次

  1. 学术性论文。是审计人员根据课题化审计立项要求,针对审计中发现的政策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经过精益求精的剖析、深思熟虑的酝酿过程而撰写的服务宏观调控的文章。

  2.调研性报告。是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的管理问题或存在的薄弱环节作出的改善管理建议,被审单位可以择优选用。

  审计机关作出的管理意见分两种:一种是微观管理意见:即向有关被审单位作出的指导性管理措施,一般以“审计结果报告”形式出现。另一种是宏观调控意见:即向上级有关决策部门提出的建设性管理建议,一般用“调研报告或专题调查报告”形式上报。写作上需要注意的是:结论性文字特别是建议要具备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建设性、操作性、可行性,切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只讲原则,不讲实用;只教“作秀”,不教内容;只顾交差,不顾绩效。一言以蔽之。审计建议不仅要回答应该加强管理,而且更应该回答如何加强管理以及具体怎么加强管理的各个细节,并经常对管理建议的落实进行指导完善和追踪督察。

  3. 强制性决定。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作出的处理处罚法律文书,被审单位必须执行,不能讨价还价。

  4.时效性简报。是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的典型个案或先进经验作出的客观反映。一般用“动态信息或要情信息”反映。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或经验及时反馈,可以向上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便采取措施遏制问题蔓延或宣传先进典型指导面上工作。

  (三)结论报告转化及效应

  努力促进审计信息社会化。实现“软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向政策、法规转化,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转化形式有:

  1.综合成果——课题报告学术化。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细致剖析影响效益发挥的各种因素,分清主要予盾与次要矛盾,从发现“是什么”开始,在分析“怎么样、为什么”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真正使我们的审计报告成为审计工作成果的载体,成为执法力度的展示产品,成为服务决策的“参谋”,力争使其体现审计思维的前瞻性,体现审计意见的建设性,体现审计前景的光明性。成果可以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的形式在有关报纸与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在有关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交流,以指导管理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如果我们通过审计调研,镇密分析,认真研究得来的成果,足以能够对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宏观调控的决策系统产生影响,那我们还用讨论审计的地位吗?还怕审计工作无作为吗?

  2. 动态成果——情况反馈信息化。审计中注意发现有关改革政策、制度等宏观调控措施执行过程中创造出的好经验或存在的典型性、普通性、倾向性问题,要坚持“边审计、边反馈”的原则,通过“审计信息专报”及时地向党政决策部门反映,以便让上级及时掌握情况,推广好经验指导工作,防止问题蔓延,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

  3. 建议成果——建言献策制度化。审计中形成的建设性意见、措施、办法、对策等可以专题报告或建议的形式,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及时向上级决策部门反馈,促使审计对策转化为规章制度调控经济运行。

  4. 纠错成果——查弊过程案例化。对审计中发现的典型性、苗头性、普遍性违法违纪问题,要及时梳理,认真总结,择其要点,分层解读,将发现的疑点、跟踪追查、谜团重围、案情突破、柳暗花明、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全过程编写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在有关媒体披露或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展现,以达到总结审计经验,服务审计教学,启示审计新兵之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政斌.审计立项课题化初探[J] .审计与经济研究,1999(6).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老A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