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摘要:文章从当前医疗环境下开展医疗科室审计内容入手,针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对内审重视程度不够、审计依据不健全、审计证据收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医院; 内部审计; 审计内容; 问题; 对策
科室内部审计是由医院内部专设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规和本单位有关规定,按照特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单位科室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以评价科室医疗工作服务效率、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活动。
一、科室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科室收入的完整性和合法性
1.审查科室收入的完整性。科室收入是否全部纳入医院财务统一核算和管理,有无私自收费、隐匿收入、中饱私囊等违法行为,有无私设账外账和小金库,隐瞒、转移各项收入等问题。
2.审查科室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合法性。收费项目和标准是否经过审批,有无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的问题,有无乱收费、超标准收费等损害医院形象的问题。
(二)审查科室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对科室支出审计,应重点审查支出结构的合理性
1.针对目前科室中层参加学术研讨会增多的事实,看其会务费支出是否过频、过大,有无假借学术研讨之名,而行消遣旅游之实,增加不必要开支的问题。
2.就目前患者住院费中材料费所占比例不断增大的问题,审查科室卫生材料支出是否合理,检查有无乱用卫生材料增加患者负担的问题。
3.审查支出手续是否完备,是否按医院规定的报销流程办理,有无违反财会制度的支出。
(三)审查科室奖金核算的合理性
1.科室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是否全部纳入当月科室奖金核算中,收入和支出是否配比,查明有无多列收入少列支出或少列收入多列支出等情况,确定是否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真实反映科室每月医疗活动的真实情况。
2.科室奖金核算是否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是否充分调动了每位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审查科室固定资产购置和使用情况
1.审查各科室仪器、设备的购置是否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有无前期考察;是否严格执行招投标采购程序。
2.审查科室购得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要审查仪器、设备购后的使用状况,以评价仪器、设备的性能;审查设备款结算情况和投资回收情况,以评价其效益性。
3.审查固定资产报废情况。审查科室仪器、设备报废是否有严格的审批制度,贵重仪器报废是否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和专业人员鉴定,有无弄虚作假,将科室仪器、设备无偿转让借给私人长期占用等问题。
(五)审查科室内部控制情况,科室要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医疗质量监控制度,细化科室内部分工,明确科室各人员职责。科主任对医疗质量和病例真实、完整性负责,成立以科主任牵头,由其他医生组成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医疗质量、病例进行审查,加强诊疗流程控制,严格交接班制度,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严格科室物资流通内部控制,成立科室物资管理小组,以护士长牵头,由科主任和其他医生、护士组成,负责科室医用材料的领用和保管。管理过程中,要严格坚持相互牵制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保证其安全完整。
3.严格医务人员进修、考察制度,科室选派人员出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考察等需经全科80%以上人员表决通过,才能报主管领导审批。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进修资源,又节约了经费。
4.成立处方管理小组,由科主任牵头,全科人员参加,每月对医生所开处方合理性进行审查,查明有无开大处方拿药品回扣问题,药品比重是否严格控制在45%以下。这样科室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完善性才有保障。
(六)审计科室效益性
1.审计科室的社会效益。通过一定时期内科室接诊门诊患者总人数、住院患者总人数、实际开放床位数、加床数、空床数、实际占用床位数、出院患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次数、患者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等,评价其完成工作量的多少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同时,还要根据每位患者平均用药金额及占总费用的比重、每位患者平均所用材料费金额及占总费用的比重,医疗事故和责任事故次数等,来确定其完成社会公益目标任务情况,以评价其社会效益的高低。
2.审计科室的经济效益。根据一定时期内科室业务总收入、业务总支出、业务收支结余、业务收入增长率、业务支出降低率、人均创收、经济贡献率等来评价其经济效益,并根据其经济效益的高低来确定科室规模、人员安置和科室发展方向。
二、科室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室内部审计工作在思想上认识不够
科室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开展了多年,但是由于人们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尤其是医院领导不重视,总认为内部审计和医疗活动的好坏没多大关系,甚至认为开展科室内部审计是在给领导挑毛病,削弱了领导的权威。于是,他们便随意撤并内审机构,有的甚至并入财务部门;精简内审人员,精简到只有一个从业人员来撑一下门面。据对三家“三甲”医院的调查,都没有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二家归属财务部门,一家归属物价部门,从业人员都只有一名专业人员。
由于许多医院管理层不明白内审的真正意义,将内审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上,没有把它有机地融入到医院管理体系中,使其真正负担起管理、监督的双重责任,而是迫于创“三甲”医院的要求才创建内审机构,并非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这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开展科室内部审计供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和准则少
开展科室内部审计不像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那样具有较多的可供操作的标准和准则,只有一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部门规章。在实际审计工作中,还必须参考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标准和准则,并结合医院出台的一些规章制度。而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序和报告审计意见时必须依据的原则,它是衡量内审工作质量好坏的标准,所以,内审法律条文的缺失,导致医院内审人员在实施内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内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难以定性,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缺乏法律强制性,执行过程中,常常遭到被抵制,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落实到实处,使内部审计缺乏约束力。
(三)内审机构设置存在问题
内审机构是单位内部设置的独立履行检察职能的部门,其开展工作的基础是独立性。目前由于医院领导对内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把内部审计设在纪检监察或财务部门之下。这样内部审计独立开展工作受到了限制,其管理、检查、监督、分析、评价、建议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起不到为医院的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据有关规定:年收入3 000万元以上或拥有300张病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
(四)对内审人员的选拔、配置有问题
内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内审人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专业知识,且对本单位的业务相当熟悉,即要求一名称职的内审人员必须是个多面手。而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多是财务出身,缺少即懂审计、财务等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医疗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知识的多面人才。从数量来看,医院领导从节约经费角度考虑,一般医院内审机构配置审计人员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院审计业务的需要。这就影响了内审职能的发挥,所以医院领导要重视内审人员的选拔和配置。
(五)内审权威性不够,增大了审计证据收集的难度
审计人员要得出审计结论必须收集一定数量的审计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审计意见,同时,还应对其质量进行判断,以保证审计结论的正确。然而,由于内审法律地位没有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再者内审机构是在单位内部设置的,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其审计工作必然依附于本单位的行政权力,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医院领导对内部审计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内审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内审权威性没有保证。这样导致下属科室对内审也有抵触情绪,在开展科室内审时,他们一般采取不配合态度,拖延、阻挠审计证据的收集,导致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质量没有保障,审计结论难免有偏差。
三、提升医院科室内部审计作用的建议
(一)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科室内部审计工作
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医院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因为,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内审机构的设立和内审人员的配置。内审机构必须在医院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医院领导要重视内审机构建设,保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把内审放在和其他科室相同的地位看待。提高内审人员的待遇,消除偏见,让内审人员享受和其他科室人员一样待遇,在评优评先、晋升、提干和物质待遇方面一视同仁。注重内审人员队伍建设,支持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制定相关规定,从制度上提高内审人员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内审监督、评价、鉴证、管理等职能,保证内审工作在医院得以顺利开展。
(二)完善内审相关法规
内审人员要得出可供领导参考、令人信服的审计结论,必须对审计事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其必须依据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即要有审计依据。但到目前为止尚无内部审计法,而只有《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一项部门规章,其法律层次低,对内审缺乏强制效力。如果仅依靠这一点法规很难有效解决内审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和发挥内审的作用,因此,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内审工作的相关法规,明确内审的法律地位、职责,为内审人员提供执法依据。同时,单位领导要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一些规章制度,以供本单位的内审人员借鉴和参考。
(三)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要合理
内审机构设置状况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医院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依据独立性、权威性的原则设置内审机构。独立性原则是医院设置内审机构和充分开展内审工作的重要原则,它直接影响内审工作的权威性。权威性原则是内审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关键因素。要单独设立内审机构,与其他部门分开,特别是要与财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分开。在人员、经费和工作上要独立,要在医院主要领导人直接领导下,建立同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平等的、独立的内审机构,这样,内审机构才有较高的权威性,才能保证其对经济活动审计的客观公正性。
(四)内审人员配置要合理,素质要加强
内审人员的配置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内审工作质量的好坏。内审人员的配置要根据本单位的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而定,至少要有两名熟悉本单位财务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又要掌握本单位业务的人员担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审部门的职能作用,确保内审工作质量。所以,医院领导要注意多渠道、多方位地选拔内审人员,并重视和加强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要制定内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确立资格认证制度,使内审人员达到一定的标准和素质,保证内审工作在本单位顺利开展。
(五)借助外部审计力量,提高内审权威性和工作质量
相对于内审,社会审计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开展科室内部审计应采用内外审计相结合的办法,这样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有效地预防科室人员对内审工作不配合,拖延、阻挠审计证据收集的情况,保证审计证据质量。同时,借助外部审计有利于内审机构协调平衡好与医院内部各科室的关系,发挥外部审计的权威性,提高内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所以,医院领导要理解、支持内审人员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和联系,必要情况下邀请外部审计机构参与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内审工作在本单位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刚。浅议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J]。会计文苑,2006(9)。
上一篇:浅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研究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