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推动文化发展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文化及其发展、国家审计及其特点着手,从四个方面重点论述国家审计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作用,体现了国家审计在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方面大有可为。
【关键词】国家审计;文化发展;作用研究
一、文化及其发展
文化是什么?《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叉”,指的是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含义为规律。如“天文”,即指天道自然规律;“人文”,即指人伦社会规律。“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引申含义为教行迁善。文、化两字合并,指的是以各种规律性的知识教化人使之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人的精神领域,就是陶冶性情、磨砺品质、提升素养;体现在人的物质领域,就是产品创新、科技进步、生活富足;体现在社会对人的约束性,就是政策变化、制度变迁、流程规范。文化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对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上,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等,它是排除了人类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的过程,只强调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二、国家审计及其特点
国家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据法定地位,对审计对象进行鉴证、调查、核实等工作,以期达到一定审计目的的经济监督活动。它是国家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承担着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从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至今近30年,国家审计经历了初创时期的财务收支审计到发展时期的管理绩效审计,再到逐渐成熟时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跨越。审计理念、审计技术、审计文化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
国家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工作的明显特点在于:
1. 国家审计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落实,并以审计的敏锐触角,感受经济生活的各种风险,切实履行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近年来,无论是财政审计,还是金融审计,甚至是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审计始终都将宏观经济政策的履行情况作为审计重点之一,如节能减排、关停小火电、保障房建设等。
2. 国家审计以改善国家法治环境为己任,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促进法律法规完善和健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时,提出要“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可见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被党和人民寄予厚望。
3. 国家审计注重思想建设,以培育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为契机,积极引导,努力构建有自身特色的国家审计文化。“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是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的最好体现和诠释,也折射出国家审计文化的理性精髓和精神境界。
4.国家审计注重人才培养,以人文素质为基础,以专业训练为导向,努力塑造新时期的审计干部队伍,培养查核问题能手、分析研究高手、计算机应用强手、管理的行家里手等“四手”人才和实干型、创新性、学习型、复合型、管理型的“五型”人才,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审计文化奠定基础。
三、国家审计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表现
第一,国家审计为文化发展谋求坚实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国家审计,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经济监督,是对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规范合法性、科学合理性进行督促的一种制度安排。它为人类社会更好地依照规律运行,遵照制度执行、按照规范操作提供了合理保证。国家审计通过对经济社会运行的预防、揭示、抵御功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从而为文化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在财政审计中:对中央财政而言,我们要关注文化预算类目在年度预算中的量化刚性比例、文化转移支付在中央财政文化支出中的结构比例、转移支付中经常性安排的结构比例等,从而既确保中央财政在文化支出中拥有更强保障能力、覆盖能力和调控能力 ;对地方财政而言,我们要分析文化建设支出与地方财政支出的总体比例及变化趋势,并重点关注财政政策中涉及文化建设扶持的项目,充分揭示项目的运行情况,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金融审计中:我们要加强对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培训类企业融资情况的专题调研,关注目前宏观调控趋势下如何确保此类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结合对金融企业的服务收费问题,关注文化类企业的融资成本高等现实难题。同时对有优惠信贷扶持的文化类项目重点抽查,关注其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行政事业审计中:我们要关注文化系统事业单位经费保障情况,尤其是在当前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背景下,重点研究如何对从事公益服务的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整体优化、提升、改造等问题,促进构建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文化公益服务体系。
第二,国家审计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基础。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提出 ,要“着力促进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依法惩处文化领域犯罪活动,妥善处理文化领域矛盾纠纷,依法维护公民文化权益,加大对优秀科研成果和原创性文艺作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然而现实环境是,我国国家级文化法律偏少,部门立法痕迹明显;已有的文化法律法规管理色彩浓厚,建设型和服务型法规较少;部分执法依据已经陈旧,现实适应性不强。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通过依法监督制约权力,维护民主法治,保障国家安全,进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从依法治国的角度看,国家审计是维护法律权威、实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重要机构,在依法治国的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而国家审计自身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更决定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不可替代性 。通过审计,一方面对文化事业和产业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另一方面对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予以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促进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法治环境得到健全和完善。
第三,国家审计为文化发展提供生动的现实素材。审计文化是我国文化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扬。《周礼》记载 ,西周时设置独立于财计部门之外的“宰夫”一职,负责审查“财用之出入”。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上计制度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岁终之计、三岁之计于古籍屡见不鲜,审计的三种基本方法——查账法、查询法、分析比较法在上计中已初步具备。隋唐五代宋时期,刑部所属的比部独立于财经部门之外,定期进行财政财务的终审。宋朝还出现了内部专职审计机构和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审计机构——审计司,审计的三种基本方法趋于完善。查账法中已注意到账账、账证、账实的相符;分析比较法中开始应用十分为率和定额的办法来对官吏经济政绩进行比较准确的考核评估。国家审计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及发展形成的各种审计方法,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支重要组成。
审计文化主要由审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它们之间有机联系、相互影响。其中审计精神文化是国家审计文化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体现了审计机关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取向。它决定了审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审计署成立以来,致力于对新时期审计文化的思考和培育,突出强调“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事业核心价值理念的宣传和弘扬,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对依法审计、文明审计、规范审计和廉政制度的遵从和执行,强力推进新型审计方法和审计组织方式的探索和研究,并为审计人员配备了先进的审计工具和系统,如此,在审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各个文化领域都保持着积极进取和不断发展的态势。
第四,国家审计为文化发展培养优秀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人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有学者认为 :在文化传承的研究中,必须对人与人群的主体性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不从人的主体角度、而把文化传统当成外在于主体的自律性存在,是一种非科学的方法。文化是人(类)的文化,传统也是人(类)的传统,任何文化传统都不能独立与人和人的代际之外。但同时,对传统不是一味地不加选择地接受的,传统之所以能够“传”,恰恰在于一代代的人在其中的选择与创造作用,即“主体性”。文化传统是演进的,其演进的程度与族群对文化的创新与变革能力相关。因此,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尤其是勤于思考、善于斟辨、勇于创新、敢于扬弃的人,对文化发展,尤其是审计文化的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
如何培养呢?我认为:一是要树立综合提升、各展所长、尊重差异的培养观念;二是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三是要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物质保障和师资配备;四是要营造公平竞争、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选才环境。不但要加大对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业务培训,更要加大对历史文化、道德修养、艺术欣赏等的人文素质提升,使审计人真正成为优秀文化的欣赏者、传诵者、继承者和发扬者。
【参考文献】
1.魏长华,《拓展文化财政政策审计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载于审计署官网2012-4-13
2.王胜俊,《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 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内部讲话稿
3.颉新波,《从依法治国的视角浅析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载于审计署官网2012-4-10
4.方宝璋,《中国古代审计史的分期》,载于2003年《光明日报》。
5.王学秀,《人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作用》,载于互联网
上一篇: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探析
下一篇:关于开展联合跟踪审计的几点思考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