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浅析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及防范

2010-10-20 19:18 来源:杨淑华

  摘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了解风险的类型和特点,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本文从分析财务风险的类型和形成原因出发,阐述企业控制与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提出预测、防范财务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危机 财务预警 风险管理

  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风险,财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风险贯穿于企业各个财务环节,是各种风险因素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企业的财务风险,狭义上,是指由于利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破产风险或普通股收益发生大幅度变动的风险。广义上,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企业的存在、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如何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是摆在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财务风险的类型和成因

  财务风险一般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汇率风险。其中,筹资风险是指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就是指企业某一时点的存量现金不能够满足企业当时的支出需求而产生的阻碍企业正常运行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具体来说,企业财务风险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主要指权益资本和借入资金的比例关系。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率,而且可以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增加企业的价值。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主要问题及成因:

  1. 债务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一旦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巨大风险。形成原因:(1)由于目前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是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根本原因。企业负盈不负亏,生产经营的一切资金依赖银行贷款,只求产值、速度和规模,不求效益,造成企业盲目举债,负债不断增加;(2)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是造成过度负债的内在原因。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生产资金短缺,只有通过增加负债维持经营,导致过度负债。

  2. 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水平偏高。虽然有些企业总的资产负债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其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重高达70%-80%以上。主要是由于部分企业净现金流量不足,企业要使用过量的短期债务来保证正常的运营。

  3. 权益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过高。过度偏好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明显偏低的现象在上市公司中非常普遍,特别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不能上市流通的“国有股”和几乎不能流通的“法人股”占到整个股权结构的70%左右。为减少这部分股权所占的比重,获得更多流动性更强的投资,企业必然倾向于增发新股,从而导致了更高的权益资本结构。

  (二)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

  由于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很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够全面、真实,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另外,不少企业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减轻企业的经营风险,但现实中采用多元化经营策略却使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发生了财务危机甚至濒临破产。

  (三)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财务活动的起点是资金的垫支,终点是得到价值增加的货币本金收回,财务是为了获得增量货币而垫支货币的活动,企业的财务风险蕴藏在整个资金运动过程中。如果企业资金回收策略不当,将导致以下风险:

  1. 应收款项无法收回。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但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大大增加了坏账风险。

  2. 资产流动性差,缺乏足够的现金流。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四)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

  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同时,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管理风险意识弱的企业根本谈不上财务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机构设置,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控制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牢固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对潜在风险和危机应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采用科学的识别、分析和控制方法,采取有利措施,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到最低。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财务结构

  企业财务结构的优化除了要考虑企业本身的目标,也不能忽视企业筹资所处的经济环境。企业财务结构的优化应以认识和分析企业筹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造成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的本质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行财务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1. 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保持合适的比例结构。一定比例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避税效应,以及约束、激励经营者等正面效应。但并不是负债额越高越好,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企业选择某一项目的基本前提是保证盈利或至少持平,这就要求借入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大于或等于借款利息率。同时,为保证总体资本仍保持盈利或至少持平,就要求企业借款的预期利润率大于或等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2. 优化负债结构。合理安排负债的到期结构是负债结构管理的重点。企业在作资本结构决策时要考虑到自身的行业特性,包括行业的竞争程度、增长阶段、经营特征、盈利能力等因素。由于现金流量的波动性,企业确定负债到期结构时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边际,并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确定使风险最小、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3. 优化股权结构。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很不合理的现状,应降低国有股比例,实现股权所有者多元化,尤其要加大企业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并适当加入企业经营者股权和股票期权份额。具体应占企业所有者总额多大比例,应与企业规模以及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相联系。

  (二)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所谓投资决策科学化,就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方法和程序,由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领导者紧密配合,经过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选出最优方案,提高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科学化最关键的环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建立严格的投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企业要建立严格的项目决策责任制。一旦决策出现问题,要依法追究决策者的经济、法律责任。

  2. 规范投资项目评估制度。目前,企业项目评估方法已普遍应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仍较多,有不少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目的只是为了使项目得到批准,是不科学的。

  3. 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通过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决策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投资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投资行为的监督,确保投资责任落实,有利于确保重大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的贯彻执行。因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后评价管理体系,将后评价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破产,并非因为资不抵债,而由于暂时的支付困难。因此,正确掌握现金流量风险的预警方法,对于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实现风险事前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除了要控制资金投量,减少资金占用外,还应注意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货币资产,提高资金使用率,减少甚至杜绝坏账损失。应根据现有业务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情况追求相应的成长速度,同时要手持一定量的现金,以满足正常运营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任何企业从产生财务风险,进而发展成为财务危机,最后导致企业破产,都有一个渐进和积累的过程。财务风险的发生是可预测的。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方法将风险转化,降低损失出现的概率,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1. 健全财务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财务预警体系的重要前提是建立灵活高效的信息系统,形成信息收集、传递的快捷的渠道。这个信息系统应能提供及时完整的经营资料和数据,同时,还应配备专门的人员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反馈,并向预警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 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良好的会计信息质量,是财务预警模型发挥正常作用的保证。企业应从资金循环的各个方面入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3. 应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往往具有客观、易于度量的特点,定性分析则是主观性、模糊性的特点。仅仅是计算、对比几个比率和指标是无法实现财务预警的,必须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管理学等知识,在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加强定性分析方法的应用。

  4. 完善风险处理机制。对预测发生的和已经发生的风险应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处理措施。

  5. 建立财务预警责任机制。财务预警的实施必须要将风险的责任落实到具体每个人,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寻找负责对象,并结合有效的奖惩制度,促使负责人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尹平,经营风险与防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吴世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财会月刊,2007,(3).

  [3]财务成本管理,注册会计师教材,2008年版.

  [4]胡逢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2).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