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8 10:34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摘要: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乃至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回顾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效应文献的基础上,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然后,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运用VAR模型分别考察了东、西部地区的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响应关系, 并对东、西部的财政政策效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 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效应大大好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思路, 即在政府财力给定的情况下, 旨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财政政策须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
关键词: 财政政策 效应 空间差异性 地区经济增长
一、引言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也日益扩大,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压力在不断加大。因此,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解决缩小地区经济差距问题再次成为了理论和实务研究的关注点。区域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两次西部开发的财政实践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那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地区经济增长效应又将怎样, 地区间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是否存在差异。现有研究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效应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效应上, 为了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中的积极作用, 有必要对财政政策在不同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效应差异进行把握。
从国际理论研究和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来看, 对于不同的经济体, 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是不同的, 这不仅仅是分析的理论和工具差异所决定的, 经济环境本身是主要的原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特别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国经济不仅具有转型经济所应有的特征, 而且区域经济的分离和融合趋势十分明显, 这集中表现在一方面整个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加深, 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又使得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中表现出经济发展特性的分离。因此, 事实上中国的区域经济, 在当前的财政分权框架之下, 各个经济体具有自身比较鲜明的经济特征, 而针对不同经济体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可能会促进各经济体的发展, 同时有效发挥财政政策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中应有的作用。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是指一个经济体中的各个区域因所处的空间不同, 在同一时间段或截面上, 各个区域经济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性, 因而可以近似地看作不同的经济体来分析、研究它们各自的发展、演化过程, 也因此导致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存在差异性。本文试图探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进而分析财政政策在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中的作用。余下部分本文的行文安排为:第二部分进行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第三部分实证分析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效应的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增长空间差异性, 第四部分为本文的结论。
二、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 一)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视角看, 财政政策是调节短期需求的主要政策之一, 但是从经济增长角度看, 财政政策可以影响总供给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然而, 国内外学者对财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法却始终未取得一致。一种观点认为, 政府支出效率低下, 而且扭曲性的税收导致社会福利的缺损, 因此过于庞大的政府活动会损害经济增长。Grier 和Tullock( 1989) , Barro( 1991) 等通过若干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分析发现政府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而与此对立的观点却认为, 由于市场机制存在缺陷, 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对私人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教育支出、转移支付制度等, 弥补市场缺陷的合理政府支出是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而且不同性质的支出与经济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例如, Aschauer( 1988) 的实证分析就表明,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对于经济增长仅有很小的影响;同时, Aschauer( 1989) 也证实了政府的资本性支出如基础设施投资, 将鼓励私人部门的生产性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Rodrik( 1994) 指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主要原因在于政府财政支出的投资效应, 即政府支出可以为消费者带来福利, 增加消费者的支出,提高民间的需求; 同时,政府在军事、技术进步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开支,提高了政府投资并拉动民间投资增长, 从而共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 与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结果不同, 在发展中国家财政性的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很明显。东亚经济群的成功超越经验表明, 在经济起飞阶段, 由政府动员储蓄, 实行倾斜性的产业政策和在促进资本形成的领域实行大量的财政支出将有力地推动经济摆脱贫困陷阱的束缚。
处于低发展水平的经济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没有第一的推动力。经济风险大, 资本缺乏, 私人资本积累缺少动力和能力, 这时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特定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对企业技术支持不仅减小了企业的投资风险, 而且使经济能快速地摆脱贫困( 中国社科院课题组, 2004) .董直庆、滕建洲( 2007)基于Bootstrap 仿真方法的实证检验也表明, 我国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带动作用, 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经济的波动。而第三种观点则认为, 一国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确定。例如, Sims ( 1997) 、Cohrane( 2001) 、Daniel( 2001) 、Dupor( 2000) 认为, 一国的财政收支并非与经济增长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而是直接取决于通货膨胀水平, 即一国的价格水平决定财政政策, 主要原因在于价格水平决定一国政府债券的实际值和政府财政的盈余程度。特别是, 当一国存在财政结构和经济环境的差异, 诸如行政管理架构和资源流动性限制, 一国财政支出就并非一定促进经济增长、并非能够起到正面激励和有效竞争的功能, 特别是如果地方政府选择保护性策略或掠夺性策略时, 低效的资源配置和价格扭曲将损害经济增长( 周业安,2003) .肖芸、龚六堂( 2003) 进一步研究指出, 财政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统计相关性,但二者体现为Laffer 曲线特征, 即经济发展初期政府财政支出增加,经济增长率上升。但超过一临界值时,二者将呈负相关关系。特别是当一国资源存在流动性约束、非一次性付清的税收政策以及拇指规则消费时, 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可能失效。尹恒、龚六堂等( 2001) 认为消费性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若财政支出同时具备生产和消费功能, 则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存在倒U 形关系。从长期来看, 探讨财政政策的效应, 不应仅仅分析在需求管理中的经济增长作用, 更应重视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来, 国内的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我国公共资本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 但大部分都集中于研究财政支出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 而很少研究公共资本支出对不同地区的政策效应的差异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2004) 针对公共资本本身具有的拥挤性特征, 把资本性财政支出作为存量处理,考察了发展国家公共投资对私人资本积累的动态响应, 证实了我国在经济起飞初期保证一定数量的政府资本性支出的必要性, 并指出了防范财政支出累积性风险的路径。郭庆旺、贾俊雪( 2006) 把公共资本支出分为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构建了一个包含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公共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表明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 政府公共资本投资中, 物质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的正影响较之人力资本投资更为显著。王小利( 2005) 从政府公共支出的构成情况讨论了中国政府支出中的不同组成部分与GDP 增长的长期关系, 认为政府公共投资对GDP的影响十分有限, 长期影响甚至为负, 但却肯定了政府购买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已有的文献表明, 财政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财政政策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密切, 而且在能够解决支出效率不高问题的条件下, 一项适合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总供给和地区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作用, 当然也就能够通过制定倾斜的财政政策来实现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而且, 有文献认为,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在相当程度上, 是中央实行的地区倾斜政策造成的(Démurger et al., 2001) .Fleisher和Chen( 1997) 则指出, 中央政府对东部地区的优先投资是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根本原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2002) 的合作项目研究也表明, 尽管财政转移支付是各国缩小经济差距普遍采取的措施, 而中国实施的效果却较差, 其原因主要是财政支出的效率问题。这些研究结果从另外的角度, 说明了财政性支出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 二) 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效应的空间差异性
本节着重分析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效应的空间差异性。对于经济体的差异本文从各个地区经济的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来加以区分和界定, 主要依据人均GDP、人均资本存量、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地区R&D 与GDP 的比重、市场化程度、个人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本文的理论分析以卢卡斯( 1988) 两部门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 参考郭庆旺、贾俊雪( 2006) 分析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模型, 将公共资本投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拓展到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框架中, 并以支出进入生产函数的模型为依据进行讨论不同因素的差异性对地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为了使分析不失一般性, 我们假定存在E、W两个相对独立且同处于发展中国家层次, 但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经济体以及投资者G, 来考察投资者G的单位投资分别对给定的E、W两个经济体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下的分析主要基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考虑。影响财政政策在不同经济体中的经济增长效应差异性的主要因素有:
( 1) 初始资本存量的差异。由于初始资本存量的差异, 单位资本投入的增加对于初始人均资本存量的影响不同, 即对初始资本存量大的地区影响较小, 而对初始资本存量小的地区影响较大。E 地区的人均资本存量显然高于W地区。( 2) 公共资本支出的效率损失差异。由于公共资本具有拥挤性特征, 且规模企业越多, 公共资本的拥挤性越强, 而且拥挤性越强, 公共资本支出的效率损失就越大( 中国社科院课题组,2004)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相对于低的地区,公共资本拥挤性较强, 公共资本支出的效率损失大, 支出的效果较差。E 地区的公共资本拥挤度显然高于W地区, 故E 地区的效率损失大于W地区。
( 3) 基础设施建设的饱和性差异。类似于高速公路建设的基础设施存在饱和点, 且能短暂地提高经济增长率。Fernald( 1998) 分析了美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对运输密集行业的影响表明, 超过饱和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将大大降低。一般来说,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比较高。所以, 同一单位的财政资本投资于W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刺激作用将远远大于E 地区。
( 4) 财政性投资的引致性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较之落后地区高, 居民的跨期消费替代弹性较低, 因此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本积累倾向较之经济发达地区大。所以, 同一单位的财政公共资本支出产生的引致性, 落后地区的要大于经济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财政公共支出的增加, 有利于引致民间投资的增长, 提高地区投资水平。所以, W地区的财政性投资引致性要大于E 地区。
( 5) 公共资本支出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理论上, 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关系有3 种: 相互替代、无关和互补。由于资本的稀缺性, 现实经济中第一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 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边际产出无关的情况也比较少见, 比较常见的是第三种情况。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的互补性说明, 公共资本的增加能提高私人资本的边际产出, 从而促进私人资本积累。发展中国家公共资本稀缺是普遍现象, 公共资本的规模可能远未达到边际报酬迅速递减的水平, 而且人均私人资本也处于较低水平,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具有互补关系, 公共投资将刺激私人资本扩张。所以, 对于E、W 两个经济体而言, 由于初始资本存量的差异性, 如果公共资本与私人资本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话, 那么E 必然强于W; 如果存在互补关系的话, 那么E 必然弱于W.
( 6) 公共资本支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的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水平。由于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而政府对技术创新的资本支出是提高技术水平的根本保障。企业资金实力越雄厚的地区,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所以, 同一单位财政资金对技术创新扶持的边际效用W 地区较之E 地区要大。
( 7) 公共资本支出对人力资本产出的影响差异。人力资本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效应日益受到重视, 第二代创新增长理论就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质量和规模。尽管国内的实证分析表明, 政府的人力资本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不如对物质资本的支出明显( 郭庆旺、贾俊雪, 2006) , 但人力资本的生产解决的是经济发展的长期增长效应, 而不是短期的经济增长问题。由于E、W 两个经济体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和人力资本生产能力的差异, E 地区用于提高人力资本产出的支出水平较之W高, 因此单位政府公共资本的人力资本支出对于人力资本产出的影响, W地区比E 地区要大得多。
( 8) 公共资本支出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差异。人力资本一般由个人的人力资本支出和政府的公共人力资本支出形成。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个人可支配收入较多, 用于人力资本支出部分也较多, 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较少, 相应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入也较少。因此, 政府单位人力资本支出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有着较大的差异, 即对经济水平较高地区的影响较之经济水平较低地区小, 也就是说财政性资本支出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E 地区要小于W地区。
( 9) 经济发展缺乏第一推动力的迫切程度差异。显然, 按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事实, 资本的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这种稀缺程度又因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不同, 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资本的稀缺程度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要小。因此, W地区对于第一推动力需要的迫切度相对于E 地区更大。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 同一单位的财政资本支出,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体的资本产出弹性增幅、资本存量的增幅、人力资本产出弹性的增幅、技术进步水平的增幅都大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体的相应指标增幅。因此, 对于同一单位的财政资本支出产生的GDP 增长幅度而言,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体相对要大, 也就是同一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对于较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来说更大。现在我们来分析我国经济中的东、西部之间的财政政策效应差异性。东、西部地区的总体经济情况如表2 所示, 其中, GDP 总量、人均GDP 为2004年的统计数据; 人力资本状况以2005 年每万人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来衡量、R&D 以2005 年科技经费的内部筹集额来度量,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市场化程度指标根据2002 年各省区市场化总体指数分地区取算术平均值而得, 数据来源于《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4年度报告》( 课题组、樊纲、王小鲁, 2004) ; 个人可支配收入为2004 年的统计数据, 其中括号内的数值为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东、西部经济是两个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差异较大的两个经济体, 现假设政府进行一个单位的公共资本投资, 则对人均GDP的增长作用将不相同, 即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将大于东部地区。如果结论是正确的话, 那么增加对西部地区的公共资本支出水平, 将有利于促进西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增长从而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 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
三、财政政策效应空间差异性的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 本文分别考察我国的东、西部经济区域的财政政策效应,然后进行比较分析。本节以我国1978~2005 年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 在向量自回归的分析框架下, 首先通过VAR 模型估算各地区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响应关系。然后对各地区的财政政策效应进行比较, 以对本文的理论分析进行检验, 并进一步对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 一) 模型选择和变量设定
一般来说, 分析发展中国家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简单套用适用于发达国家的一些经济模型并不可取。但是, 对于研究我国地区间经济差距问题, 如何发挥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时, 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政府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取决于财政公共支出的性质, 因此,理论研究中如何界定公共资本的性质也影响到研究的结论。Arrow和Kurz( 1970) 将公共资本存量划分为生产型和效用型两类, 在一个新古典模型框架内研究了公共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认为由于引入生产性公共资本投资, 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 经济也可能实现长期增长。为了反映公共资本产生产性特征, Aschauer ( 1989) 、Turnovsky 和Fisher( 1995) 等将财政支出分为资本性和非资本性来建模, 但是这些模型把资本性支出当作流量来处理, 因此不能分析出公共资本存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
目前, 研究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 采用将资本性财政支出当作存量来处理, 并使政府支出进入企业生产函数的方式, 是一种普遍方法, 例如: 我们可将人均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划分为人均物质投资, 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等、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如公共教育、工作培训等; 而且, 假定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对人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有重要的影响, 采用人均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且假设规模收益不变, 将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加到企业的生产函数中来考察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是, 考虑到采用从一个模型出发构建一个计量方程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毕竟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且相互间关系错综复杂。所以, 我们认为采用非结构化的研究模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财政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影响, 而向量自回归(VAR) 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多方程模型, 它通常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的预测和确定随机扰动项对变量的动态影响。事实上,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对于研究变量间的动态影响关系更为理想, 但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 模型,并借助Excel 和Eviews 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在利用VAR 模型估计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基础上,进行动态响应分析。
为了研究公共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选取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4 个变量进行分析。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活动水平、财政政策力度的重要指标。地方财政支出可以基本反映一个地区是政府的公共资本支出水平, 而地方财政收入则可以看作是负的公共资本支出, 相应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就反映了该地区宏观税负水平, 也就说明了财政政策的松紧程度或政府对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其中, 地方财政支出选择的是地方一般预算支出, 地方财政收入选择的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这主要是因为一般预算支出或收入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比性。而且, 地方一般预算支出涵盖了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用、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主要是各项税收以及专项收入、其他收入。目前, 我国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作为税收竞争中财政融资补充手段的作用正在弱化, 而通过税收手段进行公共服务融资以改善地区经济发展环境, 可以明显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沈坤荣、付文林,2006) .因此, 财政收入或税收收入对于地区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关系。为分析的方便, 将人均产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等变量分别令为Y、GI、GT 和TY, 并对人均产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取对数为LY、LGI、LGT.
( 二) 西部地区的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 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 人均产出LY 采用有截距带趋势项, DLY 采用带截距项, 其它各变量为有截距项, 滞后期数为2.各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 DLGI、DLGT、TY 至少在95%的显著水平上是平稳序列, DLY 至少在90%的显著水平上是平稳序列, 不存单位根,其中, DLY 表示人均产出的变化, DLGI、DLGT 分别表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所以, TY 是I( 0) 过程, 而DLY、LGI、LGT 是I( 1)过程, 因此我们对变量: DLY、DLGI、DLGT、TY 建立VAR 模型长期的动态分析。前一期的产出水平对当期的产出影响非常大, 说明经济基础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对产出的影响前一期为正, 即政府公共资本支出水平的变化与产出变化正相关, 前一期的支出对当期的影响达到0.075, 而前第二期的支出对产出变化的影响为- 0.0065, 这说明前一期的支出对当期的产出推动极大。另一方面, 前一期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对人均产出的影响为负,达到- 0.0327, 这说明减少前一期的税收能够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 而地方财政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增长收入的上升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变化对产出的影响前二期均为正, 说明两者为正相关关系。
3.动态响应分析
在VAR 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政府公共支出对人均产出的动态影响。脉冲响应函数是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 在此, 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称为新息或新生变量( innovation) .
脉冲响应函数试图描述一个标准差新息对变量取值影响的轨迹, 显示任一个变量的扰动如何通过模型影响所有其他变量, 最终又反馈到自身的过程。从西部地区产出对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分析来看,产出对自身所产生的标准新息的响应为正, 第一期最高达到了0.034, 此后以0.001 的响应水平缓慢下降至第六期为0.产出变化对地方财政支出水平变化所产生的标准新息的响应为正, 即财政支出水平变化对产出变化的冲击为正, 其中, 第一期的影响为0.0025, 而第二期升至最大为0.015, 然后缓慢下降, 并以此正向影响持续冲击下去。地方财政收入产生的标准新息对产出变化的影响为负向, 其中, 第一期为- 0.012, 到第三期转为正向冲击为0.01, 而后又缓慢下降, 并以正向影响持续下去。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变化产生的标准新息对产出变化的影响前四期均为负, 其中第一期达到- 0.02, 第四期之后转为正向冲击, 之后平稳延续下去。脉冲响应分析说明, 各个变量的变化对产出的冲击均是在短期波动之后, 均以微弱的正向影响持续影响下去, 即冲击影响具有稳定的长期影响, 适当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水平, 降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将有利于提高地区经济的短期水平, 从而提高长期增长的能力, 当然这必须得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有力支持, 否则地方政府财政将会陷入困境, 最终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增长。
( 三) 东部地区的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 单位根检验方法。其中, 人均产出LY 采用有截距带趋势项, DLY 采用带截距项, 其它变量为有截距项, 滞后期数为2, 表明, 至少在95%的显著水平上, DLY、DLGI、DLGT、TY 是平稳序列, 不存单位根, 其中, DLY 表示人均产出的变化, DLGI、DLGT 分别表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变量TY 是I ( 0) 过程, 而DLY、LGI、LGT 是I ( 1) 过程, 因此我们对变量: DLY、DLGI、DLGT、TY 建立VAR 模型长期的动态分析。结合研究命题的实际, 设定模型同式( 1) .
2.长期均衡分析
根据研究的需要, 我们重点分析人均产出与各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前一期的产出变化对本期产出变化影响非常大, 前一期产出的增长将导致当期产出的更大增长, 说明经济增长的惯性较大。政府公共资本支出水平的变化与产出变化正相关, 前两期的资本支出都对产出产生了正的影响, 其中, 前一期的支出对当期的影响达到0.0309, 而前第二期的支出影响为0.0503.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化对人均产出的影响前一期为负, 说明地方财政收入的上升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前二期的影响为0.0976, 说明地方财政收入的上升对经济的短期增长的负向冲击较大, 税收的增加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 造成经济波动。而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变化对产出的影响不明显, 前一期的影响为正, 但前第二期的影响却为负, 因此, 两者的相关关系并不十分确定。
3.动态响应分析
从东部地区产出变化对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分析来看, 产出对自身所产生的标准新息的响应为正,第一期为0.04, 第二期降至0.038, 之后此响应水平缓慢递减延续至各期。产出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增长变化对地方财政支出水平变化所产生的标准新息的响应前四期为正, 即财政支出水平的变化对产出的冲击为正, 其中, 第一期为0.022, 然后缓慢下降,第四期降为- 0.002, 随后各期在±0.002 水平上波动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产生的标准新息对产出的影响第一期为正向, 达到0.025, 而第二期下降为- 0.013,之后转为上升, 至第三期达到0.018, 而第四期又降为- 0.01.而地方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变化产生的标准新息对产出变化的影响第一期为负, 而第二期突升为正向冲击并达到0.039 的高水平, 至第三期又变为负向冲击达到- 0.002, 第四期又为0.002的正向冲击。脉冲响应分析说明, 各个变量的变化对产出变化的冲击均是在短期波动之后, 平稳地持续影响下去, 即冲击影响具有稳定的长期影响, 适当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水平有利于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
( 四) 东、西部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比较
从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分析可以看出, 在符号变化上是一致的, 但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在东、西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 1) 从长期均衡关系来看, VAR 模型的估计结
果表明, 总体上各个政策变量对产出的影响方向上是一致的, 而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但影响的程度却有着较大的差异。各变量变动对产出的影响两者间有较大的差异。一方面, 地方财政支出对西部地区的增长绩效比东部地区要高, 例如, 东部地区前一期每单位的人均财政支出变动将使人均产出增加0.0309, 而西部地区的产出增加却达到0.0755, 相差两倍多。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西部地区的负面影响( - 0.0327) 远远小于东部地区( - 0.9764) .两方面的情况反映了西部地区的资本稀缺程度较大, 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非常明显,特别是短期的增长冲击非常之大。同时, 分析结果也表明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 政策效应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十分明显。
( 2) 从动态响应分析看, 产出对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产生标准新息冲击响应尽管在方向上都一致为正, 但是冲击强度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对西部地区产出的冲击第一期达到了0.034, 远远高于东部地区0.022 的水平。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产生的标准新息对产出的影响上, 西部地区为负向的冲击并达到- 0.012, 而东部地区为正向的冲击并达到0.025.这说明在相同的条件下, 地方财政收入的变化对产出变化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西部地区纯粹为负向冲击, 而在东部地区由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导致政府调控能力的增强, 相应会促进产出的增长。因此, 动态响应分析结果表明, 地区间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综合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响应分析结果, 本节的经验研究证实: ( 1) 财政政策效应在东、西部不同经济体上的差异性非常明显, 即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效应的空间差异性是存在的; ( 2) 相同的政策力度,对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即西部地区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强于东部地区。
四、结论
本文在回顾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效应文献的基础上,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财政政策效的空间差异性。然后,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数据运用VAR 模型分别考察了东、西部地区的政府公共资本支出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响应关系。最后, 对东、西部的财政政策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的研究得出3 个主要结论: 一是财政政策对于两个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经济体的增长效应存在明显差异, 即财政政策效应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二是这种差异性表现为同一单位的政府公共资本支出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 即相同政策力度的财政政策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要强于东部地区。三是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 特别是对西部地区的短期产出变化冲击非常大, 这个结果也说明了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缺陷; 同时,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对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冲击持续时间较长, 这将有利于实现地区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一个思路, 由于财政政策效应存在空间上的差异性, 在政府财力给定的情况下, 旨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财政政策须适当向西部地区倾斜。当前我国实行财政分权的管理体制, 各地区的经济独立性较强, 因此在解决地区经济差距问题时, 有必要将他们作为独立的经济体来考虑, 而不能陷入“趋同发展”的误区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财政政策是必然的选择。尽管财政性支出会造成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风险累积效应, 但对于经济处于起飞阶段、急切渴望摆脱贫困陷阱的西部经济来说, 增加政府公共资本支出是必须的。随着市场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不协调问题日趋严重,东、西部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所以, 中央政府有必要和有义务阶段性地承担起欠发达地经济发展中因公共资本支出而引起的经济风险。当然, 怎样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如何进行财政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财政倾斜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针对本文的分析, 我们认为未考虑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或收入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而只进行了总量上的影响分析可能会对结论的正确性产生影响。显然, 对于支出或收入结构在东、西部地区是存在差异的。不过, 实际情况也表明, 西部地区的非公共资本支出的比例要比东部地区大, 而且在财政收入中, 西部地区的税收收入所占比重大于东部地区。从这个角度看, 如果考虑到财政支出或收入的结构性差异, 理论上讲, 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差异性会更加明显。因此, 不考虑地方财政支出或收入结构对于研究结论的影响并不大, 当然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经验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 1) 董直庆、滕建洲: 《我国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 基于Bootstrap仿真方法的实证检验》,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年第1 期。
( 2) 郭庆旺、贾俊雪: 《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 《经济研究》, 2006 年第7 期。
( 3)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新中国统计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 年。
( 4) 课题组、樊纲、王小鲁: 《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4 年度报告》,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年。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