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50 苹果版本:8.7.5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系列课程考核探索

来源: 冷志杰 高艳 编辑: 2009/04/17 17:25:02  字体:

  【摘要】基于学生的“三创”能力培养和扩大招生的压力,研究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系列课程考核效率问题。结果表明考查课的考试改革是提高考核效率的突破口,同时,从基本思路、具体实施方式、改革后可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还有考核后效给出了如下四种改革方案:针对考察课的小组方式重点系列考核法,针对专业双语课的半开卷考试法,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个体与小组结合考核法,针对指导性课程的参加通过考核法,2年的实践说明该方法总体效果较好。

  【关键词】考核效率;物流管理;考试改革

  Abstract:The effective of examination in series of courses are researched for the specialty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based on improving for the undergraduates‘s ability of“3 innovation”and the pushing of undergraduates increasi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irst kinds of reforms are tests. The four reforms are put by som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the problems of the practice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s and checking results of the reform: the key points check for tests by teams and single, to open the only one book to read to examination for some specialty teaching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bilingual teaching with source version textbooks in English, comprehensive check for tests by teams and single in research specialty, to pass for attention to lectures. The results of these reforms are good for 2 years.

  Key words:the effective of assessment; logistics management; reform on assessment of the course

  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三创”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主题。“三创型”人才具有如下的潜质:具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并能从事相应的实践活动,具有开创性、冒险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能够构思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1].为了培养学生的“三创”能力,体现以评价是否有益于就业的相关素质为准绳,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缓解本科扩招带来的考核时间增长和教师人力成本的压力,提高考核效率,我们根据平时的研究和积累,针对现有的新专业教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课程考核措施,如考察课的小组方式重点系列考核法、双语课的半开卷考试等。这一系列考核方式已经进行了2年,总体反应效果较好。

  1 改革考试方法的客观要求

  1.1 扩招带来的考试困境需要考试方式的改革传统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这种方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不适应当前大学现代多元化教学和知识爆炸增长的现状。在当前扩招的情况下,学生人数快速增长,经济管理学院近年来学生数量增幅远远大于教师数量的增长。

  1.2 教学体系的变化使考查课成为提高考试效率的改革突破口教育部本科院校评估要求增大选修课的比例,现行的教学计划中,考查课一般包括全部选修课,选修课的教分和学时一般都远超过必修课,因此,考查课的考试改革成为扩招情况下提高考试效率的突破口。

  1.3 考试改革的中心是加强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指标内涵说明,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是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因此,考核的指挥棒,也应该向着评价牢固基础和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变。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三创”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当前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主题,学生的能力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改革一些闭卷考试课程。

  1.4 考试改革要求根据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设置系统考核方式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乃至其他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近年已经有了很多的变化,比如,教育部要求增加考察课的比例,要求有双语专业课,增强实践课程比例,等等。因此,进行考核方式改革需要有系统的观点,出台系统性的考核方式与教学体系改革相辅相成,是培养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综上,随着近年来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也在发展变化,考试必须有新的方式与之对应。大学考试某种程度是指挥棒,指挥着毕业生的能力走向。

  2 考试方法改革具体方案

  2.1 考察课系列课程——小组方式重点系列考核法

  2.1.1 小组方式重点系列考核法基本思路考查课的考试改革成为扩招情况下提高考试效率的突破口。考查课与考试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考试课基本针对全部必修课和少部分重要的限定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构建学生基本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要精雕细刻地检验,要进行闭卷考试。而选修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的素质或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的课程,对此进行考查,主要应该根据学生平时参加听课、完成作业、实验、课堂讨论、平时测验、出勤等情况综合评定,不需要限定在闭卷考试的形式,小组方式重点系列考核法的目的是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重点考核,重点内容学生一定要掌握。从而增强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期末考试化为每次课,或者阶段性的重点测评,考核内容包括根据学生平时参加听课、完成个人作业和集体作业及实验、课堂讨论参与、平时重点测验、出勤等情况,每次上课(或每几次上课)都有一种成绩评定,授课结束后综合平时成绩即为总成绩,不用进行期末考试。这样的方式可以化难为简,减少期末考试的压力,有助于解决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准备考试,考试通过后大部分遗忘的问题。

  2.1.2 小组方式重点系列考核法实施具体方式小组间的成绩可由集体作业、集体实验、课堂讨论、平时重点测验等方式进行区分,以对小组抽查或小组派代表方式进行。小组内的成绩分档,可以通过作业、小测验、平时出勤、实验报告等来区分,该考核的执行要求任课老师比较细腻,每项考核在平时要认真积累,打分公平,注意早期根据学生情况规划实施具体方式。具体执行过程可根据学生人数来确定考核时间段和分组方式,如果人多可适当多使用分组方式来提高考试效率。

  2.1.3 改革后可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这种考核方式是一种对考察课的改革尝试。首先,需要教师有对学生和课堂整体的掌控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自己认可的评价方式,确实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和创造的乐趣;其次,教师要有重点意识,注意是重点就一定要教会,即使学生听不懂,也可以通过团队互助弥补,考查课所针对的选修类的课程讲明白重点就可以,不必纠缠于难点,提倡学生自学。

  2.1.4 考核后效通过这种考试,分散学生的期末压力到平时每个重点,学生只需要平时认真完成每个考核重点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学生的出勤率较高可以避免学生逃课现象,提高学习兴趣。

  2.2 双语课必修系列课程——半开卷考试法

  2.2.1 半开卷考试基本思路针对双语课必修系列课程,实行半开卷考试,目的是注重培养专业英语思维的同时,避开英语考核带来的束缚,因此允许学生考试时借助一些英文教材等资料。

  2.2.2 考试实施具体方式该项考试的具体执行要求任课老师比较认真仔细,首先每项考核在平时要认真积累,打分公平。同时,注意根据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和学生一道规划半开卷考核标准和方式,考试时允许学生带字典、英文教材和作业本等资料。这里考试内容不应该拘泥于教材的概念和理论,主要是教材所授物流管理思想的理解和方法的应用。

  2.2.3 改革后可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双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可能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或是英语基础很差的学生,这种情况可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其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选择相同学分的其他相似专业课学习;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与物流管理相关的工作常会用到物流通用符号或是用英语表达的业务单据和资料,掌握最基本的物流专业英语是必要的,这也是教育部物流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其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仍跟同班上课,这类学生在使用英文教材的同时,参照对应的汉语版教材学习。教师尽量用汉语授课,但是所有思路、专用语用英语,尽量做到学生能听懂,力争学生能够结合上课与自修,跟上课程。这种方法不仅能解决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困难,还可以照顾英语基础差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2.4 考核后效采用半开卷形式考试,避免完全由于英文识记而造成的考核不准的情况,允许学生带英文教材和作业本,可以通过基本能力和应用问题的解答,很好地考察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情况。

  2.3 研究性学习课程——个体与小组结合考核法

  2.3.1 个体与小组结合考核法基本思路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阅读课》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强化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述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论文的写作能力,同时为毕业论文做好准备,这是一个体现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阅读课》与学年论文结合开设,在第3/5/7学期,学生撰写读书笔记,进行个体考核,在第4/6学期学生撰写学年论文进行小组式团队考核,主要完成课程论文或学位论文的数据资料收集和写作成文的初步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少课时指导学生每学期不间断研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此,进行个体与小组结合考核的方式,目的就是使学生有意识地自我提高表达和阅读能力、资源的利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2.3.2 考试实施具体方式该考试方式的主要考核点包括两部分:一是团队式学生上机检索能力考核:即给定具体主题,在团队中随机抽出一名学生,令学生在网上免费或有偿数据库中检索该主题的书籍、期刊等资料,老师直接给出考察成绩,成绩可分通过、不通过两档或者优、良、中、及格和差五档;二是第3/5/7学期写一篇1 000字以内读书笔记,第4/6学期写一篇3 000字左右的学年论文作为该课程通过的基本条件,根据是否有明确的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法、有用的结果以及符合要求的规范的论文格式评为优、良、中、及格、差五个档次。读书笔记适合个体考核,学年论文适合以团队进行考核。

  2.3.3 改革后可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由于这类课程是分学期开设,不及格的同学重修需要跨学期进行,所以需要跨学期重修或无需重修直接重考等灵活方式。团队中的个人贡献要分清楚很重要,采取企业团队技校考评效果较好。

  2.3.4 考核后效考核效果良好,要求掌握的检索技术每个人都掌握了,为了能够通过考核,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做到互帮互学,但是这并没花费老师个别辅导时间;学年论文以小组方式进行,队长负责组织,大家都有兴趣探索物流专业实际问题,这大大提升学生的团队作战能力。

  2.4 指导性课程——参加通过考核法

  2.4.1 通过考核法基本思路指导性课程一般指入学与毕业教育、形式与政策和专业讲座等实践类课程。对此,采取参加通过考核方式,目的是通过学生参加讲座熟悉大学学分制的过程,尽早进入自我管理状态,同时了解当前本专业发展现状,尤其是就业状态,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这类课程学时少,且大多是专业负责人或资深教师以讲座方式进行,与当前政治局势、就业形势、学科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应注意问题息息相关,学生比较喜欢上这类课,所以复杂考试就没必要了,只要参加就给通过。

  2.4.2 考试实施具体方式参加通过考核法采用考勤制,每次上课点名或抽查,按学校考核管理条例执行,即缺1/3学时以上取消考试资格,否则,直接给予通过。

  2.4.3 改革后可能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这类课程考试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讲座不吸引学生,导致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因此,这类课程不要因为学时少、工作量少而忽略,事实上应该是专业负责人和学生沟通的桥梁课程,应该精心准备,要求授课效果必须受到学生欢迎,真正起到引导性作用。

  2.4.4 考核后效从物流管理专业来看,指导性课程的确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解决学生一些迷茫性的问题,保持专业负责人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使学生对专业和形势的了解有了一个较好的渠道,同时使专业建设能有针对性地不断调整。最重要的是,这类课程的考核简化,使学生和老师都减轻了负担。

  3 系列课程考核的阶段效果和展望

  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系列考核方式改革是一种基于新专业、新环境教学背景下的尝试,目的在于配合物流管理新专业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从上述相关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的总体效果来看,达到了如下改革目的:(1)提高了考试效率,适应了扩招情况下的考核要求;(2)降低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提高了学期内有效学习时间的配置;(3)加强了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的能力;(4)增强了团队作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校期间模拟商场作战;(5)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加强,这已经成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一大特色;(6)改革督促了教师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

  物流管理专业系列课程考核改革,需要教师对学生和课堂整体的掌控能力较高,专业课程的熟练程度较好,又能不拘泥于现有的考核模式,在学校规定的大框架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自己认可的评价方式,师生约定进行,使学生确实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和创造的乐趣。上述这些考核改革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持续调整。

  参考文献:

  [1] 李元元。 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三创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03(23):30-32.

责任编辑:雨昕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