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摘要】中国政府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EAP计划作为企业解决员工的心理问题的有效尝试,在西方公共部门也得到应用。本文结合中国政府公共部门的中国特色,借鉴企业成功的EAP经验,把EAP计划应用到政府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去,提出适合中国公务员管理的EAP模式、服务范围和服务流程,对解决政府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做初步探索。
近年来,我国政府公务员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有13起政府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多数是自杀。据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等发布《中国公职人员健康白皮书》中显示,被调查的公职人员普遍认为工作“一年比一年累”,常常被迫放弃双休和法定长假。在心理方面,有近一半人常常有疲倦感,46%的人有平淡感,38%的人时常感到烦躁。这些负面情绪要远高于满足、充实及快乐感等正面情绪。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isstance Programs,简称EAP),是由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服务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和建议,以及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的专业咨询、指导和培训,旨在帮助改善组织的环境和氛围,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EAP作为企业组织关注员工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帮助企业解决员工心理问题,提升组织绩效,增强组织凝聚力。现在,这一方法逐渐被中国的企业认识和采用。但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对EAP的认识应用还很少。中国政府部门第一例EAP计划是上海徐汇区政府埋单的公务员EAP计划。作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其心理健康直接影响政府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行政效率,对党的执政能力是一种考验。针对公务员普遍的心理问题,本文尝试将EAP引入政府部门,关注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1 公务员管理EAP计划的模式选择
在政府部门实施EAP计划首先要选择EAP的模式。企业组织的EAP成功经验有四种模式,内部模式、外部模式、联合模式和混合模式。这四种模式各自有优势与不足,适用于不同情况。根据政府公共部门的特点,笔者认为应该选择混合模式。一方面,混合模式由公共部门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外部专业机构共同负责,它兼有内部模式与外部模式的优点,弥补彼此的不足。EAP向员工传达的是组织的关怀,由组织内部人员管理,对组织情况比较熟悉,及时发现情况,予以关注,将危机化于无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氛围。缺点是员工的信任问题。因为EAP关注心理健康,涉及到个人的隐私。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形成中国人内敛的性格,压抑而不是表达情感,对心理问题更是避而不谈。同处一个组织,互相熟悉的人作为心理问题的专家,一旦秘密不能保守,隐私的泄露会使员工非常尴尬。外部专业机构的介入,不仅可以享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还可以避免隐私泄露的尴尬,并且可以节省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费用。作为第三方的服务机构,可以使咨询者放松警惕性,充分袒露心理的忧虑、不安,使问题暴露充分,利于解决。由于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和特殊性,受到社会高度关注,隐私泄露可能的后果不只是员工自身,因此保守秘密更加重要。采用内外结合的混合模式是比较理想的。
2 公务员管理EAP计划的范围覆盖
西方发达国家的EAP计划起源于员工酗酒,现在主要针对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酗酒、吸毒、性骚扰、艾滋病等个人问题开展心理服务。中国的社会情况与西方不同,西方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在中国还没有成为影响员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并且政府公共部门是掌握公权力的部门,工作性质的特殊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政府部门应用EAP计划要针对中国的国情。根据调查,影响中国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压力过大导致心理问题
政府部门不同于企业,掌握着公权力,官员作为公权力的行使着,受到公民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原有的领导模式、思维方式需要更新,来自于各方的工作压力、以及业绩考核、职位晋升等问题的困扰,都加大了官员的心理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释放,就会使不健康的心理向生理转化。中国古语就有“积郁成疾”的说法。医学上也证明,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以及中风、猝死和精神疾病。从近一年内自杀的政府官员的情况我们也可见,政府公务员职业压力之大,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帮助,采取了自杀这一极端的方式在逐渐增多。
(2)人际关系与沟通障碍导致心理问题
中国的官场文化很有特色,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多数工作人员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拿出大部分时间,处理工作以外的事情,比如领导关系、朋友关系、亲属关系等,有时候这种特有的官场关系和社会关系处理不好或无法平衡,影响官员的正常工作,造成极大心理压力。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的提升,公民监督能力的加强,网络提供的极大便捷和人们动不动就人肉搜索的处理方式,使得平衡关系,遵循官场潜规则更难,势必给公务员工作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3)个人和家庭问题带来的心理压力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政府公务员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往往忽视了家庭和亲人,引发家庭矛盾,影响夫妻感情、子女教育成长等,甚至威胁家庭稳定。后院失火必然会影响到工作。2009年就出现了政府官员由于家庭问题没有处理好,造成情绪失控而自杀的悲剧。还有比较典型的就是危机之后的心理干预不及时造成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心理压力过大,抑郁情况不能排解而自杀的情况。例如5.12汶川地震后,地震灾区的一些政府工作人员,都是因为心里创伤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压抑自己的痛苦,负面情绪不能释放而选择自杀。由此可见,危机后的心理干预在政府部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们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对公务员的心理关怀和爱护。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政府部门公务员EAP计划覆盖的主要内容是工作压力导致的负面情绪如何释放、人际关系和沟通障碍所产生的精神焦虑抑郁,以及由于个人和家庭问题所带来的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等。达尔文的名言“能够生存下来的,既不是最健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物种”。当今社会变化之快让我们必须迅速做出调适,否则就可能被淘汰。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要求其适应力更强,才能不影响行政效率,更好的服务于民。帮助公务员解除心理压力,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引入EAP计划,覆盖公务员的工作、生活、职业压力与心理危机,是公务员全力工作,政府绩效提升的保障。
3 公务员管理EAP计划的工作流程
EAP的模式决定了谁来做EAP计划,内容决定了EAP计划做什么,EAP的流程就是怎么做EAP计划。借鉴企业组织实施EAP计划的流程,笔者认为完整的公共部门的EAP计划流程包括调研、宣传、培训、咨询、评估反馈五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要针对政府公共部门的特点开展服务。
在实施EAP过程中,调研是第一步,调研的目的是把脉病因,找到政府部门是否存在工作人员心理压力问题,以及造成这一问题的初步原因。在调研中,要把握两点,一是要与政府部门的领导者沟通,了解领导层对下属精神状态的看法;二是要与组织中的员工沟通,通过谈话、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员工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多方获得信息,便于咨询者快速熟悉组织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宣传的目的是让组织中的员工了解EAP,认识EAP,相信和使用EAP。毕竟EAP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知之不多,加之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问题的排斥,认为心理有问题就是精神有问题,常常避而不谈。加大EAP宣传就是要员工认识和接受EAP,这是顺利推开EAP计划,使之收到理想效果的铺垫。
第三步培训环节包括对组织内部EAP管理者的培训和对全体员工的培训。对管理者培训,是提高其应用EAP的能力,随时关注组织员工的精神状态、发现和识别心理问题,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或提出转诊,交由专业心理问题专家治疗。对全体人员的培训可以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方式进行,使员工提高抗压能力,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减少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
第四步咨询环节是针对确实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员进行的服务,咨询的方式可以使设立专门的健康顾问、健康热线,面诊等形式,使员工在感知自己心理存在问题时,及时获得帮助。可以是针对个人问题的个案咨询,也可以在危机事件出现后集体咨询,如突发公共事件后的心理干预。
最好的评估与反馈环节是对EAP计划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重点一是直接可见的效果,如员工缺勤率的降低、工作绩效的提高、招聘培训费用的下降等;另外还有一些软指标,如由于员工感受到组织关怀而使组织整体士气的提高,员工满意度提升,组织冲突的减少和凝聚力的增强等。评价的最终结果要反馈给组织,帮助组织进一步改进EAP计划。
据美国联邦政府卫生和人事服务部实施的EAP计划效果评估显示,EAP的投资回报率是29%。从西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组织的实践,引入EAP对公务员心理危机的化解是非常有效的。然而,由于政府部门与企业组织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官僚制体制的缺陷,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政府组织的影响等因素,对政府部门公务员的EAP应用要符合政府部门的特点和中国特色。总之,EAP在政府部门大力推行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政府绩效是非常有效的,也是解决公务员心理压力过大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张西超,《员工帮助计划:中国EAP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徐佼,员工帮助计划(EAP)在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初探,管理与财富[J],2009(11):61-62.
[3] 李松,《官员心理危机干预“软肋”》,《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2月27日.
上一篇:注重过程控制,提高员工培训质量
下一篇:人员管理之——欲望的管理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