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摘 要:面对就业,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表现出焦虑、恐慌和茫然,他们强调自我, 但又信心不足急需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 要构建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分阶段开展好择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并在学生管理以及社会实践中以准职业人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整个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重要部分。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学生的就业能力即使理论认知问题,更是实践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之上,构建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再发挥学生工作者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与一般高等学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特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焦虑、恐慌、茫然。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一方面担心面对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竞争,另一方 面,又不愿与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同台竞争, 加之对就业政策一知半解,对就业信息捕风捉影,导致对未来缺乏信心,心存顾虑,表现出忧虑不安和茫然。
其次,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面对就业时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只关注收入、待遇,是否会加班。 很少考虑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最终会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再次,自信不足,心理素质较差。高职院校毕业生相对于大学毕业生年龄稍小,综合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对外界的环境抱有畏惧心理, 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有时不自觉地放弃面试机会,或在面试时不能全面展示自我,因而不被用人单位录用, 如此反复, 使自信心受挫。
2 构建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指导实践。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系统构建要建立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不同培养阶段特征的认识之上。
2.1 对高职院校学生不同培养阶段的一般认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很多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存在着认识上的失误和行动上的滞后:就业指导被视作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从属于教学活动,安排在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这显然不能在提高学生未来工作能力、 调整就业方向、等许多重要方面提供有效帮助。就业指导是贯穿高职三年生活始终的系列性工作,需要尽早抓起,以便学生能够及早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计划,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
通过两年的就业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从新生进校那一天开始。就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包括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计划、就业政策指导、就业观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指导等方面, 贯穿于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并分阶段、分层次、 多形式进行。
对于新生的就业指导,要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主要进行适应性指导和修身养成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了解职业演化、发展、分类及职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树立牢固的专业 思想,养成自觉学习、独立生活、注意个人修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入学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在就业问题上大学不是保险箱,而是新一轮竞争的开始。
对于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进行系统指导,使其对涉及就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引导他们完善自己,扎扎实实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想方式,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突出就业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理想,帮助他们根据各自个性特点确定职业发展方向,设计职业发展计划,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有针对性的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对大三的学生,重点进行就业政策、方针的宣传和形势宣传,开展择业技巧技术指导,使其做好择业心理的准备与调试。同时,提供大量就业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 “ 双选”活动,及时择业,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2.2 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过程
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把握以下指导思想,并主要经过择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两个重要阶段。
(1)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其一,实用性与针对性相结合。课程实用性内容不仅需要有理论的分析,更要有思想的培育;既有实验操作,又有现实案例。课程体系要避免面面俱到,无所不包,也要避免只注重某几个问题或某一阶段的指导内容。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是实用性的进一步深化。在实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做人、职业理想、 求职、创业等问题进行剖析、指导。其二,系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主要指职业指导课程完整、有序地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它不仅要求每个年级的指导内容要科学合理、自成一体,而且要求各年级指导内容要互衔接、相互促进。阶段性是逐步完成职业指导目标与任务的客观要求。具体指在每个年级实施的主要内容、完成的主要任务、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根据 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进程,同时期 的需要和困惑,分别进行指导,不能笼统地集中在某一阶段完成指导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前后阶段内容之间的顺序性,以达到合理设置课程的目的。
(2)课程实施过程。第一阶段:择业教育。职业指导应从学生一进校就抓起。在构建“择业指导”课内容体系时,重点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在今后就业以及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方向, 巩固专业思想,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择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有:认识专业,热爱专业;认识职业,寻找职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这一阶段可通过参观、邀请老教师、高年级优秀应届毕业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真正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及其素质要求。我院去年为了强化一年级级学生的就业意识、解除他们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和困惑,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在为期一周的晚自习时间,组织了一些优秀毕业生为低年级的同学做简单的就业指导,为就业提前“预热”,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切身实例让低年级学生渐渐明白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就业心态应该怎样摆正、怎样努力可以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等同时还通过小游戏的形式以调查、测试、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分析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第二阶段: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课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就业,这是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学生要实现就业,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面试技巧和就业政策)。因此“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应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内容,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就业形势,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职业咨询,心理辅导,开展讲座等措施,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在这里举个实例,我系针对学校对大二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中帮助学生学习求职技巧和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还开展了首届“电子简历大赛”,并针对大赛进行点评,让学生学会如何制作成功的简历,如何通过简历发挥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同时学会怎样提高面试的技巧。这一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令学生对就业、对自我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自信。
3 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3.1 以准职业人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
学生不仅要学会职业技能,更应该了解职业理念、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内涵。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以一个准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促成学生企业意识、工人意识、岗位意识的养成。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引入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改革传统的学生评判、学生管理制度等体系,在学生行为规范甚至组织学生活动中考虑其准职业人的身份要求,使学生养成职业习惯,明确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同时,借鉴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考核模式,将德、智、体培训与考核细化为企业奉献精神、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他职业素质要求。
3.2 以企业为依托,以学生社团为纽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可以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价值观、职业能力、敬业精神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利用集中休息时间通过参与行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企业经营活动等方式,深入未来从事的行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社会行业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改变自己、塑造自己。教育工作者应该即时跟踪、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加强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引导,并收集第一手资料,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考核指标。
在具体操作中,学校激发引导学生社团组合,使其成为校企联合指导就业的纽带,以点带面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建立与未来所从事行业的多渠道联系,通过假期兼职、参加座谈会、调查研究、帮助策划企业活动、邀请企业人士作报告等手段来增加对行业的理解,把握行业规范和用人标准。这种形式的交往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因而更有效。
3.3 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将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包括可以实际观察到的职业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个人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见解和期望。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从社会、自我两个角度关注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基本上都要从基层开始做起,通过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可以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明确自己若想成为优秀的企业员工,应当通过几个阶段去实现,每个阶段完成的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经历的过程及要完成的阶段性任务,这对学生就业后工作水平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1218.
[2]陈钦华,钟云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生与就业,2006,(5).
[3]金安娜.高职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6,(12).
[4]杨春.择业观教育与毕业生职业价值 的实现[J] .思想教育研究, 2005,(7).
下一篇:薪酬体系研究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