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摘要】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与一般意义上的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相比较,有明显区别,有其特殊性。本文重点分析了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的特点:即整体性、相关性、适应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等等问题,并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系统结构•相互关系•重要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多民族地区 人才战略管理系统 特点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份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系统下的意义有几十种之多。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和功能的有机统一整体。构成系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一是系统的核心;二是若干要素;三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三要素缺一不可。同一系统具有相同的功能。此外,系统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可以构成不同的系统,如母系统下可以分为若干子系统,所有子系统又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母系统)。
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是由多民族地区、人才主体、管理若干要素所构成的完整的人才管理系统。它具有系统结构的许多特点。
1 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的整体性
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由多民族地区、人才主体、管理等等若干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应当说,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的整体性,已经考虑到了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的一般性原则、政策、机制及基本问题,这些,对民族地区的人才管理工作基本上是适应的。这就是系统整体性的作用和意义。但是,由于不同民族地区人才管理的实际差异很大,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这就使得系统的整体性也会出现不能适应的情况,会产生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在运用管理系统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系统整体性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把要素同系统结合起来,在系统整体性原则下,充分注意研究和解决不同民族地区的特殊问题。
人才主体。少数民族人才是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整体性的第二个组成部分。人才主体包括管理对象是人才,管理主体也是人才。其整体性表现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管理对象和管理主体都是人才,具有人才的共同属性和特点,是统一的,即统一于系统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二者也存在矛盾,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也会出现不一致,产生对立,一般来说,这种对立在系统内可以得到解决。多民族地区是人才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而少数民族人才又对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二者的作用和功能上看,二者也是一致的,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是构成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整体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系统各要素是指构成系统的若干要素,主要是指构成人才管理战略系统的各种制度、规章、机制、政策、市场、原则、法规等等。这些要素之间也必须具有整体性,才能构成人才战略管理系统。
系统各要素之间构成是否合理?功能是否一致?作用是否具有相关性?直接影响到要素是否具有整体性。只有各要素之间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才能形成要素之间的整体性。例如:在系统要素中,制度与政策之间、机制与法规之间、原则与章程之间等等,必须是统一的、配套的、互补的、而不能是自相矛盾,相互抵消的。否则,就无法形成整体性。这就要求各要素之间要相互配套、相互适应,在功能和作用上要互补,对不适应、不配套的方面,要对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得益章,成为一个整体。
总之,构成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2 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的相关性
任何系统都有相关性的特点。相关性即关联性,简单地说,就是关系或者联系。当然,关系是多样化的,这里所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外在的联系,而是系统内在的联系,即理论逻辑的联系。
从系统的观点看,构成系统必须具有三要素,即必要条件。一是主题(核心);二是若干要素;三是要素与主题之间的联系。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没有主题(主体、核心),再多的要素也成了体系,而单一要素不可能构成系统,单一要素是单一结构,而单一结构只能构成个体或者要素,而不是系统,系统必须由许多要素才可能构成;联系则是构成系统的途径和方法,即系统主体与要素之间要有联系,要素之间也必需有联系。没有这种联系,要素之间只是简单的排列组合,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关系,那么,再多的要素也无法构成系统。因此,联系是构成系统的必要条件之一,联系即系统的相关性是系统的基本特点。正是这种联系(相关性)把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相关性的主要功能,就是建立系统主体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整体,并使系统各部分的功能相统一,相协调、互动互补。
此外,在人才主体与各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也具有相关性特点。各要素是以人才主体为中心的,都是用围绕人才培养、人才管理和人才发展来构建的;同时,各要素之间,如人才管理机制、政策、法律等等,也具有内在联系,即相关性。人才管理制度、机制、政策、法律等等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正是这种相关性构成了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的完整性。
3 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任何系统都有稳定性的特点,稳定性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条件。作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也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1 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稳定性
主要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的、协调的。如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与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民族文化环境等等外部环境是适应的,具有稳定性。
3.2 系统整体的稳定性
是指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本身的稳定性。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系统的各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整体具有稳定性,系统运行处于正常状态。
3.3 系统内部的稳定性
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母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协调、稳定的关系。
3.4 相对的稳定性
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无论从系统与环境、系统本身、系统内部来看,都具有稳定性的特点。然而,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稳定性。这主要是因为: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系统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系统的各要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的运动和变化,必然导致系统整体的变化,这种变化到达质变时,还会引发旧系统的消亡,新系统的产生。
从系统本身来看,系统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和功能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可能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更加优化,更加完善;也可能削弱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系统瘫痪。也就是说,系统内部的变化可能是正效益的,也可能是负效益的。如企业是一个系统,启用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可以使企业扭亏为盈,使系统产生正效益,而一个不称职的企业家则可能毁掉一个好的企业,使系统产生负效益。战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英明的统帅指挥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而一个庸才指挥战争,则可能全盘皆输。
从理论上看,由于系统结构不同,系统的稳定性也不同。例如:建筑物是一个完整系统,但是,由于结构不同,欧式建筑和中式建筑的稳定类型和风格就不相同,功能和作用也不尽相同。两种建筑系统都具有稳定性,但类型功能各异。所有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都具有稳定性,但由于结构不同,稳定性是有差异的。
4 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的动态性
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一旦条件发生了改变,系统就具有了明显的动态性特征。
导致系统动态性的主要原因:一是系统要素发生了变化。例如数量的增减、比例的改变等等,都可能引起系统的改变;二是结构的变化。如排列组合、形态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系统的变化。三是系统要素和结构同时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形下,系统就面临剧烈的变化,旧的系统可能被新系统所代替,系统将在新系统的基础上达成新的平衡和稳定性。实现从旧系统向新系统的动态发展。以上任何一种情况的出现,都可能引发系统的改变,从而使系统具有动态性的特征。
多民族地区是由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宗教、地理等等要素构成的社会系统。这些系统要素或者结构发生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引起管理系统相应的改变,从而使系统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例如,民族地区人才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等等的改变,都会使原有的管理系统在某些方面变得不适应,这就要求对管理系统进行系统的“升级”和“换代”。只有不断完善管理系统,实现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才能真正发挥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的功能,为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为民族地区实现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5 人才战略管理系统的适应性
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在民族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只要是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就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这是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的共同属性。因为:(1)民族地区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特征具有可比性;(2)具有共同管理对象和主体——少数民族人才。虽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共同属性都是少数民族,这一点是相同的;(3)在民族文化上,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但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在价值观上,在坚持传统民族文化和面对现代文化的挑战方面,具有共同的优势及弱点。由于这些共同特征,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在民族地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当然,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点,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所提供的仅仅是一般意义上人才管理的共性,针对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的民族人才应该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适的人才管理模式和政策,因人而异。从这个意义上看,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也具有局限性。
总之,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稳定性、动态性、适应性等等特点,正确认识这些特点,对多民族地区人才战略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