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摘要】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容乐观。通过调研,笔者认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人文科学知识匮乏;人文精神及人格偏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较弱。通过分析原因,认为加强人文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1 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1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个方面。其内容包括哲学素养、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
1.2 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首先,人文知识的传授利于大学生成人。人文知识教育是一个民族弘扬精神文化传统、铸造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所谓人文知识教育,就是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人,懂得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次,人生哲学的教育利于大学生成人。现代中国人生哲学要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恰当定位,唤醒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最终实现人生幸福。再次,荣辱情操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能够帮助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利于大学生顺利成人。
2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的调研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的人才,是同时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人才。应该说,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强的,无论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就其人文素质而言则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笔者在2009年对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的1200名工科专业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状况调研,结合国内的其它调查资料,认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文科学知识匮乏
由于过重的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部分理工大学生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不多。
1996年12月,华中理工大学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对全国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不只是文学知识、艺术知识欠缺,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也知之甚少:能全部写出《家》、《神曲》、《复活》等文学名著作者的大学生不足一半。
199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北京地区50所理、农、医院校进行了专题调查,被调查的600名大学生对文科课程不感兴趣的占36%,感兴趣但不愿意投入精力的占24%,感兴趣又愿意投入精力的仅占8%。
2001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岗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调查结果还显示:有60%的学生没完整地看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能完整说出孔子、孟子、老子等文化名人的思想和主张者不足20%,知道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不足5%。
2005年6月,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其结果是外国留学生队跃居前几名。笔者调研结果显示:有93.2%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77.2%的大学生未看过《孙子兵法》,未读过老子《道德经》的达76.8%,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未读过《史记》的占58.9%,只有45.5%的大学生读过或浏览过《论语》。多数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曲目或古典曲目不熟悉,能够写出《窦娥冤》、《高山流水》、《牡丹亭》的分别仅占34.1%、31%、23%。有21.8%的学生不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和演变,有25%的学生未读过汉赋、唐传奇、元曲等古典文学作品,未读过自然辩证法、民俗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关知识的占17.2%,有35%的学生不知道科技论文、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甚至有近11%的学生在“感到困难的写作文体”栏中,填写了思想汇报、计划总结、读后感、演讲稿、求职信等实用写作文体。
大学生的文学、文字功底之浅由此可见一斑,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博士生的论文,我改的错字、错句,要比看整篇论文的时间还要多”。理工科学生这种人文科学知识相对不足的状况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2 人文精神及人格偏颇
人文精神作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注重自我价值发展,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勇于竟争,能够自觉的培养和发展健康的人格。但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1999年,四川省高校德育研究会委托成都气象学院对四川省属部分理工院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您的人生目标”项中,选择“明确”的占69%,选择“无法确定”的占22%,有9%的学生选择“未考虑’,在“您的人生支柱”项中,有59%的人选择了“知识”,12%的人选择了“奉献”,9%的人选择了“金钱”,3%的人选择了“爱情”,2%的人选择了“权力’',25%的人选择了“其它方面”。在“人品、权利、金钱”的比较中,首选“人品”的占71%,首选“权利”的占17%,首选“金钱”的占12%。这表明学生主体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的,体现了学生对人生的进取态度、对求知和人格的重视。但人生目标迷茫、人生支柱偏颇、轻人品重权利的学生仍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
笔者调研结果显示:关于信仰,绝大多数选择了“共产主义”,但有31%的学生选择了“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宗教、其它&rdquo1473关于入党,有入党愿望的占71%,其中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占26%,选择“暂未考虑”的占11%,有18%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rdquo1473关于信任,有42%的学生同时选择了“他人”和“社会”,有45%的学生只选择了“自己”和“亲人”两项;关于考试作弊,多数认为“可耻”,但有1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从上面的调杳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思想素质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信仰明确、人生态度端正,但部分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信任,对个人的诚实缺乏应有的信守,出现了道德的滑坡和信仰的迷茫。2005年暑期,胡迎庆应神延铁路总指挥部邀请,率首都12所高校大学生组成的记者团采访铁路建设者后,在中国教育报撰文说:“我们尚未脱离象牙塔的大学生即使在大山深处采访同龄人奋斗成才的壮举时,感兴趣的依然是出国、网上聊天,问起对开发大西北的态度,大学生一方面认为西部太落后了,应该开发,另一方面则坦率直言:这样的鬼地方,不要说工作一年二年,就是一天也呆不下去。12名大学生记者中,敢于承诺:如果需要,我毕业后可以在西北工作5年的,只有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同学。这种现象也说明了部分大学生还缺少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关心民间疾苦的忧患意识。
2.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较弱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参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的愿望表示“一般”或“无所谓&rdquo1473甚至有的学生不喜欢上实验课,参加过科技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38%,有意识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过科技实践的不足27%。2001年,关于西北高校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理工、农林大学生在校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的不足10%,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共建活动的不足20%,有科技成果的(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参加科研课题、各类科技竞赛获奖等)不足5%,有75%的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有6%左右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或“不感兴趣”。
究其原因,部分大学生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和创造意识受到禁锢和闭锁,只是满足于书本的知识,局限于象牙塔之内,缺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参有的大学生己习惯于有例可寻,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与社会实践的民主精神淡薄。少标新立异的思想,不愿接受多元共存,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思考精神越来越淡漠。
3 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1 加强人文教育的课堂主渠道
理工科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外,人文教育所涵盖的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也必不可少。除了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道德教育之外,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也亟需加强。
(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这是我们进行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和最大的优势,必须充分加以开掘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着重进行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历史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的教育,陶冶高尚情操及奉献精神的教育等。
(2)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文素养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工科大学生要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所提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特别是竞争的日益激烈,诸如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都是市场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人文素质。
(3)注重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基本人文技能的训练和培训。
(4)理工科高校还应注重在专业教学中体现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教学的目标,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3.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教育取得了成功,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要使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和价值的追求趋于统一,使理工科高校培养的科技人才能够在进行科技实践的同时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切实联系起来,造福人类。
3.3 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和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以学校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它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是校园精神及其在物质和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等制度文化;校内各种规章制度等;观念文化:师生的价值观、信仰道德情操等;行为文化:各类社团、组织等举办的各种活动。在理工科大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人文教育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把握校园文化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尤其要注重开展深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断挖掘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3.4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养成。实践证明,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只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在办学中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注重校园环境、制度文化的建设,通过具体形式作为载体来突出人文教育功能,这包括对学校的优良传统、办学思想、校风校纪、人文景观建设、模范人物、校园文娱、体育和典型的社会生活事例的宣传和建设等。我国一些著名大学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并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被广大师生共同接受,成为他们探求理想、规范行为的无形力量。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浙江大学的“求是育英”等。此外,人文氛围的营造还应该以校园为起点,充分挖掘利用社会所提供的进行人文教育的载体,如博物馆、纪念馆等人文景观,塑造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比如:要继续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文专题讲座、沙龙、文化艺术节(音乐会、晚会、演唱会等)、辩论赛等。以启迪学生思维、加强修养、开阔视野,提高文化品位;还要大力提倡科技创新活动等名牌项目,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培养理工科大学生求真的科学主体精神和以个体完善与发展为主的创新主体精神。
参考文献
[1] 杨志坚.关十加强理土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探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4 (2),69.
[2] 火玥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2).
[3] 刘晓明.北京地区理土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1999.1(1),63.
[4] 杨礼富,邵春珠.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路径探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3.4 (2),42.
[5] 王福先.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0.25.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