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摘要】创办企业(SYB)培训是特地中小企业的创业人士提供的专业技能培训,但在其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将有利于该培训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SYB;培训;问题;对策
1 SYB培训的发展现状
SYB是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ILO)开发的培训小企业家项目的组成部分之一,全称为“START YOUR BUSINESS”,是为创业的小老板量身打造的培训项目。它是SIYB培训系列中的一员。SIYB起源于瑞典,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叫“看管你的企业”,由于在70年代开发的教材取得了成功,1977年瑞典与ILO合作将其改编为IYB,到90年代IYB有了另一个成员SYB,它是ILO在斐济(南太平洋上一个岛国)做培训时开发的。1998年在SIYB中又衍生了GYB。GYB中一部份内容虽然被包含在SYB中,但二者也有不少的差异。2003年ILO又在斯里兰卡开发了EYB。作为培训系列,SIYB有其远期目标:致力于发展私营企业、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其近期目标则是提高地方企业发展其服务机构的能力,为微小型和中型企业的企业家提供高效高质的企业创办和管理的培训课程。作为该系列中一个成员,SYB的培训同样有助于微型、小型乃至中型企业的企业家创办并发展他们自己的企业,同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
SIYB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的推行过程中,以其鲜明独特的广泛实用性维护了这一国际品牌的声誉,收到了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同样SYB项目被介绍到中国后,也因其如下鲜明的特色而得到了学员、教师、培训机构的广泛认可。这些特点包括:(1)针对性强。(2)内容通俗易懂,实用,可操作性强。(3)系列化、模块化教学,培训时间短。(4)使用高度的参与性培训方法。(5)拥有完善的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以及后续服务体系。
面临全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广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大军以及其他人员如每年几百万高校毕业生都对创业培训的有着强烈的渴求;加之,随着我国正在坚定地走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创业中国的政策环境更加地规范与有序,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政府对创业资金的提供更是加大了力度,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为SYB的培训提供了较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其进一步全面推广面临更好的机遇。但我们也应看到SYB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值得关切的问题与挑战,值得很好地分析、探讨。
2 SYB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SYB培训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对受训者实行免费培训,政府则根据培训结业率及创办企业的成功率进行购买,对培训机构进行规定的补贴。也就是各培训机构组织师资进行全程培训,政府主要负责检查、监督与考核。如果经最终考核,政府认定培训的成果合格(往往以被培训人员的创业率为最重要指标),则需要按其培训成果的实际大小进行购买。所以政府的行为直接影响培训效果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为此有必要对政府、社会培训机构及培训师资三方作出基本的分析。
2.1 各级政府,尤其是政府的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往往是SYB培训的倡导者、组织者与培训结果的购买者。但由于政府机构及其部门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职责,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对社会中介机构的规范、引导与监督作用。所以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1 公平地推行准则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也是政府从大量经济领域逐步退出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机构的过程。因此政府应将大量的社会培训逐步推向市场,所以只要广大的社会中介机构符合培训条件,并获得培训资质就热情欢迎、鼓励其进入培训领域乃至类似的领域,同时政府还应该从启动资金、场地、设施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扶持,并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加大对培训机构的动员和支持的力度。
2.1.2 突出引导和监督的职能作用,做好服务性的工作。广大社会中介机构之所以愿意积极介入SYB的培训领域,动因之一就在于对自己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美好预期。此时政府若能积极引导与鼓励,则会有效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开展SYB的培训。为此政府可以通过与其签订合同等方式,促使中介机构履行其社会职责,同时运用市场机制确立政府购买的价格。从监督的方法而言,可以实行普查和抽查相结合,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对于抽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则要严格以待,及时发现并纠正。特别是在随机抽查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一定要追究其主要原因,认真对待,而且要做到理性大于情感。在基本的职能定位上,政府应时刻记住自己的角色定位:自己是社会的管理者,尤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仅是社会前进的引导者,更应是市场经济中优质服务的提供者。
2.1.3 政府要讲诚信。就根本性质而言,诚信来自于人们对行为的稳定预期。如果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无法稳定地确知,他们就不会坚守诚信。所以政府也一定要注意兑现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承诺,切不可造成这样一种印象:政府的钱不好拿甚至根本拿不到。政府应在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的基础上,兑现购买的承诺,使广大培训机构认识到只要自己付出了踏实、诚实而辛勤的工作,就一定能获得经济和社会声誉的回报。
2.2 广大的社会培训机构,是SYB课程的直接承接和实施者,但往往在利益驱动下违背政府的培训初衷,所以应特别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2.1 不适当地压缩课程,偏离SYB培训理念。
SYB的培训至少应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目的:①转变观念。就是通过系统的培训,转变过去人们等(等待别人给自己安排)、靠(心里总想着找到一个可依托的对象才更踏实)、要(在遇到困难时伸手向所在单位或政府要)的思想观念,要促使人们逐渐形成这样一个共识: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应依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②个人主体意识的发现与培养。就是要通过SYB的培训,逐步发现并确立起受训人员独立的主体意识。③具体技术和方法的学习。就是通过SYB的培训,较系统地教授学员基本的开办企业的方法与技术,使之逐步获得开办企业所必需的、也是比较规范的基本技能。
以上所列举的三方面应是培训的基本目标。无论是哪一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教学课时予以保证,无端压缩课时,能节约培训机构的培训成本,却无法保证培训质量。所以广大社会培训机构应自觉地按质按量地保证所规定的培训课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要将完成一定的课时量作为重要的监督内容。
2.2.2 教学方法的运用欠合理。
在培训过程中,作为一名成功的培训师应根据成人的特点以及培训内容的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课法、练习法、案例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但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都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员的参与程度、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最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但这里就存在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学目的应是我们要最终实现的目标,而多种教学方法是为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手段。所以我们应明确:不能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错误地理解为只是用来活跃培训现场气氛的, 而是紧紧地围绕和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
2.2.3 错误地低估受培训对象的知识和能力。
有些培训机构认为失业下岗人员往往都是文化水平很有限的群体。事实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有知识有文化甚至兼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入到失业大军之中,这也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并具有一定的弹性。也就是说,培训的主体对象依然以文化水平不一定很高、有愿望想开办中小企业但还没有具体想法的人们,或者已经有了创办企业的构想以及已开办了中小企业却但不太懂得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的人群为主要目标群体,不过在所授内容上要根据具体授课对象的具体要求作适当的调整与补充。在此我们尤其要注意防止另外一种倾向的出现:抛开所开发的教材内容,却不能系统地确立与构建自己的教学内容。
2.3 各培训师是培训课程的具体落实者,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培训方法与手段直接关乎培训的质量。所以SYB培训师不能忽视对自我的“再充电”,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
2.3.1 树立自信心。
在培训的课堂上,培训师理应成为引导与控制的中心,是当然的权威者,暂时的角色互换主要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以培训师必须有自信与权威才能驾驭课程及引导学员,否则培训课堂将因失去控制而无法达成学习效果。而培训师的这种自信与权威根本上应来自于对于所担当的角色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信念。
2.3.2 确立自觉学习的习惯。
为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素养,培训师应主动地学习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以及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使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地提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以高于培训对象的姿态,驾驭培训场面,引导学员实现学习目标。同时培训师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向市场经济实践的学习,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自觉地融入到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去,如果有可能,尽量多参加一些诸如企业咨询与社区服务及项目培训中去,以获得实际的管理经验。同时,积极参加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一些诸如参观、交流及进修培训等活动,这也有利于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方法与技能,还有利于他们收集更加鲜活生动、也更具说服力的案例并用之于教学。
2.3.3 做好职业规划,确立发展前景。
作为SYB的培训师,他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理应得到政府与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改善其待遇,这既应包括物质报酬的提高,也应包括精神荣誉的满足。同时培训师们也要认识到:做好培训工作是自己对社会的一种奉献,也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9 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美)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第3 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经理人培训项目组.人力资源工具箱[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4] 黄文龙,高永惠,谢元伟 等.大学生就业性向与专业契合度调查及其意义[J].职业时空,2008(8):167-168
[5] 刘世勇,杨 阳.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59-60
[6] 张梦欣等.《创办你的企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上一篇:卓越制度下的卓越
下一篇:浅析企业家素质及培养途径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