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所得税税率变动时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2006年12月31日购入价值5000元的设备,预计使用期5年,无残值。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未扣折旧前的利润总额为11000元,适用税率为15%,2009年所得税税率变更为20%。
项目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账面金额 | 5000 | 4000 | 3000 | 2000 | 1000 | 0 |
计税基础 | 5000 | 3000 | 1800 | 1080 | 540 | 0 |
差额 | 0 | 1000 | 1200 | 920 | 460 | 0 |
税率 | 15% | 15% | 20% | 20% | 20% | |
差异时点值 | 0 | 150 | 180 | 184 | 92 | 0 |
发生 | 贷方150 | 贷方30 | 贷方4 | 借方92 | 借方92 |
本题确定产生暂时性差异的项目是设备折旧,确定各自折旧以后的账面金额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然后确定暂时性差异对今后纳税影响的时点数;最后以两期时点数之差计算当期发生数。
(1) 2007年末
账面价值=5000/5×4=4000元,计税基础=5000-5000×40%=3000元,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10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1000×15%=150元,递延所得税发生额=150-0=150元(贷方),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1500(1350+1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350[(11000-2000)×15%]
递延所得税负债 150
(2) 2008年末
账面价值=5000/5×3=3000元,计税基础=3000-3000×40%=3000-1200=1800元,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120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1200×15%=180元,递延所得税发生额=180-150=30元(贷方),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1500(1470+3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470[(11000-1200)×15%]
递延所得税负债 30
(3)2009年末
2009年税率调整为20%,当期差异时点值以20%税率计算,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为应税暂时性差异,当期差异时点值=920×20%=184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184-180=4元。
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2060(2056+4)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056[(11000-720)×20%]
递延所得税负债 4
(4)2010年末
账面价值=5000/5×1=1000元,计税基础=1080/2=540元,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460元,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460×20%=92元,递延所得税发生额=92-184=-92元(借方),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2000(2092-92)
递延所得税负债 92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092[(11000-540)×20%]
(5)2011年末
账面价值=0,计税基础=0,账面价值等于计税基础,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0,递延所得税发生额=0-92=-92元(借方),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 2000(2092-92)
递延所得税负债 92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092[(11000-540)×20%]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将复杂的调整过程简单化,尤其是当税率变动的情况下,如采用递延法或损益表债务法都会造成大量的调整工作;而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只需比较账面价值与税基,计算暂时性差异,决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是递延所得税负债,以所得税为轧平账编制会计分录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