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课程:会计课程税务课程免费试听招生方案 初当会计岗位认知会计基础财务报表会计电算化

综合辅导:会计实务行业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业务 初当出纳岗位认知现金管理报销核算图表学会计

首页>会计信息>会计继续教育> 正文

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经济分析

2003-12-22 15:59 当代财经 吕晓梅 【 】【打印】【我要纠错
    “会计信息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的”(zeff,1978),它是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重要依据。决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在于披露是否真实可靠,披露是否充分及时以及披露的对象之间是否公平。本文试从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形成的历史分析入手,从信息经济学和管制经济学角度分析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成因、目标及管制方式,探讨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有效方式。

    一、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管制体系的形成

    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追溯到15世纪意大利的短期海外冒险合伙贸易,每次航海交易结束后,执行合伙人必须向投资合伙人披露相关帐目并结算损益。合伙制企业盛行后,越来越多的合伙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协调,因而合伙企业在客观上需要一个与任何一方均无任何关系的第三者对合伙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这个第三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会计知识和社会信誉。因而16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中相继出现了一大批专业人士专门从事查帐和公证,并逐渐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会计行业协会。合伙制企业的出现决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合伙制企业生成的会计信息首先必须合乎行业规范,否则不予认可,因此会计信息披露首先遇到的管制是会计行业的自律性规范。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公司制企业出现。在契约关系约束下,会计信息由企业经营者生产并交付企业所有者使用。由于所有者数量有限,所有权相对比较集中,因此会计信息披露的对象也非常有限。17世纪,法国社会经济不景气,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引发债务风险空前爆发,企业倒闭所牵涉的债权人远比股权人广泛、因而法王路易十四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法典——《商业大法》,国家开始以法律的形式介入会计信息披露管制,要求企业必须同时向债务人披露相关会计信息,从而在法律地位上确认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责任——即会计的“报告责任”。股份公司产生之后,股权所有者更为分散,而且随着交易复杂程度提高、会计信息生成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股权所有者了解会计信息、直接监督企业经营的成本进一步加大。1720年,英国南海事件引发英国股市全面崩盘,《1720年肥皂泡沫法案》由此诞生,确立了会计信息公开披露的雏型。1844年英国《公司法》出台,该法律要求创办的股份公司应承担特定的公共责任;1911年的美国德克萨斯州“蓝天法”也同样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有义务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直到1929年之前,会计信息披露的管制还是以行业自律性规范和相关法律为主,然而在自律性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之间还存在大量的真空地带。

    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备受关注。adolph Berle&Gardiner Mean9认为由于会计标准不具刚性,而法律又未对其施加任何具体限制,所以董事会及其会计师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尽其所能地组合数字。1933年美国成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一个独立的管制机构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并授权美国会计师协会制定会计准则,填补了自律性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之间的空白,至此行业自律性规范管制、准则(制度)管制、法律管制的多层次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模式形成,并相继被其他一些国家所借鉴。而在英国,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则是通过高度自治的民间会计组织制定会计准则来加强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公司法只规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总体框架,对于会计信息管制的内容格式等政府并不加干涉。英美模式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模式的典型。

    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理由

    1.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决定了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管制

    会计信息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商品。“外部性”是指当个人和厂商对一种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斯蒂格勒,1999)。其中支付实质上就是指外部成本内部化,得到补偿实质上就是指外部收益内部化。外部性有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之分。公开披露会计信息基本上属于正的外部性发生,企业在履行受托责任向股东和债权人披露会计信息的同时,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免费得到这些信息,他们可以搭便车而无需另外支付费用,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外部性的极端例子就是公共物品,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非对抗性,公开了的会计信息并不因为增加了一个信息使用者而影响其他人对同样信息的使用效用;非排他性,会计信息一旦公开就很难把不付费使用的人排除在外,或者说排除的成本很高。公开披露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特性使得信息生产的外部收益很难内部化,在竞争市场中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披露足够的会计信息,他只会生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会计信息量(当然不排除企业有自愿披露的动机),因而仅仅依靠市场会造成会计信息供给不足。要解决会计信息供给不足,要么由政府对会计信息生产单位补贴使社会效益内部化,要么由政府强令其生产足够的、符合一定标准的会计信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模式一般是强制性的会计信息披露。

    2.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管制

    会计信息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会计信息首先是一种产品,它凝聚了人类无差别劳动,因此会计信息生产的成本需要得到补偿;其次会计信息被使用者使用时,它已经完成了产品到商品的惊人一跃,正如商品说明书是商品的一部分一样,与某股票相关的信息同样也是该种股票的一部分,其价值已经包含在该股票的价格之中了,因此会计信息是商品可以用于交换这是毫无疑问的;再次,会计信息商品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一旦过期即使再可靠也变得毫无用处。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商品化的个别契约成本极高,是一般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承受的。假定会计信息商品产权明确,要获得时效性强的会计信息商品,会计信息使用者要么与会计信息生产者签订长期合约,要么必须不断地与会计信息生产者签订短期合约。如果签订的是长期合约,一旦会计信息使用者发现该企业不值得投资而退出时,它还必须承担长期合约的付费,因此除非是有超额的回报足以弥补时间性风险,否则长期合约难以达成;如果签订的是短期合约,由于投资者众多以及合约的不完备性,契约的成本将高得难以承受。因此会计信息即使是一种商品,它也很难单独进行商品化交易,因而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管制来强制会计信息披露。

    3.会计信息的自然垄断性决定了会计信息披露需要管制

    由于会计信息的其他来源不存在或者虽然存在但获取成本太高,因此会计信息生产者——经理人垄断了会计信息的供给。虽然经理人迫于解除受托责任或者受到“声誉模型”的激励有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但由于会计信息的外部性使得会计信息供给不足,而且经理人可以凭借其会计信息供给的垄断地位限制会计信息的生产,加剧会计信息供给不足来抬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格,从而造成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资源浪费。根据Glosten and Milgrom(1985)建立的模型,把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分为三类:专家(造市者)、知情投资者和流动投资者。从信息掌握情况来看,知情者最具有信息优势,流动投资者最次;从造市能力来看,专家最优,流动投资者最次;从流动能力来看,流动投资者最优,专家最次。如果没有管制则很容易形成专家和知情投资者(即会计信息生产者)串谋牟取高额利润,流动投资者知道这种信息不对称存在就会退出市场,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和市场萎缩,因而通过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来减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是必要的。

    基于以上分析,会计信息商品本身的特殊性和所具有经济后果的重要性使得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成为必需,虽然管制会带来一些管制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但管制毕竟是市场资源配置优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一种次优的选择。

    三、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目标

    1.公共利益目标与俘获理论

    公共利益论认为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权威或管制主体被假定是代表公众利益的,可以在管制成本和管制的社会效益中取得均衡来确定会计目标,以此改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然而“公共利益”一词本身就含义不明,根据阿罗的不确定性理论,在竞争市场的价格机制作用下,可以通过供需均衡点去发现集体社会偏好,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一旦价格机制失灵或被废除,就无法确定集体社会偏好,管制效果评判失去了标准,因而最优化的管制政策难以达到。俘获理论更是认为,政府或者其他管制主体其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利益集团,他们既要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提高权威或政治影响等),又要均衡各大被管制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不管是政府或是民间的管制机构均面临着各种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管制政策的决定最终取决于各方利益集团寻租活动的力量对比。因而本文认为,公共利益论不足以成为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目标。

    2.公平目标

    “公平目标”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巴鲁科里维教授(Lev,1988)提出,他认为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目标应当在于会计信息分布的对称性,会计信息披露对象之间获取会计信息的事前机会应当平等。“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资本市场的不平等竞争现象确实时有发生,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如造成高交易成本、市场低迷、证券流动性差以及交易利得降低,从而有必要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管制,管制政策必然以市场公平为导向”。公平目标实质上是量化了的公共利益观,它使得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目标实现更具有操作性。

    四、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改进

    1.目标改进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会计信息失真,例如红光实业、大庆联谊等利用虚假会计信息骗取上市资格,会计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会计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不公平分布;另一类是会计信息操纵,例如亿安科技每一次股价大幅拉抬都配合有企业的利好消息出台,使得该股股价曾一度创历史最高,会计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不公平分布。因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目标应定位在公平目标上,会计信息失真,无论机构投资者或是中小投资者均是受害者。而会计信息操纵会导致理性投资者退出市场,因而不管是企业上市时的会计信息披露管制还是上市公司定期不定期的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其目标都应该定位在会计信息分布的公平性上,尽量减少会计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手段改进

    随着互联网商务性应用剧增,企业信息化程度提高,提高会计信息披露频率在枝术上的障碍已基本扫除,因而会计信息披露频率得以不断提高,股票价格信息含量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信息分布不对称。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会计信息有效供给不足,信息甄别成本提高。虽然会计信息总量提高,但是对决策有用的、真实可靠的、时效性强的会计信息供给并不充分。决策有用的信息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一般信息使用者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又没有专业人士对此信息加以鉴证,他很难对此信息加以有效利用,因此造成信息生产上的资源浪费。而可靠性、相关性强的信息需要花费高额的成本去甄别,虽然信息取得成本下降,但甄别成本提高,整体交易费用并没用显著降低。2000年伊始,中国证监会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在互联网上公开坡露其1999年度财务报告,2000年6月27日,深沪两地交易所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中报上网,会计信息披露的手段已有所改进,但是在提醒注意、可获取性、传递确认以及完整性这几个方面加以考察,会计信息披露还有很大的不足。特别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包含所有上市公司公开信息的全国性中心数据库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利于各层次管制主体的监控。因而各层次管制主体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信息库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增强信息的共享性,方便信息的再加工和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性、充分及时性,减少信息分布的不对称。

    3.主体职能改进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管制体系类似于美国会计信息管制体系,只是在法律管制和行业规范管制之间还有制度管制与准则管制并行,并且准则和制度的制定权和最终决定权都归政府,因此行业规范管制的独立性不强,相对应的是其风险责任意识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内,人民政府是人民利益的代表,法律管制和行政制度管制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我国执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规范的时间不长,各项规范还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以政府为管制主体可以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权威性和实施效率。但是行业规范管制的力量太弱则会影响管制的效果,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因此要提高管制的效果,就必须赋予会计职业团体相应的行业管制权利,同时通过民法修订增强其民事责任,使权力责任对等,才更有利于发挥各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层次的管制效力。

相关热词: 会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