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最近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这个朋友是公司ERP项目的实施负责人。现在他非常苦恼,因为公司的ERP项目实施了大半年,眼看着项目就快要上线了,但项目却在验收阶段被暂停了。到底是ERP软件的问题,还是ERP实施出了问题?还是其它的问题呢?于是乎他召集ERP项目组成员和ERP软件厂商代表开了个没完没了的会议。结果厂商的实施顾问说,不是ERP软件的功能达不到,而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太差了,达不到ERP的实施要求。正如没有打好基础就直接在沙堆上建高楼大厦,发生倒塌是必然的事情。
ERP厂商实施顾问的这种事不关己和推卸责任的态度,让我的这个朋友有点愤愤不平。他在给我的电话说,ERP不就是用来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吗?为什么厂商的实施顾问会把ERP实施失败全推到他们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上来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提问。那么,什么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呢?上ERP系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管理呢?
企业基础管理薄弱导致ERP项目失败
为什么很多企业在实施ERP项目时会差强人意?原因有很多,有人说是因为软件选择失败(占67%),或因为管理协调不够而失败(占23%),或因为实施步骤过急而失败(占10%)。但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在ERP实施之前自己企业的基础管理是否已经满足了ERP的实施要求。其实,以上的失败原因都是基于企业已经满足了实施ERP基础条件的这一假设上,但恰恰是这个假设才是ERP实施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简单的说,基础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决定或影响到企业应用ERP的成败。
管理大师戴夫费拉瑞曾说过:成长性企业中有95%是由于基础管理没有做好而失败的。基础管理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总的来说基础管理主要是体现在企业如何抓好日常的管理,如何把企业战略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则和制度上。有一句通俗的话是这样说的:魔鬼藏于细节,说的就是细节的重要性。因此,基础管理主要是从微观上分析的,包括标准化、定额、计量、信息、规章制度等五个方面。说得更直接的话,基础管理就是“五化”: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数据化。
基础管理主要内容包括:①标准化,主要是指企业制定和执行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所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它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制定共同的、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②定额,主要是指企业制定和执行劳动定额、物资消耗定额、资金使用定额等各项技术数据定额所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它是构成ERP实施时静态数据的基石。③计量,主要是指企业在测试、检查、化验、分析等方面所采用的计量技术、器具、制定的相应规则、提出的基本要求,以及对各种计量活动的管理。企业计量是一项基础性技术工作,对提高企业数据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④信息,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到分析、利用的全过程管理。⑤规章制度,指企业制定、完善、执行各类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所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
为什么ERP实施前要做好基础管理?
在ERP实施时,我们有一句口诀是:企业必须先做到“流程清、数据准、规则明”。换句话说就是,企业在实施ERP之前就必须先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基础管理工作包括标准化、定额、计量、信息、规章制度等,这几个部份正也是ERP实施时所依赖的重点。否则,没有良好的基础而去实施ERP,就如同在一个地基还没有建好的地方上盖摩天大厦,时刻都有倒塌的危险。
(1)“流程清”的核心是流程标准化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由许多流程所构成的,如采购、供应、财务、人力资源、生产、设备、销售等,而且许多流程还是跨部门的。实施ERP系统实际上就是将这些流程整合起来,减少处理的前置时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所以,企业在实施ERP 时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流程而不是软件技术。也就是说,如果说数据是ERP实施的基石,那么流程就是ERP实施的灵魂了。
大家都知道,ERP强调的是流程的标准化和固定化,没有流程的标准化就没有ERP实施成功的可能。因此,流程缺乏标准化对于急于实施ERP的企业是致命的,因为没有先把流程合理化、标准化就去把流程固化到ERP系统里,企业在处理业务时就会感到全身的不舒服,就会时刻都有失败的危险。例如,在一些企业ERP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听到企业负责人说:这部分流程能不能模糊一点?那部分流程能不能模糊一点?事实上,流程如此模糊的ERP项目,最后建成的整个系统也必将是模糊的,这样的ERP系统失败是必然的。
因此,“先流程标准化,后信息化”是实施ERP倡导的一条基本原则。ERP流程梳理是将企业中所有的业务形成一个明确的、成文的业务规则。讲求的是要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实现信息透明,协调合作。只有将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都整理出来,实现标准化、程序化和书面化,把企业的业务流程从“人治”提升到“法制”的层面,实施ERP才会做到“流程清”,才会事半功倍。
(2)“数据准”在于准确计量和定额
说到数据在ERP应用中的重要性,大家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经验表明,ERP项目50%以上的时间是花在全程的数据准备上。因为没有高质量的数据,ERP应用就成了无源之水;因为数据质量是数据的生命,错误的数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而会是系统无法上线或者掉线的导火索。
ERP数据分为静态主数据和动态业务数据。静态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和期初数据,只有准确无误的把静态数据录入ERP系统,ERP系统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否则,ERP系统在原始账目时就已经出错了。至于动态数据在ERP的作用有一句更通俗的话,就是“垃圾数据进,就会垃圾数据出”。但据调查,许多企业在ERP应用中遇到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ERP数据的不准确、不真实、不可靠。结果由于没有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希望ERP应用能带来效率的提高也就成一句空话。
因此,如何保证ERP数据质量就成为了ERP实施中的重中之重,是需要时时刻刻关注的事情。而我们从基础管理的范围可知,定额和计量是基础管理的核心部分。所以,做好基础管理的定额和计量工作,是保证ERP数据质量的先决条件,也是保证ERP数据质量的关键一步。
(3)“规则明”在于制度规范化
在ERP的实施中,没有把ERP实施当作一场管理制度规范化的运动过程,是大多数ERP项目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理顺了流程关和数据关并不代表ERP能够顺利上线,为了ERP的顺利实施、上线及运行,必须还要用规范化的制度来保证ERP实施活动会被坚持的执行。因为ERP上线是一种部门利益和管理人员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也是规范化制度和随心所欲、不受制约的管理习惯发生冲突的过程。
经验告诉我们,基础管理薄弱的企业,普遍会存在“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人治”管理,这种非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是与ERP实施所要求的“法治”方式是相违背的。制度的规范化不仅仅是制定一种“有法可依”的形式,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界定和执行。它相对于由情感为主导的“人治”随意性管理行为而言的,强调的是事事有章可循的“法制”化管理。
因此,当企业的规章制度不明确时,或制度没有被有效执行时,利益冲突往往会导致ERP实施名存实亡,ERP实施也就必然会搁浅。大多数基础管理水平差的企业,ERP失败或效果不佳的症结也就在于此。
企业打好基础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知,ERP实施强调先打好基础管理,并不是毫无根据、凭空抛出的一个概念,而是符合ERP实施要求的。因为只有加强基础管理,才能使日常工作步入了专业化、制度化的轨道。所以,希望先打好基础管理的企业,可参考和借鉴以下的方法和策略:
(1)从流程标准化开始,建立明确流程框架
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许多准备实施ERP的企业在业务流程上还停留在“随意性强”的阶段上,因此要求企业在应用ERP之前先要把流程形成制度化、标准化以及表单化。例如,先建立以责、权、利为基础的流程框架,然后通过这种基础管理建设使企业常规的事件纳入标准化、规范化、表单化的流程管理,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以此提高ERP实施的成功率。
(2)从制度规范化开始,做到有法可依
当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时,千头万绪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增多。这时,如果企业的管理还处于“人治”管理阶段,难度就会非常大。这就需要企业有一套有效的、规范化的基础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这套规范化的制度系统,使企业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时刻都处于受控之中,使到企业能做到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权责明晰化、措施具体化和控制过程化,最终也能确保ERP实施的顺利执行。
(3)认真做好定额和计量,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任何数据都是由一定的“量”组成,因此为了确切地获得其真实数量值,必须要做好计量。正如门捷列夫所说:没有计量,便没有数据。计量是企业生产的技术基础,如从原材料的筛选到定额投料,从工艺流程监控到产品的品质检验,都离不开计量。另外,合理的定额也是要以计量数据为依据的。简单来说,没有准确的计量,就没有可靠的数据,当然也就无法确保ERP系统需要的高质量数据了。因此,只有认真做好计量工作,才能保证计量数据的准确有效,再经过长期数据积累和统计分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定额,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高质量的ERP数据。
总的来说,基础管理是一个企业精细化是否到位的管理过程。因此,对ERP应用来说,夯实的基础管理十分重要,它是ERP实施能否成功的基础。如果在基础管理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又不愿意下决心和下功夫去解决,这样的企业就不应该匆忙上马进行ERP建设,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ERP系统,效益注定是不佳的。
上一篇:SAP财务系统总账的应用技巧
下一篇:什么样的ERP实施顾问最紧缺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