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综合成熟度理论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解决ERP 在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选型决策、项目实施能力和实施效果评价方面所面临的评估问题,为各阶段的信息化决策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通过定量化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规避ERP 风险,提高成功率。管理成熟度和需求度可以判定ERP 项目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用户成熟度可以判定用户决策的理性度,上述成熟度可以判定企业内部环境的成熟度,从而判定ERP 项目是否可行,化解立项风险。规范的需求分析和软件成熟度分析,可以判定某个ERP 系统与确定的企业需求吻合、匹配的程度,确保选型决策的科学性,化解选型风险。
新理论得益于:
(1)系统大系统理论、企业建模理论和辩证思想为综合成熟度理论提供了系统科学思维;
(2)对成熟度的经验性理解和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提供了成熟度是能力度量的概念,该理论引入和发展了这一概念;
(3)SEI 提出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为综合成熟度理论及评价体系提供了工作模式;
(4)王蕙芬将CMM 引入ERP 实施能力评测,提出了ERP 实施成熟度概念和实施能力成熟度模型并定义了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可管理级、优化级的初始框架;
(5)在可行性研究和决策评价中,已形成初步的管理成熟度和需求度指标体系,为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ERP 软件测评指标及评定细则》与管理软件测评指标为软件成熟度分析提供了工作基础;一些已经形成的服务能力测评指标为实施成熟度分析和软件选型提供了帮助;
(6)系统提供商和咨询机构形成的价方法。
但上述研究都只是从单个侧面或单个环节来思考问题,缺乏系统的分析、评价手段,对于一个由多个系统构成的大系统来说是不够的。现在不仅缺少这样一个体系,也缺少可操作的较完善的单个环节执行标准。对于影响各成熟度的因素没有进行深入系统分析或重新思考;各成熟度指标体系没有整合,合理性和可靠性未验证;各成熟度指标未进行适应性评价,未确定数据来源和处理方式及指标取值区间;未确定合理的统计处理方法。
基本思路是:
(1)解析影响ERP 成功应用的各种因素,评估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2)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所有因素纳入评价系统,重点完善管理成熟度、管理需求度软件成熟度评价指标,将软件适应性和柔性纳入软件成熟度评价;构建实施成熟度、用户成熟度和环境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3)建立ERP评价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和适应性评价;
(4)结合项目管理和流程变革,构建ERP 实施能力成熟度模型,促进实施标准化。
1 综合成熟度理论的基本框架
综合成熟度理论是从系统和大系统的观点出发对影响ERP应用的各种因素系统进行系统思考、能力分析和定量评价。这个大系统包括了ERP 产品系统、企业系统、实施服务系统和环境系统。环境系统包括市场和行业环境、体制和政策环境。实施服务系统是由所有实施方所组成的复合系统。
1.1 基本框架
成熟度是对能力的度量,是一种能力指数;综合成熟度是对ERP 应用各环节所需能力的度量,是大系统的综合能力指数,它包括管理成熟度、管理需求度、实施成熟度、软件成熟度、用户成熟度和环境成熟度。
综合成熟度理论又称为统一成熟度理论或大系统成熟度理论,它不仅包括基本概念阐述、体系结构定义和各成熟度测评指标设计,也包括因素分析系统、能力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应用评价。这一理论及评价体系的显著特点是纵向动态地覆盖ERP应用的全过程,横向覆盖各组成系统;综合成熟度不仅是过程评价,更是ERP应用过程被明确地定义、管理、评价、控制和产生实效的程度;它适应ERP和其他信息化项目。
将影响ERP的各成熟度要素看成一个集合,称为ERP成熟度集,它包括管理成熟度、管理需求度、实施成熟度、软件成熟度、用户成熟度和环境成熟度。管理成熟度、管理需求度和用户成熟度构成企业内部环境成熟度或企业系统成熟度,因此,综合成熟度体系又可以概括为内部环境成熟度、实施成熟度、软件成熟度和外部环境成熟度。管理成熟度衡量企业是否具备实施ERP的基本条件及程度,辅助可行性研究,反映可能性,管理需求度反映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程度,反映必要性;实施成熟度是一种覆盖了基本系统的复合和关键成熟度;软件成熟度也称为ERP 系统成熟度,综合反映软件成熟性、适应性和柔性;用户成熟度反映用户决策理性程度和决策能力;环境成熟度是指企业边界以外的社会环境成熟度,包括市场和ERP 产业链的成熟度,市场成熟度主要反映渠道体系、竞争程度、供应链等。
1 .2 应用分析
根据影响程度给成熟度排序形成成熟度优先级,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成熟度称为关键成熟度,如管理、实施和软件成熟度;影响某成熟度的各种因素称为成熟度影响因子,所有因素构成因素系统;将成熟度影响因子排序形成成熟度影响因子优先级;把通过考核得到的某成熟度评价值称为成熟度值,各成熟度值构成成熟度评价指标,各成熟度值经过加权平均计算得到成熟度集值,它是用来评价ERP 成熟度的综合指标值。考核成熟度时,不仅要看成熟度集值,更要看关键成熟度值。一定时期企业外部环境成熟度是相近的,软件成熟度也是基本给定的。在软件成熟度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影响ERP 的关键因素是管理成熟度和实施成熟度,而在一定管理条件下,管理成熟度将趋近于一个常数,但可以通过整改来改善。
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综合成熟度理论以可度量可分解方式从纵向和横向构成了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各成熟度的重要程度分析。
2 .1 管理成熟度和需求度测评指标设计
管理成熟度衡量企业是否具备实施ERP 的基本条件以及达到的程度,反映企业应用ERP的可行性,用来支持可行性研究;管理需求度能反映企业应用ERP 的需求程度和原动力。只有同时有需求也有可能的情况下,ERP 的应用才具备了基本的条件。测评指标设计就是在企业因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因素分析法和关键成功因素法,对影响企业ERP 应用的基础因素和影响信息化需求的基础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并设计成定量指标体系,便于测评,管理成熟度、管理需求度可实现度量。
2 .2 软件成熟度测评
ERP软件成熟度可以参照OSA-CIM/ CIM 体系结构、《ERP 软件测评指标及评定细则》和管理软件测评表进行整合设计。
2 .3 实施成熟度测评
实施成熟度是复合成熟度,其它成熟度会给实施成熟度带来影响,给实施成熟度造成影响的程度依次是管理成熟度、管理需求度、软件成熟度、用户成熟度和环境成熟度。目前仅完成了服务能力测评,包括服务商的知名度、实力、成功案例、服务质量响应、顾问水平影响力、实施资料齐全、市场份额、持续发展、对软件的理解、客户口碑、IT 规划能力、供方的市场定位与本企业的符合程度、行业经验。需要全面的构建与设计指标。
3 评价指标体系的统计分析与适应性评价
为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可靠性,保证每个指标可行,除了按重要程度进行指标结构设计,保证结构合理以外,还需要考虑每个指标能否量化,数据是否容易获得,数据如何进行统计处理,相关性和适应性如何。
对于难量化或不易获取的数据,需要寻找替代指标。对于不易获取的数据,可考虑挖掘历史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如果没有相关数据也可以采用专家或咨询机构评估方式获得。这些数据可能还需要根据地区类别做进一步的修正和调整,以确保合理取值区间。对在用指标项需进一步完善,使每个一级和二级指标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考核价值,同时要完善相关数据采集、计算和统计检验方法,如回归分析,使计算结果更具有决策价值,可考虑开发专用统计分析软件包或利用已有的SPSS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
在统计处理的基础上,要对所有评价指标进行统计检验和适应性评价,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考察相关系数,分析应用成功率与各指标因素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及相关方向;同时要进行回归效果的显著性检验与方差分析及回归参数的假设检验与区间估计,判定回归方程的实用价值和这些影响因素对应用成功率的影响程度;还要对线性回归模型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即适应性评价,进一步判断回归模型是否准确、有效。
4 综合成熟度理论及指标评价体系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已建立基本的能力分析框架和因素分析系统,初步建立了管理成熟度、管理需求度和软件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优化设计能完善这些指标体系。通过整合OSA - CIM/ CIM 体系结构、《ERP软件测评指标及评定细则》和管理软件测评指标建立软件成熟度评价指标。王惠芬提出ERP实施能力成熟度模型并初步完成五个级别的定义。指标方面已初步完成供应商“服务能力测评”,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其他系统提供商和咨询机构形也成了个性化的评价方法。实施成熟度评价指标及能力模型需要做深入的工作,进一步完善使之具有操作性。由于实施超越企业边界,覆盖整个实施体系,指标及能力模型的建立和采用都将面临困难。用户成熟度和环境成熟度需要全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创建综合成熟度理论及评价体系对于推动ERP 应用,提高ERP 成功率是必要的和可行的。综合成熟度理论提供了信息化能力的分析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则提供了理论的应用平台,两者共同为企业信息化部署提供了解决方案。它们不仅适应ERP,也同样适应CIMS、PDM、PLM、SCM 和CRM 等系统的应用部署。
这一理论的应用有赖于对影响因素系统进行完全分析,根据因素分析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分析方法,其难点在于实施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随着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这一理论及指标体系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当这一理论及评价体系被实践证明趋于完善的时候,应该纳入行业标准体系,促进ERP及企业其他信息化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化,让更多的企业因科学评价体系的推广而受益。相信在这一理论及评价体系的指导下,ERP和企业的其他信息化应用将会取得更大成功。
上一篇:全面预算管理与ERP有机结合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