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从“赣州模式”到“赣州信念”的跨越
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五年前,江西赣州率先在全市18个县(市)开展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誉为“赣州模式”。
五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赣州现代化征程中的新动力,全市在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发展纲要之后,又揭开了新一轮规划的新篇章。
昔日的“赣州模式”,已形成“赣州机制”;曾经的先行者,已转身为守望者。这背后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持之以恒建设新农村的“赣州信念”熠熠生辉。
“五新一好”的“赣州模式”不断完善,新农村正成为赣州现代化的新动力
新春之际,赣州传来好消息:全市112万吨脐橙销售一空,平均售价同比提高25%以上。赣南脐橙再次俏销,有宏观经济和水果市场变化的因素,更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果。
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和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颇受人们喜爱的赣南脐橙连续两年陷入滞销烂果的困境。
赣州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逐步改变着这一局面。新产业、新农民、新经济组织,这些元素不仅在数量上占了“五新一好”的“半壁江山”,更是现代农业的关键。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4年的3个增加到1028个。单家独户的农民正联合起来应对市场,赣南脐橙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新农村建设以来的这五年,是赣州现代农业发展最快的五年。目前,赣州全市脐橙种植面积平均每年新增20万亩,已达137万亩,成为亚洲第一、世界著名的脐橙主产地,生猪、蔬菜、花卉等主导产业和六个区域特色产业相继崛起。
建设新村镇是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也是最大亮点。五年来,赣州全面完成了全市20户以上村庄的规划,整治建设了15000多个村庄和120多个圩镇,建成了一批规划科学、环境优美的新村庄。许多农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卫生厕,住进了整洁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扩大了农村内需。春节前夕,赣州市赣县滩头村农民卢和礼迁进了四层楼的新居。他说,是村里环境的变化使他下决心在村里盖新房的。五年来,赣州全市完成改水52.8万户,改厕48.3万座,改造通村组道路1.2万公里,入户便道2.9万公里。统计显示,赣州新农村建设5年投入资金150亿元,带动建材、劳务、运输、家电、农机具需求普遍增长76%-98%。
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龙南县县委书记曾凡说,龙南境内有370余座客家围屋,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县引导农民做活围屋文章,使村庄整治和乡村旅游、文物保护结合起来,涌现了栗园围的“八卦图”、鱼仔围的“客家酒堡”、佛仔围的知青文化等农家乐景点,每年门票收入达几万元。
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村里“吃脚”的黄泥道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杂草丛生的祠堂成了文化场所,10年前“农转非”的龙南县龙南镇会龙村农民唐世昌,最近把家人的户口重新迁回了村里。不少外出农民工都认识到“农村并不比城市差,农业大有可为”。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赣州机制”日趋成熟
赣州18个县(市、区)的县委农工部和县新村办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这样的机构设置使干部的任务繁重了,但破解了新农村建设和整个“三农”工作“两张皮”的问题。赣州市委常委、农工部部长曾新方说,现在赣州各县农口各部门的工作安排、资金流向,都要通过县委农工部部长统筹协调,涉农资金的捆绑使用、农口力量的整合不再是空话。
建立健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使赣州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常态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已经形成为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推动机制。在这个机制下,政府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确定每年新农村建设点的布局,整个“五新一好”分门别类都按照这16字方针有序推进。
组织领导体制。市、县、乡三级均成立由各级党政部门“一把手”担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创造性地推行市、县两级党委农工部统管农口部门的“大农业”体制,在18个县(市、区)实行党委常委、副县(市、区)长、农工部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四位一体”制度;全市各乡镇专门设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并定为常设机构。
政策保障机制。市财政预算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从2005年的500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9000万元,5年累计安排2.54亿元,县(市、区)财政安排近10亿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级政府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倾斜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机制。
社会参与机制。每年向基层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团和指导员,市县两级共派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9139个、工作队员39277人,帮建了9000多个新农村建设点,动员社会力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
新农村建设中的体制机制创新已经走出赣州,走向全国。据统计,自2005年3月以来至2009年10月,赣州市一级接待前来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兄弟省市的党政代表团近500批次8000多人。
务实冷静、不图虚名,为民造福、长期奋斗,“五新一好”、整体推进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过去5年增长51%达到3870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多,达到8000元;完成12000个村庄的整治与建设,完成圩镇整治任务,初步建立小城镇体系,城镇化率在现有40%的基础上增长到50%;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村组道路硬化率达70%以上。
赣州新农村建设模式、机制的设计者、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始终强调,作为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始终是赣州各县(市)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不能只抓一些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事,而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牢记历史使命,持之以恒。
早在2005年赣州新农村建设起步之时,赣州就制定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制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法路径、保障措施。《纲要》还经市人大会议通过,成为地方性法规。
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先行一步,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起初广受好评,全国各地纷纷前往考察学习。后来舆论批评一些地方村庄整治大拆大建,赣州从“三清三改”切入建设新农村一度受到非议。
对此,赣州市委、市政府认为,“五新一好”是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新村镇是载体,新产业是基础,新农民是关键,新经济组织是纽带,新风貌是综合体现,好班子是有力保障,比较好地体现了党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是这“二十字方针”在赣州的具体化,要毫不动摇,继续坚持,整体推进。赣州按照既定目标,坚持每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
如今,刚刚制定的《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2010-2015)》,再次见证了赣州的雄心与务实。
种种迹象表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的历史工程中,赣州的先行者还在坚守,并再次出发。
下一篇: 江西电信36亿元打造“智慧鄱阳湖”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