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状况良好
新疆的设施农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各种“风风雨雨”。
上世纪90年代初,蔬菜温室在南北疆刚刚出现,人们在惊叹塑料大棚里也能生长蔬菜的同时,对这项农村新兴产业多多少少捏着一把汗:建一座日光温室少则两三万,多则七八万,就算各级财政提供一定补贴,农民能承受得起吗?再说,那么多黄瓜、辣椒、西红柿种出来,万一卖不掉怎么办?
上述担忧并非毫无道理,空棚现象就是典型事例:地方政府拿钱把日光温室的土墙乃至棚架建起来了,可是温室所需的棚膜、铁丝、草帘、棉被还需不少投入,蔬菜种苗、农家肥也是一笔开销,一些承包大棚的农民不堪负担,最终只能选择放弃。空空如也的大棚成了一些地方大煞风景的建筑物。
和传统大田种植不同,设施农业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更多的科学技术含量。同样一座大棚,技术到位,管理尽心的年收入可达一两万甚至更高;反之,技术服务缺位,管理粗放的,能收入3000元至5000元就不错了。最坏的结果,就是赔本。
随着时间推移,南北疆各级党政对设施农业增收的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各族农民种植反季节蔬菜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一个个新建反季节蔬菜基地出现在天山南北的田野上,成了各地农村经济最亮丽的风景线。
然而,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既需要热情和干劲,也需要科学和理性。设施农业作为助民增收、化解新疆“菜篮子”难题一项新的支柱产业,同样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大棚朝向直接关系到冬季采光;墙体厚度、后坡长度、棚的高度对保持棚内温度至关重要;棚架支柱的密度、钢筋尺寸和间隔则决定了整座大棚的坚固程度。所有这些技术要点能否形成完美组合,不仅与足够的资金投入挂钩,更与当地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挂钩。
以去冬以来北疆各地频繁雨雪天气为例,尽管积雪和雨水造成不少蔬菜大棚倒塌、损毁,但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建设符合标准,投入到位的大棚,雨雪天气中很少出现倒塌;相反,那些干部存在急于求成心理,投入不到位,技术把关存在漏洞的大棚,垮塌现象就特别严重。
发展设施农业,既不能慢慢吞吞,得过且过,也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假。摩天大楼不可能一夜之间建成,千万座蔬菜大棚也不可能吹口气就变出来。多年实践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和传统种植如小麦、棉花、玉米相比较,新疆发展设施农业无论光热条件——冬季天空澄澈,阳光灿烂,适宜反季节蔬菜生长,还是地理位置——远离内地、毗邻中亚国家,至少在运菜成本上更节约——比内地蔬菜都具有明显优势。
审时度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抵御市场风险和各种自然灾害而言,新疆设施农业本身并不脆弱,“脆弱”的倒可能是我们中一些人的心智和判断力。
上一篇: 乌鲁木齐打造新疆最大软件园
下一篇: 新疆:中澳涉农企业研讨共建交流平台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