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

2006-12-12 16:26 《交通财会》·董妍慧 陆玉明 【 】【打印】【我要纠错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愈演愈烈,在世界范围,重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呈上升趋势,如“巴林银行”、“安然事件”等,这一系列公司财务丑闻及国内以银广夏、郑百文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会计做假事件,引起了中国会计学界对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的重视。在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取得的成果

  2000年7月1日我国实施新《会计法》,明确了“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会计监督制度”要求。作为配套措施,财政部即着手组织开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研究,迄今已颁布实施了“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和“担保”七个内部控制规范,从而使会计界更加关注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的研究。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营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述,尽管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上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我国目前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处于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在其内部控制工作中还存在经营效率不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等问题。

  二、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成因

  1.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基础薄弱

  任何实践都需要相应的理论为之指导,然而从现有的研究看,对于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存在封闭化、理论贫困化的状况,这与内部控制的本质要求以及实践作用很不相称。

  (1)内部控制理论框架滞后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的COSO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理论,指出内部控制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构成,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内部控制理论。但是我国在会计规范、独立审计准则中尚未接受这一观点。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采用的是传统的三要素观点,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五要素在我国的会计制度、独立审计制度中都尚未引入。五要素是内部控制理论的新近研究成果,由于其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许多国家的理论界、各种准则制定机构、大中型企业都已接受这一观点,并按其对准则及内部控制实务进行了修改和改造,这是内部控制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上的滞后性,势必会影响内部控制实务的发展。

  (2)传统理论限制,目标定位局限。

  内部控制的定义首先由审计界提出,传统的内部控制理论也通常在会计和审计领域研究。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论——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要素论——内部控制结构论——内部控制风险论)来看,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理论研究,更多地服从于独立审计实务的需要。如此之弊端就是大大限制了内部控制研究的视野。若要使内部控制真正成为公司的一种基础性制度,内部控制理论必须首先打破局限于会计与审计领域的传统认识,从整个社会与组织运行高度来重新审视内部控制原理[1]。

  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我国内部控制的定位主要还是局限于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防错纠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方面。这种目标定位的相对低调虽然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状况确实相符合,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状况的不断改善,应有适当的前瞻性与发展性,目标定位应有相应的提高。

  2.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不完善

  从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政府的推动对内部控制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有着广泛的社会性。政府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尤其是具有指导和强制意义的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加快制定我国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上已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已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尚未涉及公司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内部控制,我国目前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由于用于规范公司内部控制工作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内部控制内容的认定、操作程序与方法的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企业在实际工作无法准确地进行操作,这也极大地限制了内部控制的发展。

  3.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定的工作。任何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的执行,都需要有外力的推动与监督。国际上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大都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企业对外界出具内部控制状态的报告,有些国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分别由不同部门颁布,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内容范围不统一,导致其评价标准也不一致。由于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造成内部控制评价流于形式。为了推动内部控制的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

  三、关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

  1.加强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

  (1)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内部控制新框架。

  目前,由我国内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采用了COSO报告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架构理论的内控五要素观点,即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在内部控制发展上的一大进步,准则采用五要素观点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内部控制实务的进步。但是我国在会计规范、独立审计准则中尚未接受五要素观点,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采用的是传统的三要素观点。我国应该尽量吸收和借鉴COSO报告的研究成果,尽快采用五要素观点,和国际惯例接轨。各个企业也应积极借鉴五要素观点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2]。

  (2)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要开创新视野,突破会计和审计领域的研究,应该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结合起来研究。在经济学中,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紧密相连,只有把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这一广阔空间中去研究才能更具有意义。在管理学中,与会计审计庖迳系哪诓靠刂葡啾龋?管理学意义的内部控制包含的范围更广、职能更多、作用更大, 几乎是管理控制的同义词。

  我们不仅需要借鉴国际上有关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同时也需要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从改善中国企业现状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既遵循适当的前瞻性与发展性,又要考虑规范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内部控制研究应该运用丰富的公司治理理论并以管理控制口径来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形成有效指导内部控制实务的理论成果。

  2.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

  为了推动内部控制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步伐。在内部控制规范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研究委员会。我国应该参照美国的COSO委员会成立一个专门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联合研究委员会,充分吸纳了各界的观点和建议。

  (2)制定包括公司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目前我国所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还仅局限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还未涉及公司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内部控制,以后还要陆续出台实物资产、对外投资、筹资活动、成本费用与公司担保行为等项规范。这些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建立必将对规范公司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3)相关内部控制规范之间内容衔接要一致。但我国目前颁发的若干内部控制规范相互之间,内容不衔接甚至存在冲突,从而导致内部控制设计及其评审缺乏统一的依据。因此,我国在制定内部控制规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3.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不同,内部控制评价可分为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根据这两部分,我国在完善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内容。

  (1)企业应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企业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可试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控制自我评价,以便经常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保障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运行。

  (3)在内部控制评价中考虑使用经济数量分析方法。结合传统评价方法,进一步对内部控制进行经济数量分析,建立一套能从总体上反映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体系。

  (4)制定统一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尽早建立一套完整的、公认的内部控制标准,使内部控制评价有章可循。

  结论

  本文从分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出发,对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内部控制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不完善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这三方面影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最后针对这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在理论研究方面,要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内部控制新框架,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目标;在规范建设方面,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快建设内部控制规范;在内部控制评价方面,要制定统一科学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