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劳动力和技术创新奠定了振华港机的成功
2005年10月28日,振华港机(600320)公布第三季度财报,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66%与153%.其实,这份优异的成绩单也是振华港机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1995年到2004年,公司主营收入由4.6亿增至7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由4612万元增至4.57亿元,九年间主营收入与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35%和29%.
从1992年100万美元资本金起家的小企业到1998年成为全球集装箱起重机老大,再到2005年占据全球66.6%的市场份额,振华港机的发展史可谓辉煌。依靠技术领先获得全球性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屈指可数,振华港机正是一个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振华港机持续赢得快速增长的秘密是什么?它的下一步会怎样?
逐步建立优势
回顾公司的崛起之路,振华港机总经理管彤贤首先认为是大势使然:“大型集装箱机械是高技术和劳动密集相结合的产品。第一世界需要它,但因劳动力成本高昂,美、日、德等制造商日益失去市场竞争力。第三世界众多厂商虽有低价劳动力,但无高技术,因而做不了它。这种产品最适合我们这种既有高科技、劳动力成本又不高的国家生产。”正是有着这样的独特条件,使得振华港机能够击败竞争对手,最终成为行业霸主。
1992年振华港机公司刚成立之际,它面临的状况并不乐观。对于港口起重机这样的大型设备,没有多少厂家愿意冒风险相信来自中国的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当时,振华港机被迫打价格牌,以比竞争对手低三成的销价拿下了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第一笔订单。尽管第一单生意基本就赚不到钱,但振华港机的实力得到了一些客户的认可。1994年,美国迈阿密港一下从振华港机订了4台设备。从此,振华港机的产品逐步打入了国际市场。
对于创业阶段的艰辛,管彤贤曾有这样的回忆:“当时竞争对手制造了不少谣言封杀 ZPMC(即振华港机),我们忍辱应付这些诬蔑。一旦获得机会,认真对待获得的项目,凡自己做不好的关键配套零部件,一律采用世界名牌。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每台产品都成了一个活广告。”而正是这些过硬的产品,为振华港机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会。
伴随着市场的扩大,振华港机也开始在其他方面建立自己的领先优势。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公司于2001年投资12亿元建造的长兴港机出口基地,是世界上最大、技术一流的港机制造基地。它占地100万平方米,其中有24万平方米的厂房,3.5公里的岸线,基地的建成使得产能比原来翻了一番,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依靠这一基地,它们能接下竞争对手难以承接的大型订单;同时,公司有6万吨级整机运输船6艘。可以自主地将它们生产的庞然大物越海跨洋运往世界各地,既降低成本又能保证准时交货,运费比同类价格低20%左右,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此也为对手所无;此外,公司已经形成了按国际标准生产的中华牌机电配套件体系,这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竞争力。
仔细观察振华港机的发展史,技术、质量过硬的产品始终是公司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公司最初以低价竞争起家,依靠产品赢得信任,然后再从生产、运输等方面全力巩固自身竞争力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而在这背后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技术,很清楚,用户对公司产品的认可、强大的生产能力,这全是以技术做支撑的。正如管彤贤所说,低价劳动力与技术两者共同构筑了公司今日的成功。
重视技术创新
短短十三年的时间,振华港机超越了全世界所有同行,成为所在领域无可争议的技术领导者。正是有着这样的实力,再加上它的成本优势,占据了集装箱起重机行业的大半江山。然而这样的技术优势究竟如何形成,对于局外人而言,从一些数据或事例中或许能看出部分原因。
振华港机有着世界同行中最强大的一支研发队伍,在全公司1500名白领人员中有600多名是研发人员,拥有105名硕士和153名高级工程师,还与交大、同济、海院等上海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战略联盟。在2004年,它的研发投入是1.5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
振华港机对技术研发的极端重视可以从两件事中得到证实。公司证券事务代表李敏向《新财经》表示,公司每年都设巨额奖金,奖励在技术创新上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在2003年技术创新大会上,管彤贤当场给4名在技术创新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每人颁发了100万元奖金。有些有重大技术发明成果的技术人才,其工资收入和科技创新奖励收入已大大超过了企业主要经营者的收入。而另一件事则表明了管彤贤本人对技术的迷恋,公司不仅与周边的大学建立了诸多合作关系,管本人以及他手下的一批技术骨干还是上海海事大学的客座教授。
不只是有大笔的资金投入与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振华港机的技术研发策略也非常成功。最初采取的是“技术模仿”战略:通过与德国的西门子、瑞典的ABB、美国的通用电气、马凯公司等世界一流的强手进行技术合作,振华港机的技术接近了世界水准。然后又顺利地实现了向“技术创新”战略的转变:先后发明了60多项专利,首创了可一次吊两个40英尺集装箱的起重机、双小车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起重机等,GPS卫星定位系统等高科技技术在振华港机也得到了充分应用。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快、最先进的集装箱起重机,都是振华港机设计开发生产的。
技术创新的成功使振华港机摆脱了当年以低价争夺市场的境地,振华港机证券事务代表李敏说:“目前我们产品的价格不会比国际同行低,并且许多高端产品只有我们公司能够生产。”另外,她也透露,“在公司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劳动力成本一般要占到15%~20%左右。”这就表明,在与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的较量中,振华港机无疑能够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而这又能更好地支持公司的研发投入,实现良性发展。
突破天花板
从目前情况来看,在集装箱起重机这一领域,几乎已不可能有其他公司对振化港机形成威胁。按照英国权威的《Cargo System》杂志公布的统计,以获得的订单排列,振华港机2005年的市场占有率为66.6%,第二名的市场占有率则只有3.9%.事实是很清晰的,振华港机面临的真正威胁来自于行业的天花板与它自身。
从2002年至2005年前三季度,振华港机主营收入年增长率分别为:6.55%、50.55%、53.61%和66.49%,除2002年增长缓慢外,其余年份都超过了50%.
长期以来,振华港机的主营业务收入约90%来自于集装箱起重机,这样,集装箱起重机的销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经营表现。而从2002年至目前,公司集装箱起重机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为35%、40%、50%和目前的66.6%.这也就意味着,公司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是依靠市场份额的急剧扩大,事实上,这一期间行业的平均增长率则为25%左右,这还是行业繁荣时期的数据。而如果以集装箱销量长期增长率等同于集装箱起重机销量的长期增长率,根据英国海运咨询公司预测,2002~2011年期间,全球集装箱海运吞吐量年均增长将会降至6.96%.因此,用不了几年,对于振华港机而言,其在集装箱起重机业务上的快速增长将很快放缓,它终将面临整个行业的天花板。过去九年以来每年主营业务增长35%的状况如果仅靠集装箱起重机业务已经完全不可能实现。
振华港机证券事务代表李敏认为,公司的多元化业务开展得很顺利,虽然传统的集装箱起重机业务发展减缓,其他新兴业务却更具有增长潜力。这些业务主要包括散货机械、钢结构工程、海上重型机械等五个方面。
事实上,公司的散货机械业务发展得相当顺利。其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已经从2003年的2.7%上升至2004年的9%.李敏介绍说:散货机械不仅用于非集装箱的港口,也大量用于煤矿等场合,其市场容量与集装箱起重机大致相当,这将会是公司业务的一个新增长点。
不过,正处于酝酿期的新兴业务,其风险总会比盈利模式明确的集装箱起重机业务大许多,振华港机是否能突破行业的天花板,实现下一次飞跃,现在还难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