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股权激励会计:干躁剂与缓冲器

2006-4-7 15:32 新理财·王大力 【 】【打印】【我要纠错

  终于出来了

  证监会在2006年第一个工作日,也就是1月4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虽然也是走的先尝试后规范,或者说先试点再立法的中国式改革道路,然而,出台时机的选择颇有深意。

  在经历了中国股市四年半的大熊市之后,现如今,股权分置改革初见成效,公司法、证券法应时而修,建设银行成功运作了全球最大的IPO,更有人认为股市已回归至正常价值,并预言着未来股市的复苏。在人们满怀希望地注视着2006的时候,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亮剑,无疑显示了监管层的信心,以及对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及新一轮公司上市融资的助推。

  紧随其后,财政部于2006年1月5日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号——股份支付(征求意见稿)》,这种延续2005年中国会计准则提速的收尾,不仅彰显政策发布的一种节奏以及政策层、监管层相互和谐的运作与安排,更让我们重温了那句“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经典之辞。股权激励闪亮登场,会计处理也要有所作为。

  何谓股权激励

  对于概念性的东西,人们总是争论不休,这也是造成沟通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是角度不同,目的不同,动机不同。

  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中的界定是:股权激励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不过,为了适应激励安排未来的与时俱进,管理办法中又加了一句以扩大外延:上市公司以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及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实行股权激励计划的,适用本办法的规定。

  其实,在各种股权激励中,股票期权是一个最主要、最典型的方式,也是最“长期性”的激励。

  追溯历史,股票期权应用于经理激励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2年美国PFIZER公司推出第一个经理股票期权。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100家最大企业经理的报酬来自于股票期权的只有2%,到1998年占53%.1998年标普500家公司CEO的收入有40%来自于股票期权。

  有一个事例能更形象地说明这种激励方式。美国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案是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后美国司法部督办的第一要案。2002年下半年,在南方保健公司的一次“家庭会议”上,与会高管人员中有人建议公司首席执行官斯克鲁西停止造假行动,但遭到其断然拒绝,并说了句颇经典的话:“等我卖完了手头的股票再说。”

  股权激励“双刃剑”的性质昭然显示。曾有人形容它是“金手铐”,高管们为了未来自己的股票升值,不得不勤勉进取,以使公司业绩向好、股价提升;不过,这也使得个别人挺而走险,为了自身利益进行财务舞弊。从这个意义上讲,“金手铐”的比喻只说了一半,另一半是,这手铐是高管自己打造的,并且钥匙在高管自己手里。

  股权激励会计:大洋彼岸的争吵

  理论上探讨也好,实践中应用也罢,股权激励这种方式无论是其激励性,还是其符合人类有限性,看上去都很美,也就无法推倒重来。于是,人们开始将目光转至对其的会计处理上来。

  美国安然事件和世通丑闻后,关于股票期权费用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甚至惊动了美联储主席与布什总统,并都进行了相应表态。当然,这种表态代表着利益集团,因为美国的会计很“政治”。

  美国的财务经理协会(Financial Executives International,FEI)确认了美国2005年的10大财务报告挑战,认为这些挑战将影响公司经营业务、报告财务结果和制定员工薪酬的方式。其中,荣登榜首的便是“股票期权费用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4年12月发布修订SFAS第123号,要求大部分公众公司自2005年6月30日起将所有基于股票的报酬费用化,小规模的公众公司和私人公司可自2005年12月15日起的第一个年度报告期开始确认股票期权费用。按照原来的会计准则,公司发行期权的成本只需要在其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不需要从净收益中减去。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2005年的美国,充斥着关于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的争吵。支持者有,反对者亦有。支持者认为,期权费用化能提高会计透明度,增强公司责任感;反对者则坚持,费用化将对经济产生广泛影响,会促使公司不使用股票期权计划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支持也好,反对也罢,股票期权费用化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三,一是减少报表盈利数字,尤其是在美国广泛使用股票期权的企业环境下,这笔费用绝不是小数目;二是对高科技企业的影响尤甚,因为高科技公司一直是股票期权最慷慨授予者,并主要利用这个工具来吸引并留住核心员工,FASB在2004年3月建议将期权费用化后,曾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游说,尤以硅谷的高科技企业为甚;三是对薪酬方式的影响,针对美国30家最大高科技公司的一项调查发现,这些公司为应对股票期权费用化,正加紧对股票形式的薪酬计划进行多样化处理。

  类似影响与争论,在实施《国际财务报表准则》(IFRS)的欧盟诸国也同样存在,因为它们也同样规定股票期权费用化。

  中国的沉静

  与大洋彼岸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照,在中国,就股权激励会计处理问题的争论不多,倒是对股权激励这一工具本身的争论未休。

  其实,也不足为奇。会计处理较少争论的原因有三,一是目前企业界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度不高;二是中国资本市场效率低,前些年有学者认为是弱势有效,后有学者认为是准弱势,但极少有人认为达到半强势;三是股权激励对中国企业界属于新事物,会计问题更属新中之新,对于强势的企业高管们,普通的财会知识尚不足,自然也就对这些高难度不知了。

  不过,争论不多,却不一定是没有影响,也可能有很大影响。

  干躁剂与缓冲器

  与其他会计问题类似,股权激励会计的关键在于股票期权的确认与计量,而这也正是股份支付准则征求意见稿中的实质内容。

  征求意见稿中的关键点是股票期权费用化、直线摊销、公允价值计量。比如,对于权益结算支付,应当按照授予职工和提供类似服务的其他方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授权后可立即行权的权益结算支付,根据股份支付协议,按其授权日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同时按照股份面值总额增加实收资本或股本,并按照实际行权金额与面值总额的差额增加资本公积;对于职工和其他方完成了等待期内的服务或达到规定业绩条件以后才能行权的权益结算支付,根据股份支付协议,按其授权日公允价值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同时增加资本公积。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等待期内采用直线法摊销,分期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

  同海外的争论一样,费用化是关键点中的关键。就其影响而言,一是起到干燥剂的作用,二是发挥缓冲器的后果。前者是就会计标准本身而言,是会计对相关性、可靠性的永恒追求的体现,就是挤出报表盈利数字中的水份;后者是针对上市公司会计游戏考察,是一种经济后果,就是在高管虚夸财务数字的过程中,设置一个缓冲装置。

  股票期权做为一种激励,当然是有价值的,也必然应在企业授予时计入费用,做为干燥剂也就理所应当了。此无庸多言,从美国著名投资家巴菲特那曾经的近乎绕口令式的一系列追问中便可见:“如果期权不是报酬的一种形式,那它是什么?如果报酬不是一种费用,那它又是什么?还有,如果费用不列入收益的计算中,那它到底应怎么处理?”而公允价值的计量,更强化与肯定了这种干燥剂的作用。这种计量使企业每期分摊的酬劳费用较高,可以更可靠地衡量酬劳成本和公司利润。公允价值法需要应用相关期权定价模型,需要考虑诸如给予日股票市价、股票价格波动幅度、距认股权行使日的时间、行权价格和期权有效期内的无风险利率等因素。当然,会计准则是精炼的,对相关定价模型未予提及,只是规定“企业应当充分披露本期内授予的权益性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期权费用化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抵消公司为推高股价而有意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或减少操纵利润的数值,这便是缓冲器的功效了。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就期权费用化而言,首先,会一定程度上弱化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其次,在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游戏颇流行的环境中,也增添了一种新的手法,比如,公司效益较好期间多授予期权等,以实现利润平滑与盈余管理;第三,对于个别铤而走险者,会更触发造假冲动,增加造假数字,以弥补由于费用化带来的收益降低;最后,就是公允价值的使用,对财会人员专业判断与估值知识等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

  副产品

  股份支付准则的意义或影响远远不是干燥剂与缓冲器所能概括。就会计标准体系而言,股份支付准则是一种及时的填充与补白;从整体逻辑与安排上讲,也是对金融企业相关准则的延续与互为支撑。

  对于新会计准则体系,政策层曾考虑于2007年1月1日起统一批实施。不过,由于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已开始试行,而会计处理方面不宜出现真空,所以,股份支付准则很可能得游离于那一批之外,单独于2006年某月的某一天实施;同时,考虑到会计标准的制定效率问题,像金融企业会计准则那样出台过渡性政策的做法,似不太可能。

  上述诸多探讨都是以股票期权而言。其实准则中“股份支付”的概念要远比股票期权宽泛(但准则中的股份支付最主要的是股票期权),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股份、股份期权、其他权益性工具,或承担以其为基础确定的负债。这种表述正是会计准则严密性、完整性的一种体现。若问世界上最难懂的语言是什么,是会计准则中的语言;更是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中国会计准则的语言。目前,政策层正在进行准则集中发布前的统稿与润色工作,相信最终见面时,能易懂一些;同时,未来付印的准则指南与讲解也会利于人们的理解。

  如果由于涉及自身利益,企业高管们能多看几眼会计准则,多研究一下,或许能成为提高准则制定参与度的一个起点与契机;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准则兼有法律的严谨与会计的细致,对企业高管而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管理中的浪漫与武断。若真如此,实为幸事。

  (作者供职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