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上期刊>期刊名称>期刊内容> 正文

发行情况回顾及基金营销奖项评选点评

2006-4-7 19:45 新财经·王群航 【 】【打印】【我要纠错

  发行情况回顾

  2005年新成立的开放式基金总规模为1002.84亿份,又是基金市场大发展的一年。但是仔细剖析,可以发现在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还是存在着许多值得深思之处。

  从2005年的发行情况来看,总共成立了57只基金(算上2004年底开始发行、2005年初成立的7只基金)。已发行的基金有六大类,主要种类分布在风险线的两端,即高风险端的股票型基金和低风险端的货币市场基金,这两类基金的总数超过了已发行基金总数的一半以上,而且,2005年上半年是货币市场基金的集中发行期,下半年是股票型基金发行的高峰期。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管理层对于发行市场的“宏观调控”,如下半年大幅度减少了对于低风险类产品的审批,支持高风险类产品的发行,期望通过股票型基金多募集资金进入股票市场,支持股权分置改革。这种愿望最为鲜明地体现在银行系基金入市方面。第二,绝大多数基金公司在持续营销方面都难以取得突破,因此,只好以发行新产品来维持“生计”。

  不同类型的新基金发行难易程度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发行的过程——发行的期限、发行的结果、成立的规模。第一,发行的期限。自开放式基金问世以来,约定俗成的发行期限通常为一个月。但是到了2005年这种情况有了变化,一方面,货币市场基金纷纷缩短了发行期限,很多基金的发行期限都缩短到2周左右。其中,嘉实货币、银华货币的发行期限分别只有6天和7天;有延期行为的仅有两只基金,即中信现金优势延长了3个交易日,大成货币的直销延长了1个交易日。

  相比较而言,2005年发行的绝大多数以股票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延长了发行期,而且基本上都延长2周。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前期募集的规模不理想。值得担心的是,这种普遍性的延期行为贻害无穷,一方面,它耽误了其他基金的发行档期,据初步估计,2005年至少减少了一个档期批次的数只基金发行,“挽救”个别基金的善意行为却对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产生了副作用;另一方面,这种几乎全部延期的做法给了市场一种暗示:反正是要延期的,在发行的前期大家都不必着急认购。

  第二,成立的规模。发行时间的长短与基金成立规模的大小之间有着一种奇怪的负相关关系,即发行时间长的基金不一定就是成立规模大的基金,而发行时间短的基金和发行时间没有延期的基金发行的结果都比较理想。2005年里发行并成立的新基金平均成立规模为18.49亿份,户均认购份额为8.98万份。不同类型的新基金平均成立规模和户均认购份额均相差很大。具体情况可以参看下表。

  2005年度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新基金发行与成立情况:

  (1)除了银行系基金以外,涉及到股票投资、具有一定程度风险的基金发行情况都不是很好,每只基金的平均成立规模都小于10亿份,如股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偏债型基金。

  (2)低风险的产品比较好销售,如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短债市场的债券型基金热销,与它们成功的产品创新有很大的关系。

  (3)银行系基金很抢眼,三只银行系的基金的成立总规模为154.23亿份,平均规模为51.41亿份,户均认购规模为3.85万份。在股票型基金发行状况十分不景气的2005年下半年,银行系基金集体有如此巨大的首发规模,其销售能力让人感叹。

  持续营销情况回顾

  在基金的年度规模变化情况进行统计的过程中,除了货币市场基金以外,其他基金显示出来的情况让我们寒心,大部分基金的规模在2005年度里继续萎缩。持续营销一直是中国基金业发展过程中的软肋,绝大部分基金公司、绝大部分基金都做不好持续营销工作。据了解,有些基金公司则基本上放弃了持续营销工作。

  如何做好持续营销工作,现成的成功经验有很多,其中,一个良好的基金营销团队很重要,它要求这个团队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要对基金知识、营销常识、客户心理、渠道沟通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信心与诚信的有效结合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基金营销人员既要对自己的公司有信心,但也不能够盲目推崇,否则营销一批客户,消灭一批客户,将只会使自己的市场越做越小。

  为了鼓励基金公司做好持续营销工作,为了给市场树立良好的标杆,我们去年创立了这个评选项目,现在觉得更加有必要予以持续进行,并希望通过激励良好的持续营销来促进基金市场进入正常的发展格局。否则,这种一边努力做好首发销售,另一边不努力做好持续销售的怪现状,将严重会继续重复我们去年说过的中国基金市场发展的怪现状故事——破木桶的故事:“基金市场是一大桶水,基金市场的发展,即桶里水位的升高,是依赖不断倒入的新水来实现的;而与此同时,这个桶的自身却有很多漏洞,有一定量的水正在从这些小洞中不断地流失……”

  尽管快速增长的趋势令人瞩目,但权威人士认为,2005年中国基金业存在的产品结构单一、市场销售低迷、不当竞争加剧、行业出现分化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2006年得到有效解决,基金业将难以增强蓄发力量,也难以奔放豪迈、刚劲挺拔的步伐前行。

  回顾2005年的中国基金业,整体发展平稳,但竞争非常激烈。先有银行系基金衔“玉”而生,后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应势而行,在这一年中,机遇与挑战一直伴随其中。比拼之下,银行系基金的发行规模分列年度股票基金发行前三名,同时,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快速膨胀。

  2005年,57只新基金首次发行的总规模为1002.84亿份,平均每只基金发行规模为17.59亿份。与此形成对比,2004年,55只基金募集1866亿份,平均规模为33.92亿份。以总规模计算,2005年国内基金发行缩水46%.因此,2006年基金业发展依然存在隐患,基金市场的博弈将更为激烈。

  不过,中国证券业协会基金专业委员会主任、基金广发基金董事长马庆泉在预测2006年基金业发展时表示:“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2006年,中国基金业将迎来崭新的一年,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将带来更理想的回报。”

  马庆泉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聂庆平、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杜书明、前保银基金董事长郭伟等,近日应本刊之邀,详尽分析了中国基金业目前的状况及其所应采取的发展策略。